标题 | 初语课堂海量阅读的实践与反思 |
范文 | 袁向东 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小学语文教师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这种“课内海量阅读”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实现初中语文教材的大突围,让学生远离枯燥的、无休止的语文知识点的训练,自由自在地畅游于课堂与书海中。 一、初中语文课内海量阅读的实践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目前,初中语文的课外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被非人文学科侵占、挤压,而在相当有限的阅读时间内,也主要是以教辅书或作文指导书居多,这种功利性阅读破坏了学生的阅读情绪,阅读活动效率低下,阅读面窄,尤其是经典阅读量不足,而且常常囫囵吞枣。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下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2013年的南通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专家们指出,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了南通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那么,初中语文的出路在哪里?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内时间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进入了初中语文教育人的视野。 二、初中语文课内海量阅读的实践建构 课堂一般由三重世界构成:空气、光照、空间等组成的物理世界;凝结着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构世界;由教师和学生相遇而成的意义世界。海量阅读课堂是将学生终身发展理念作为一个重要变量来重构这三重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构建优雅的物质环境。“在我们的脑所吸收的信息中,有80%到90%之间是视觉的”。所以,构建一个和谐、丰富、优雅的环境,对于大脑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在教室布置读书角、悬挂阅读名言,将阅读变成风景。我们在教室养护植物,提高室内的含氧水平,美化环境,缓解脑饥饿和视疲劳,培育对阅读、对生命的感情。我们通过班级黑板报、读书报、读书公约、“阅读学士”、“阅读硕士”和“博士”等评比建立健全的阅读管理模式,提高课堂阅读环境的质量。 二是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作为教师或促进者,我们的主要责任是营造—个积极的、促使和谐学习的心理和生理氛围。“积极的、建设性学习氛围的放松效应是‘减少警觉程度,激活5—羟色胺精力旺盛系统和压抑儿茶酚胺系统的关键”,也就是说利用脑的警醒傲松效应可以促进新信息的理解效率。在阅读课堂上,学生拥有自由的结伴形式,每堂课可以根据各自的爱好和主题进行课桌的自由组合;阅读作业实现弹性化,包括时间弹性、内容弹性、评价弹性;阅读主题实现课题化,课题自主选择,实现在兴趣主导下的海量阅读。 三是构建基于思维的智慧环境。以智慧养成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是教育的幸福愿景,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阅读课堂教师的“智慧存在”在于引导、建议、参与探讨,引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怎样分类读书;建议学生怎么读书,什么书精读,什么书泛读,精读怎么读,怎么不求甚解地读;主动启发学生思考,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深化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思想。阅读课堂学生的“智慧存在”在于选择、品味、共同提高,选择有益之书,品味精彩之处,及时记录阅读过程中闪现的灵感,读后与同伴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 四是构建阅读课堂模式系统。课内阅读不是无的放矢的阅读,要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必须构建不同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力求形成一个多维度、强有力的阅读教学支持系统。 ①关联阅读模式。以读—联—厝—用为主线的散文类阅读模式。读就是读教科书文本,熟悉大意;联就是联系同类课外文本,通过分析、综合、推理、想象等方法理解所学内容,体味精辟之处。如由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联系到其他经典散文: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宗璞的《二十四番花信》,毕淑敏的《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等;悟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经验有所感悟,从而对所读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理解,这一环节要突出教师的导;用就是将阅读到的知识和悟出的道理化为自身的体验进行模仿写作。 ②批判阅读模式。以生疑一阅读—摘抄一探讨为主线的文史哲学类阅读模式。生疑,即疑问由教师引发,也可由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生发,采用分主题的阅读方式。如人性的探讨、生命的由来、对历史问题的看法等;阅读,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大师那里寻找答案,去解开一个个生命之谜。如可以阅读老子的《道德经》,叔本华的《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蒙田的《蒙田随笔集》等;摘抄,即把经典的思想和语录或难于理解的地方摘抄下来以供交流;交流,即引导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思想和产生的疑问进行教学交流、探讨,然后获得全新的对生命的认识。 ③菜单导读模式。以选择内容—激发兴趣—掌握方法—实现乐读—行为、认知为主线的整体阅读模式,引导学生能读想读会读乐读,让海量阅读内化为学生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 三、初中语文课内海量阅读的深度反思 要改进阅读教学,使“课内海量阅读”落到实处,必须突破三大瓶颈。一是如何长文短教或文本简教。只有改革文本阅读教学的方式,才能腾出“课内海量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事实上,现在的课文讲读,大多数时间是在无病呻吟,所谓知识点、方法的传授很多也是缘木求鱼或竭泽而渔。二是教师在现有教学单元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新的学习单元,打破一篇篇学课文的传统框架,把同类的学习材料看作一个整体,开展全新的教学尝试。这样打通了各个知识环节,利于摒弃教学中许多冗余繁杂的信息,节省了教学时间。三是实现从统一理解到自主理解。“统一理解”统一掉的是学生的智慧和理解层次,不利于学习个性的发展,势必影响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海量阅读。 同时,还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开展阅读活动?只有大量的活动和任务,才能驱动学生的阅读。二是如何指导学生快速地阅读?没有大量的有速度的阅读,就无法拓展阅读的广度,海量就无法实现。应训练学生快速浏览的能力,少采用朗读的方式。三是如何对阅读进行评价?它包括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书面表达评价和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制定多元的评价方式,构建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使“课内海量阅读”稳步、有序地开展。 总之,有效阅读量的增加,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个由量变引发质变的必要途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积累,更不会有阅读能力的提高。博闻广记、博学多才、博览群书,都是建立在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通过初中语文“课内海量阅读”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将阅读的意识内化为一种必备的自主学习方式和自我需要的路径,从而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赋予民族更多的希望。 (责任编辑 杨晶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