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做一个聪明的“懒”教师
范文

    柒静

    我曾对我校英语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我校的英语教师每天在默写背诵等工作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没有时间积极思考和主动研究教材教法,提高备课效率,也没有时间学习深造,使得我们自己的理解和表达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影响了我们的专业发展速度。

    教师要压缩花费在这些日常琐事上的时间,因此,我主张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懒”教师。所谓“懒”,就是要将日常的工作内容进行整合,之后将一部分交由学生自己完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所谓聪明,则是要仔细思考,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学习资源,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对事物开始有自己的主张和思考,但并不成熟,因此需要教师给予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但关键时刻又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把握。同时,对于处于叛逆期的他们而言,同伴的帮助比教师的说教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借助同伴的力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英语教学一个可取的研究方向。那么,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懒”教师呢?

    第一,细心分组,使学生资源合理配置。

    将大的班级单位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单位能有效减轻教师在管理上的负担,提高效率。一般来说,分组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组内同质,组际异质。把学习水平和成绩层次接近的同学安排在一个小组,而组与组之间的水平和层次则不考虑。这样分组有两个好处:首先,能较好地保护学习能力较弱的那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因为如果将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虽然可以让他们得到组内优秀同学的帮助,但他们便成了这些优秀同学的“垫脚石”,尤其是在英语课堂上,经常需要就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而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能缺乏表达自己看法的勇气和机会。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讲是非常不好的。其次,能激发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竞争意识,并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组内异质的分组模式下,优秀生在组内所扮演的一直是指导者的角色,某些程度上的确能给他们一些优越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他们的同伴水平普遍弱于他们,因此他们便容易失去一些由挑战性带来的学习热情。但是,如果是相同层次的优秀生在一起,无疑能刺激他们的竞争意识,进而在就某些话题进行讨论的时候碰撞出更闪亮的思想火花,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最后,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这样的分组更容易实现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根据小组的不同学习层次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布置任务和检查任务都更方便,在没有增加教师工作量的情况下有效实现了分层教学。

    二是兴趣特长,求同存异。在分组前,将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做一个调查,在分组的时候保证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至少有两位同学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但同时也要确保每组内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兴趣存在。英语课堂上,无论是听说课还是读写课,经常要求学生就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求同能保证同伴有共同的话题和追求,在一起完成某些任务和课题项目时合作效率更高。存异是为了让学生能在与同组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更广阔地发展新的兴趣特长,从而让小组互助式的学习能在真正意义上助力于学生的成长和长远发展,而不流于形式。

    三是性格特征,助强扶弱。在分组的时候除了前面提到的客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得不纳入考虑范围的主观因素,就是学生本身的性格特点和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本身就比较热情而且大胆的同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不断完善自己;而对于比较内向而胆小的同学,我们要鼓励他们勇敢尝试。因此在分组时,我也主张将这两类同学分开,让所有的同学都能在自己的组内找到存在感,在各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提升自信并增强能力。

    第二,精心设计分组活动,使学习过程丰富高效。

    一是优化工作量结构,降低机械劳动比例。英语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仅默写和背诵就占用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而事实上,这些工作却又是最机械和低效的。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精心备课以及各种学习研究等创造性的活动上。因此,教师需要用心思考各种减轻机械劳动量的办法。以背诵为例,背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对于起始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要。如果完全放弃背诵作业或单纯地减轻背诵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保证背诵量不受到影响的前提下,缩短教师检查背诵的时间,提高效率。在背诵时采取“百搭合作”方式或许是值得一试的方法。让学生先准备好背诵,之后教师随意抽取个别小组,并将小组成员随意排序,然后要求他们每人背诵若干句,直至全篇文章背完。并模仿体育测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速度标准,将小组完成相关字数背诵的时间进行判断,给予相应的奖励或惩罚。这样,教师每天花在检查背诵上的时间就只是几个组即几篇文章的时间,而不是一篇文章所需时间乘以学生总数而得出的时间,大大缩减了教师在这项工作上所花费的精力。因为教师的排序,每位学生要求背诵的句数都是随机的,就排除了其中的偶然性和可欺骗性。学生想要过关,就要做到组内每个人将每句话都背得很熟练。再者,因为是小组绑定式的背诵,每位学生都不希望拉自己组的后腿,所以会更认真地准备,因此效果或许比单独背诵更好。这样一来,教师将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个别辅导、研究备课或做一些专业的提升,教师的工作量结构就得到了优化,进入一个学习研究—反思进步—再研究—再进步的良性循环。

    二是强化作业研究,降低无效作业比例。一个聪明的“懒”教师,一定会精心设计作业。在我们以小组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下,作业可以按照小组的不同层次将作业分成A、B、C三类。教师将批改作业的重点放在B、C两类上,目的在于能更好地把握这两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后续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做准备。A组同学的作业则可以采取讨论分析共同问题,之后互评的批改方式。解放教师压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以及亲近作业的态度形成。

    三是弱化教师地位,增加学生参与比例。要减轻教师花在机械劳动上的时间, 还有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这部分工作权利下放给学生。如默写的批改和背诵的检查交由学习小组来完成。以背诵为例,教师在全班布置了背诵任务之后,由各组组长安排并负责第一轮的检查,即组内自查。为防止组内出现作弊的现象,在小组之间安排第二轮的检查,即组际复查。最后,由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挑选某些组或不同组的某些学生进行再一次的检查 ,即终极抽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看到,教师只是在学生的背诵任务完成之后,用有限的时间进行了抽查,相对那些办公桌前排起壮观长龙等待背诵的教师而言,效率无疑提高了许多。

    除此之外,组与组之间由于层次不同, 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可以 “托管”一些较弱的小组, 扮演小老师的角色,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知识的个别辅导。在复习期间,教师还可以指导几个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帮助教师梳理复习要点,并出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复习使用。而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只是预先做好指导,之后做好审核。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的工作量又减轻了许多,但学生的能力反而增强了。

    第三,用心反思,使教学方法不断改善。

    做一个聪明的“懒”教师,一定要不断地用心思考。我这里所说的“懒”,是懒于形而不懒于心。也就是说,要不停地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教学,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提高效率的新方法;对已经实施的方法进行反思,没有一种方法能终身受用,也没有一种方法能适合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时刻记得反思,以使得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平台。

    一个聪明的“懒”教师要精心研究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舞台留给学生,带领他们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搭建平台。

    (责任编辑 刘 颖)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