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育转型发展的趋势和路径选择 |
范文 | 殷荣安 [摘 要]泰州市是著名的“教育之乡”。近年来,泰州市致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转型升级,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转型发展经验在江苏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充分调研泰州教育发展现状,并基于泰州教育转型经验,提出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教育;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和基本经验 泰州是著名的“教育之乡”,素有崇文尚学、尊师重教的传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83所,在校学生及幼儿约59.5万人,教职员工5.2万人。近年来,泰州教育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总揽,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转型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不少工作走在了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一是启动“163”行动计划,突出统筹推进,促进教育融合发展。2012年启动的教育转型升级“163”行动计划,得到教育部、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编发专报向全省推广泰州经验,《中国教育报》[1]、《江苏教育报》[2]头版头条全方位报道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致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均衡水平。在全国较早建立跨区域义务教育共同体,并通过建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泰州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经验引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泰微课”工程正式上线,在全国较早实现微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覆盖,资源库已高质量完成微视频5万条、微测试12万条,得到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高度评价并作批示,该工程已经升格为江苏“泰微课”,在全省推广。 三是推进素质教育,追求师生卓越,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素质教育“5+2”工程全面启动,工程包括主题德育、自主学习、青春活力、实践体验和未来素养五大行动,区域推进展示和学校微创新激励两大机制。学校“微创新”能力有效激发,一批“微创新”成果在全市推广,素质教育品牌初步彰显。在全省率先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并被列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示范项目。目前,首批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即将收官,成效显著,2014年全市获批22名省特级教师,其中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有10名。全员网络培训项目正式启动,开辟“泰州师说”栏目,调集省内外名师专家共同参与,围绕立德树人、自主教学、翻转课堂、生命教育等方面,打造市本级优质培训资源。与省内、市内高校联合开展“一师多能”培训,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作为“东部地区教育基础好、发展势头强劲的地级市”,泰州市成为全国性试点实验区,一是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一是国家级安全教育实验区,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和安全教育提供先行先试经验。 二、泰州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浅析思考 泰州教育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调研情况看,仍然有很多教育改革的瓶颈和现实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并切实解决。 从学前教育看,泰州省市优质园的比例、公办幼儿教师的数量、幼儿教育课程的研究开发,与老百姓的期待、教育现代化工程建设的要求,差距不小;个别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还较为滞后。 从义务教育看,虽然该市所有市(区)均已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但是市区间、城乡间、校际间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个别地区离优质均衡发展要求尚有不小差距。不少学校虽然硬件得到提升,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素质教育推进意识不强、应试式教育倾向较重。 从普高教育看,全国高考改革试点已经开始,江苏新的高考方案也正在酝酿。泰州能否利用新方案实现高考弯道超越,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从职业教育看,最近,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中职、高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指标要求。这对泰州职业教育发展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泰州能否抓住这个契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加大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认真谋划。 最近,泰州教育提出“教育思想再解放,精神状态再调整,发展内涵再提升,努力在高起点上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所谓“新常态”,就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既要回归,又要超越;既要回到教育的原点,又要超越传统的方式;既要尊重规律,又要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目的是造福百姓。我认为这样的提法,不是应时应景,而是泰州教育人面对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主动调高目标,主动自我加压,是在把握泰州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这也表明教育转型发展进入一个融合发展的新时期,需要教育人思考如何实现高位突破和跨越发展。泰州教育所提出的“构建教育发展新常态”,无疑是一个比较靠实的思路,在新常态下,教育发展将不再一味追求硬件导向和规模扩张,而是致力追求教育自身价值的回归和内涵的超越,做教育该做的、能做的事。 三、泰州教育构建发展新常态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泰州教育的现实任务是,既要做好“回头望”,继续彰显优势,补齐短板,又要做好“向前看”,认真研判新形势新任务,统筹谋划泰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定位新思路,在新的起点上构建教育改革发展“新常态”。 从泰州教育转型发展的进程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坚持问题导向,秉持“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紧扣“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办出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充满人文关怀闪耀人性光芒、具有张力活力和魅力的教育。 1.着眼学生终身成长和国家民族长远发展 我们既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让每个学生都学好国家规定的课程,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也要为学生的明天升学和后天的终身发展负责;更要为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培养好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所说,“我们办基础教育关键要解决办什么样的教育和怎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学校和怎么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这样的人的一些核心问题”[3]。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教育观。坚决摒弃主要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的片面做法,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平作为教育政绩的主要指标;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方法,“抑制所谓‘虎妈、‘ 狼爸、‘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误导”[4],帮助家长形成正确教育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质量观,把学生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二是促进学生自由生动发展。在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物质,一种是神圣的好奇心,一种是内心的自由[5]。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和倡导“内心的自由”。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促进个性化发展;主动改革学生的“接受性学习”,大力拓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科学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大胆改革“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积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健康和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三是全面推行教育绿色生态评价。评价制度改革是一道复杂而艰巨的世界性难题,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推行包括学业水平、学习动力、学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校长课程领导、学生身心健康等要素在内的绿色生态评价,构建符合实际的教育评价体系,从制度上改变唯分数论质量的局面。 2.秉持服务理念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 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的重任,在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公民素质整体提升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很多地区都有人才“两头缺”的现象,一头缺高层次领军人才,一头缺大量的实用技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着力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融合,与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的实际需求更加适应。 一是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根据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确定新的专业分类及其标准,确定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模,并根据产业的变化进行动态、有序调整,使课程和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促进校企融合,实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动员和支持学生本地就业创业,集聚和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实用型技能人才。 二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资源整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依托、各方要素联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建设应用技术产品研发、产业成果转化与孵化、管理人才培训等有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升泰州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三是彰显教育的人才集聚作用。着力加强各类教育的内涵发展,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培养更多名生、打造更多名师、办出更多名校,让教育优势成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的重要考量因素。用扎实的教育基础、优质的教育资源、丰硕的教育成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打造“软实力”、提供“硬支撑”。 3.突出以人为本让教育闪耀人性光芒 教育公平是人生起跑线上的公平,是对老百姓最大最重要的公平。教育必须体现好公益性、公平性、均衡性、全面性的原则。 一是弘扬大爱情怀。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的教育,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不称其为池塘,没有感情,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各学校要大力推进以“大爱教育”为重点的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师德模范、“最美教师”等典型选树活动,不断弘扬典型教师的师德榜样正能量,致力培育“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用最大的爱心和善意,走进学生的心灵,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爱的阳光。 二是落实各项惠民助学政策。坚守“一个都不少、一个不掉队”的教育情怀,完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用足用好现有助学政策,让每一位贫困生、学困生学有优教、学有所得。坚持有教无类、情系民工子弟,构筑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关心、帮扶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城待遇”。 三是提升优质均衡水平。把提升标准底线摆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位置,全面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化学校建设、管理、评价标准一体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切实改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把优质资源区域内充分流动共享作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路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共同体、教育集团,不断扩大名校资源覆盖面,致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努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特色、规范发展。 4.树立品牌意识让教育更显张力活力魅力 泰州教育一直都是行走在“高原”之上,从古代胡瑗“分斋教学”、王艮“百姓之道”到近代吴贻芳“厚生”精神,再到当代洪宗礼“母语教学”、“洋思经验”,究其内涵,都是破除藩篱、解放思想的成果,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其他地区也要用思想解放的武器,创新教育改革举措,办出具有“教育之乡”影响力的有张力、有活力、有魅力的教育,树立属于自己的教育“高原”优势,这应该是所有教育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一是用创新的举措打造名师名校长队伍。不断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鼓励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努力营造教育家成长的良好环境。逐步完善以“全员培训、一师多能、重点学科培训、卓越教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用名师、名校长整体数量、质量的提升,为教育影响力再彰显奠基。 二是用优质的项目培育更多名校。以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以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为突破,鼓励学校通过“点”上的创新,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寻找学校独特生长点,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名校品牌。 三是用改革的勇气办出彰显区域特色的名教育。“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他的意思是告诫人们要敢为人先,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要摆脱经济发展依赖,致力于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教育事业超前发展、率先发展。特别是要创新发展思路,只要对认准的事、对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事,都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泰州近年来不少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就是敢于探索率先之举。也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不断提升在当地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正叫响自己的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陈瑞昌,严爱国,杨艳.泰州教育的转型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06-09. [2]任素梅.泰州教育转型升级正在行动[N].江苏教育报,2013-3-22. [3]王定华.解读如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人民网访谈,2009-11-10. [4]王定华.办好均衡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2-12-14. [5](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论教育(1936).方在庆译.爱因斯坦晚年文集.海南出版社.2003.26. (责任编辑 王永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