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上海市闵行区引进《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本土化实践探索
范文

    苗杰

    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引进了适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美国《健康与幸福》课程,体现了“教育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目前,本区有35所中小学校成为本课程的研究共同体。实施两年多来,我们探索了将《健康与幸福》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多元衔接,既强化了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文化认同,又提升了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力求达到优势互补、融合共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并实现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目标。

    引进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既强化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文化认同,又提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融合共生的目标。

    一、明确实施目的

    1.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与习惯

    通过课程实施,教给孩子们生命、营养、疾病和健康的知识,安全、交往、适应和健身的技能,情绪调适、压力管理、团队合作和心理保健的方法,合理饮食、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生涯规划的步骤;告诉孩子们要创造性地解决生命、生活、生涯中的各种问题,教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幸福人生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

    通过课程实施,促进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所应具有的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身心健康既是幸福生活的保障,也是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发挥个体潜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和向心力

    通过课程实施,把“健康与幸福”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从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提供德育范例,确立以德育为核心、体现人本性的具体追求,确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程目标,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给学生如何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即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负责任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4.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实施,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通过教学健康与幸福课程,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这门综合性生活课程,培养学生对健康的理解能力以及健康技能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认识健康的价值,为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和完善的人格搭建桥梁,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让学生懂得生命价值、生活意义和幸福观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规划实施过程

    1.理清教材内容

    《健康与幸福》现翻译成中文版的教材从小学3年级至高中,共15册。各册包涵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和环境健康、疾病预防、预防暴力与伤害等不同主题,融合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教材中的十项生活技能包括:制定健康目标,运用沟通技能,作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管理压力,解决冲突,实践健康行为,获取有效的健康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做健康的倡导者。全书基本上围绕这十项技能展开,并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窄到宽螺旋上升。

    2.解读教材特点

    (1)科学性与严谨性。各册书都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美国教材风格,强调知识的准确性,叙述的严谨性,内容的科学性。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内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具体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征,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2)趣味性和操作性。各册书中不仅包括很多解决具体问题的详细操作步骤,还包括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建议,如绘画、讲故事、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海报设计、社会实践、体验职业等,让青少年在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从中收获成长。此外,书中的十项生活技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它遵循一个基本的思路一人的所有思想与行为,都围绕健康展开。通过个人的健康,达到性格的完善,最终成为一个幸福的公民。

    (3)综合性与完整性。每册书的内容都融合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伦理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囊括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和环境健康、疾病预防、预防暴力与伤害等不同主题,详细介绍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策略。

    (4)内容相对独立性。每册书的内容均涉及心理与情绪健康、家庭与社交健康、生长和发育、营养、个人健康与体育活动、暴力与伤害预防、酒精、烟草和其他药物、传染病和慢性病、环境健康、消费者健康和社区等方面。同时,还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思想与操作模式,即十项生活技能,包括:制定健康目标,运用沟通技能,做负责任的决定,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管理压力,解决冲突,实践健康行为,获取有效的健康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做健康的倡导者。

    3.确定实施原则

    (1)“活动性”原则。根据内容,丰富与学生情感需求、认知特征相符的,体现现代课程思想和教材育人功能的模块活动。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设计学习过程,渗透核心知识并体现教育价值。活动强调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

    (2)“探究性”原则。课程实施要注重探究学习。通过探索性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不仅是使学生获得健康与幸福的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探讨和把握“健康与幸福”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自主探究、自我成长的习惯。

    (3)“体验性”原则。课程实施要注重体验学习。这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的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体验不仅仅发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它也会作为活动的结果而存在。在体验的背后,有模仿有榜样,这是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其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和技能,而在于从体验中获得的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也是习惯形成的内驱力。

    (4)“合作性”原则。课程实施要注重合作学习。合作是就某一特定内容共同研究、思考、发现、解决和创造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同伴互动活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学生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有助于形成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和分享的习惯。

    (5)“自主性”原则。课程实施要注重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解答,即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自主学习提倡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自主学习还应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相结合。自主学习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自己所参与活动的负责。

    (6)“选择性”原则。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差异等(比如宗教、约会、人际关系原则),设计本课程既要在尊重差异性中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不能完全照搬拿来,又要尊重学校自主需求,给学校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学生需求,提供多种活动设计方案供学生自主选择。

    4.完善实施策略

    总体策略:采用“组织动员、培训先行、模式选择、逐步完善”的课程实施推进策略,校本实施,有效整合,模块教学,融会渗透。

    (1)课程内容与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要提炼引入课程的重组机制,将不同学段有价值的元素提炼出来,按不同年段制定目标,分年段主题模块式架构。与三类课程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既遵循原教材的设计思想,又不能完全的照搬拿来;要重新进行目标定位并与现有相关教材内容有效整合,既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教学的重点是教给学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健康与幸福》是生活成长课程,而非学科知识课程。课程中大量的知识、技能不是用学科逻辑来组织,而是围绕学生生活成长需求来组织的。因此,教学不只是为了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领悟与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成长中的问题。总之,课程的实施应指向于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

    (3)组建以德育为核心的实施团队,采用“聚合分散”的方式落实课程目标。从教师来讲,“聚合”就是要有一个全面顾及学生生活的教师来担任课程实施的负责人;“分散”就是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负责人的安排,由相关教师分模块实施。就目前学校实际来看,班主任担任本课程的实施负责人比较适合,心理教师、品社教师、卫生教师、体育教师、生命科学教师、科学教师、自然教师等,则可成为本课程的辅导员。

    (4)利用各自阵地与空间实施课程,采用“渗透融合”的方式赢得教育时空。晨会、班(队)会、主题活动都可进行《健康与幸福》的教育;有关学科则可利用拓展型课程时空或学科本身的教学时空进行专题活动。“渗透融合”,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和问题,实施“随时响应”式教学,以体现生活成长课程的特点和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5)编制成长记录本,从课程的实施轨迹,实证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

    5.创新实施方式

    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要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以前者为主;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基地课程有机整合,以学校课程为主;要与家庭、社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方式,通过有效的课程整合与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利用,有效的体验式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既符合学校特点又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实施方式。

    作为一门综合性生活课程,该课程要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等多种途径,以课程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如小组讨论分享、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故事叙述和实践活动等。其教与学的方式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教学,不能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应该让现实的、有趣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也不能用个体学习方式,应该用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自主的、合作的、交流的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逐步养成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参与、自我发展的习惯。如采用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启发式学习等方式和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自我反省法和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让学生在课程中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以期实现对身心健康与幸福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6.选择课程设置

    该课程从小学至高中可自主选择,每周1至2课时进入课表,都是为了让《健康与幸福》课程适应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经历。该课程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中实施,以限定型拓展课程(包括班团队活动、自我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专题教育)为主;教学时间上,可与“快乐半日活动”相结合,也可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间进行教学,还可利用专题教育时间组织教学;教材中的拓展活动内容可与学校实践活动相结合,专业性质较强的生理内容与午会课、年级讲座等宣传形式相结合;任课教师方面,小学以班主任、品社课教师为主执教,中学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和自然、科学课教师为主执教,也可结合学校情况自定,如心理教师、礼仪教师、体育教师等。

    7.建立保障机制

    (1)建立制度机制。成立了《健康与幸福》课程实施协调组,小组成员由局院领导、市区专家、学院相关部门、试点学校校长等组成;成立了区域《健康与幸福》课程教研联合体,区教育学院组织试点学校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立了《健康与幸福》课程教学研究组,学校成立由校长领衔的该课程研究团队,组织对课程教材进行研读和校本化改编。建立课程实施档案,注重过程性实施、管理、评价等记录。

    (2)建立培训机制。建立区校两级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通过校长联席会、教师座谈会、网络、视频等多种途径做好面上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校长、教师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顺应课程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观、课程观和学生观。

    试点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学习与《健康与幸福》课程有关的文件和报道。如《闵行区中小学试点实施“健康与幸福”课程方案》,组织学习2012年1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的专题报道,标题是“《必须把这些话详细告诉孩子》——就引进美国版的《健康与幸福》专访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等文章,拓宽教师的教育视野。

    (3)开发信息平台。区域开发了《健康与幸福》课程信息化平台,与原课程的专门网站资源整合。结合“电子书包”技术,使生成的新的课程资源区校联动、家校联动、校校互动、生生互动,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

    (4)提出评价建议。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质性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强调参与和互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责任编辑 王永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