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地” |
范文 | 曾旭丽 近年来,排解学生压力的心理辅导室在各中小学纷纷设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学校也比比皆是。但是,校园极端事件依然屡屡上演,学子们“压力山大”的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困境等“心病”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排解。笔者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研员,通过几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片面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几种倾向 问题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治已病”倾向。 一些学校认为心理辅导工作就是“治已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和治疗学生心理疾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补救性教育。由于“治疗”意识较强,因此辅导针对心理障碍的较多,关注发展性问题的较少,容易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班主任往往对某个学生束手无措时,才把他送到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慢慢沦为学校的“疗伤急诊室”。 问题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边缘化”倾向。 在很多中小学,虽然设立了心理辅导室,配备了心理教师,但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一些学校心理教师甚至被归为教学辅助人员,让他们感觉自己只是学校教育舞台上的“配角”,甚至是旁观者。另外,在工资待遇、人员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无法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严重影响了心理教师对心理教育工作的认同。 问题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 有些学校投入财力、物力建设心理辅导室,硬件设备齐全,环境氛围舒适。但由于无法有效开展教育及咨询功能,辅导室成了师生的“活动室”和“休闲吧”。更有少部分学校功利化倾向明显,为了应对检查和评估,腾出一块场地,挂上一块牌子,就称其为心理辅导室。既没有基本的设施设备,也没有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人员,形同虚设,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 这些工作误区的形成,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不高,教育“现实”解决不了心理“需要”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性质及任务认识的不清晰、不科学。要改变这个现状,需根本转变学校心理辅导理念,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队伍建设及职责功能重新定位和完善。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着眼于预防和发展 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常常是随着身体发育、竞争加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大部分是阶段性、发展性的问题。学生即使有一些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也是个体成长的正常形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着眼于事后“治疗”,要树立“治未病”理念,重视事前预防,注重对学生心理的日常保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那么我们的辅导对象就不能仅限于所谓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心理辅导室一方面要像医院那样实行“坐堂”服务,接受学生的个别咨询;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对全体学生实施团体性辅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生态环境创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学知识,要重视环境创设和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要把心理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外部的家庭教育、社会力量等,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看作一个系统,强调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良性“磁场”。多角度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健康的影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片面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表面,无法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另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仅仅是几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工作,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都要掌握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因此,我们学校应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职心理教师为支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依托具备综合职能的 心理辅导站 心理健康教育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不是仅在心理咨询室里进行,应以常规管理和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并相应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此,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重心要从“后院”移到“前院”,参与到学生管理现场,这样才能接地气,才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内在情绪,做好学生心理的日常保健工作。 综合考虑学校心理辅导的职能定位,应该成立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双重角色的心理辅导站。从单一的咨询机构拓展为集咨询、教学、评估、培训、研究为一体的复合型机构。心理辅导站只有发挥最大效能,才能破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并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和探索找到有效策略,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五、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工作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完成。班主任的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角色分工决定了班主任是想做好也应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利用工作优势,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由班主任来担负心理导师这个职责,破解了心理辅导室与学生心理信息之间不畅通的老大难问题,也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落点问题。 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在对教师的教育培训中,学校要将心理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每位班主任掌握心理辅导技能,而且要把这种技能融于自己的现场教育及管理中。学科教学有教研组、教研室等完备的研训系统。班主任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却鲜有相应的研训机构促进其成长。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站要主动承担起班主任研训工作,省、市、县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要发挥班主任研训功能。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花结果”,我们就必须把心理辅导工作重心前移。从咨询服务的后方转移到教育管理的现场,从依靠专职辅导员转为依靠班主任等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 甘 ? 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