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充分利用文本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
范文 | 安洪彬 多年来,如何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要面对的课题。有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只是简单地读读课文,机械地背诵词句,无法在学习中理解语文内涵;还有的学生对语文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存在浮躁、功利的心理。这些情况,常使语文课难以发挥其育人作用。在此,从四个方面讨论如何通过文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重视文本,注重研磨语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不必急于让学生理解语文课文的教育意义,要由浅入深,步步为营。如在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首先应让学生读懂文章,感受情感。通过分析,了解文章抒发的主要情感是悼念刘和珍等牺牲的青年学生,揭露段祺瑞政府的残暴狠毒和无耻文人学者的阴险嘴脸,唤醒庸人看客。其次,引导学生仔细研磨重点语句。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一句中的核心词是“历史、血战、前行、大量、一小块”等。煤是怎么形成的?需要大量的木材,结果只能形成一小块。而历史的修饰语是“血战”“前行”,其发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血战,结果却只是前行了一小步。这就让人想到刘和珍等人的牺牲给作者带来的痛苦。然后,引导学生经过合理的推断和联想,认识到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作者对他们这种牺牲持有的态度。最后,学生就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进而理解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正如一名学生的感叹:“那时是1926年,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23年,正是有了这些革命先烈才有新中国的成立,才有国家的强大。我们今天感到岁月如此安静美好,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曾经为我们负重前行。”这样的过程,起到唤醒学生的作用,有利于发挥育人功能。 二、创新形式,形成交流对话 语文教学要创新形式,形成交流对话,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共鸣,达到育人的目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过程,文章是主客观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客体句子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载体,教师可以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赏析、感悟或进行艺术散文的创作,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例如,在学习《平凡的世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文中的“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进行赏析。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学习和劳动,因为学习和劳动是一样的。只有努力才会成功,才有机会进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才能找到劳动的机会。如果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认真,那将会一事无成。所以,我认为学习和劳动差不多,一个人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是看他有多聪明,而是取决于他对学习的态度——态度好,成绩就好;态度差,成绩就差。” 还可以采用师生、生生交流的形式,讨论和体会文中的“我们岁月静好,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们今天感到世界这么美好、干净,是由那些环卫工人等特别普通平常的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正如文中所写‘人类生活的大厦,从本质上说,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乃至生命所建造的。所以,我们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他们无形之中都在为我们负重前行。”围绕这个问题,教师提出:“生活在北京地区感到特别幸福,环境变好了,雾霾天气越来越少了,每天有持续的电用,每日有充足的水用,这就是我的幸福!”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有的还哈哈大笑,认为教师的幸福太肤浅。于是,教师又继续加以引导:“北京地区冬天不烧煤,使用天然气和电取暖,但我们并没有看到电厂。另外,2018年10月,河北省公布个人不能私自打井,你们怎么看?”这时,学生才想到: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工作的铜城煤矿,大同在为其他地方的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电流;南水北调工程,周边几十万人的搬迁,也是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教师通过这种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形式,促进了情感的交流,发挥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三、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网络新闻的泡沫化,使当今社会更加多元化。面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呢?从作者的角度来说,文学创作也是一个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创造过程;对读者来说,它是一个寄托情感、获得精神营养的审美过程。当人们遭遇生活或事业上的打击时,想到李白《将进酒》里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能认识到不幸的遭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人生得意时,想想“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句,能使自己冷静思考,避免膨胀。 如读完《平凡的世界》,有学生这样感叹:“少平因为晓霞的去世而悲痛,他总是幻想晓霞就在远处等他,他失去了心爱的人。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失去心爱的人或东西。记得小时候缠着奶奶养了一只小白猫,可是去年它不幸被车撞死了,我非常悲伤。但当我读到少平的坚强,想到我们生活中总会失去很多东西时,我就不会因为他们的离去而灰心。我们应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换一个角度想想,离开有时对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对应,有利于学生认清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四、联系现实,体会文本所传遞的价值观 课文中蕴含着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如对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应引导学生探求这些作者或人物的精神财富,达到熏陶感染学生的目的。如对孙少平的精神支柱“苦难学说”的理解,可以作这样的设计:结合孙少平的“苦难学说”,联系现实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有一名学生说:“先苦后甜,总是有道理的。就好比做作业这件事情,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即使错了,也会有经验的累积。如果作业是抄的,那自己就不会有成功或‘犯错的经历,自然也不会得到提高。所以,我认为少平关于苦难的叙说可以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 语文教学既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要不断创新,而且要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交流互动中经历学习内塑的过程,能更好地完善知识、培养思维、外化实践、内塑灵魂,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责任编辑? ?郭向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