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家长在小学生课后学习中的角色定位 |
范文 | 何威 [摘? ?要]辅导孩子家庭作业已经成为家长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一些家长高度参与了孩子的课后学习。而家长在孩子课后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孩子的学习表现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分析现今家长参与孩子课后学习的状况,为家长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家长;小学生;课后学习;角色定位 一、引言 随着家长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他们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孩子的课后学习中,检查算术题、听写生字、监督背课文、做手抄报似乎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常规内容。2017年11月,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0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7.1%的受访家长每天都会陪孩子写作业,44.2%的受访家长平均一次陪伴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1]。然而,当前家长在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否真正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这些问题,需要结合现状进行冷静的思考,作出理性的分析。 二、家长参与孩子课后学习的几种角色 及利弊分析 1.不闻不问者 目前,有一小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问不多,给予的关注较少,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这可能由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家长工作繁忙,有能力却没有时间和精力指导孩子学习;二是家长文化程度不高,能力有限,无法指导孩子学习;三是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长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对孩子的学习没有太高要求,甚至担心孩子过度学习累坏了身体,自然不会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对孩子的课后学习持以的不闻不问态度,虽然从某种角度上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学能力,但对于自制力較差的孩子来说,不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过程监督者 许多家长会为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假期计划乃至人生规划,监督孩子的学习过程,让孩子一步步完成计划,实现既定目标。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家长会提示孩子进度,督促孩子进行检查,避免孩子磨蹭、贪玩,使孩子产生了紧迫感。家长的这种参与方式,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时间观念,树立计划意识。但是,家长也需要掌握好监督的程度和提醒的频率。家长若不事先和孩子商量,自行制订计划,不仅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家长如果在孩子写作业过程中督促过多,反复唠叨,也会导致孩子心情烦躁,影响亲子关系。 3.全盘掌控者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于是每天都陪同孩子做作业,一刻也不离开,对孩子的作业情况全盘掌控。孩子算错了题,家长立刻指出来,让其立即改正;孩子写字不规范或不好看,家长马上让其擦了重写。扮演这种角色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总是高标准、严要求。 家长全程参与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对待孩子的学习,的确能够保证孩子的作业“万无一失”。但是,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孩子也会丧失自主学习的机会,不利于发展自学能力,也不利于形成独立人格。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家长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同时,这种全程监管下的作业质量大多是一种假象,导致教师不能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的真实情况,不能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此,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安排和因材施教。 4.指导提示者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对于孩子的提问或者疑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领孩子理顺思路,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家长能在孩子迟疑处给予关键的提示,使孩子茅塞顿开。这种角色参与有利于孩子解决问题,而又不过度依赖家长,也有利于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角色对家长的要求较高,需要家长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懂得科学的指导方法,并能基于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用孩子能够听懂的方法进行讲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5.后勤服务者 后勤服务者,是指家长为孩子做好生活保障,提供衣服、食物及其他生活必备品,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后勤服务者是家长必须扮演的角色。 三、家长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 斯宾塞曾说:“孩子是学习的主体,父母只是一个外部因素,但这个外部因素对孩子的学习却非常重要。”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在小学阶段,家长的介入会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参与家庭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学科内容,还可以使孩子内化和发展学习技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形式[2]。在孩子的课后学习中,家长既不能做冷漠的旁观者,也不能做全盘掌控者。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担负起恰当的家庭教育职责,与教师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1.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做合格的后勤服务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家庭都能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有的家长只注重提高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忽略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舒适的桌椅,在孩子学习时保持安静,并尽量为孩子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如果有时间,家长最好在孩子学习时也看看书,为孩子做榜样。 2.和孩子一同制订计划,做理性的过程监督者 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儿童完成家庭作业的监督明显提高了儿童的学业表现[3]。在孩子小学阶段,家长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商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该包括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的分配、各学科学习时间的分配、预习和复习时间的安排等,做到科学、合理、细致,并监督孩子执行计划。需要注意的是,课后学习计划要与校内学习相辅相成,不能产生矛盾,尤其注意不能盲目地给孩子安排过多的课外学习、课外辅导等;在监督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应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而不要过度管控、唠叨,要相信孩子能按计划完成,并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制订计划、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3.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做有心的学习指导者 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等,以更好地指导和教育孩子。一是家长应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行为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指导中做到不急不躁、循循善诱。二是家长可适当了解相关学科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与相应学科的教师探讨具体学习方法。三是家长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作业、检查作业,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提示与启发,让孩子为自己的作业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 4.鼓励和赞赏孩子,做积极的兴趣激发者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一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孩子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自主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很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看重学习过程:孩子考试成绩好,家长就笑容满面,给予各种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就愁眉苦脸,甚至训斥、打骂孩子。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看到孩子的闪光点,留心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一步步的成长,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此外,家长也应该在课外时间多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参观博物馆等,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丰富孩子的生活世界。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孩子对某一事物特有的兴趣。 5.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做有益的家校连接者 家长要与各学科教师多沟通,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学校教师面对众多学生,在比较之中,更能感受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清楚学生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之下,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片面性。所以,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才能对孩子持有更加客观的作业期望或学习期望。此外,家长要使自己的指导与教师的指导保持一致。美国教育部制定的《给家长的家庭作业策略》(Homework Tips for Parents)指出:“不要教孩子与学校老师所授相冲突的方法、策略、捷径[4]。”家长若采用与教师不一致的方法指导孩子,则会给孩子带来干扰。 6.调整焦虑情绪,做平和的心灵关爱者 很多家长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一代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再加上社会上各类教育辅导机构发展迅速,不少學生去辅导班“抢学”,导致很多家长产生教育恐慌心理和焦虑情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越发严格,希望孩子能进入重点中学,将来考入名校或出国留学。尤其在城市,家长的焦虑心理更加严重,他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报各种补习班,还要让孩子在艺术领域学习一两项特长。家长在学习中严格要求孩子,甚至一旦发现孩子作业出错就脾气暴躁,批评孩子,把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导致孩子身心疲惫,自信心受损,产生挫败感。孩子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牵动着家长的情绪、家庭氛围。鉴于此,家长应该放平心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关注孩子综合素养的提升,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孩子心灵上的关怀,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杜园春,伍越.84.0%受访家长会因陪孩子写作业头疼[N].中国青年报,2017-11-21. [2]车晓丹,王健.家庭作业及家长参与家庭作业研究[J].辽宁教育,2013(11):77.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18. [4]李云,桑青松,凌晨.家长参与学生家庭作业的类型及其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8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