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研读教材的三重境界 |
范文 | 王泰 续丽萍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细细品味发现,教师研究分析教材的过程与青原行思大师参禅的不同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初研教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要识庐山真面目,需要身处庐山中,才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研究教材之初,教师要反复研读,要关注细节,具体到每个字、每个知识点,像庖丁解牛那样熟知内容细节,做到技巧娴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具体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眼高手低、浮光掠影。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他以为把古铜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铜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昂贵的古铜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不知道,古铜币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真实上,失去了这份真,它便一文不值了。因此,教师要关注教材的每一处细节,尊重教材的每一个文字,保持知识最本真的姿态。 初研教材,教师还要准确研读和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了解章节和单节课的重难点,做到胸有成竹,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的放矢。这样,教师才能切实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一味地创新,避重就轻,游离教材,失却教学的本质内容。 二、细研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要识庐山真面目,还需跳出庐山外,从整体看,从多角度看。在细研教材时,教师要在熟知具体知识点的基础上,跳出章、节外,高屋建瓴地审视教材,如陶渊明般“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甚至是学科知识,追求理解的整體贯通,对知识多一分理性与现实的思考,而不是面面俱到。因此,山也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这样,教师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好地传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真正授学生以“渔”。 细研教材,教师仍要聚焦教学内容,发散自己的思维,对相关的或类似的知识点作横向沟通,架构立体式知识网络,优化视野结构,拓展知识宽度,增加思维厚度,做到条分缕析,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知识树,构建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 研读教材像“庖丁解牛”已属不易,要达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境界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教师应在研读中思索,在思索中迸发灵感;在研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会学习和收获双重幸福;在研读中育人,在育人中点燃生命的激情;在研读中反思,在反思中增加知识的积淀,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材研读是教学时空的延伸,教师在细研教材时不应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原生态的思维与知识现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方式。这样,教师才能将自己的思维之弦与学生的思维之弦相对接,才能和学生产生思维共鸣,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中,做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真正使教材研究和课堂教学务实、高效、实用。 三、再研教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要识庐山真面目,更要进得去出得来,将知识与思维自然结合,把知识看作机器上可以自由组合的零件,这样在运用时就会像武林高手熟知套路那样灵活自如,无招胜有招。 研读教材的真谛和要义在于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即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新的简单。把教材读薄,其实就是不断过滤、凝练、浓缩,形成自己独到的观察和见解,使思维变得厚重,最终使思维回归简约。回归简约是研究教材的高级追求,也是读书和教学的理想境界。 经历了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便会豁然开朗:研究教材入乎书内,烂熟于心,抓住要领,凸显要义;出乎书外,思得深入,用得透脱,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洒脱与惬意。孙膑减灶杀庞涓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孙膑减灶示弱,诱敌深入,杀了庞涓,报了深仇。东汉名将虞诩增灶示强,误导羌军,使其主动退却;诸葛亮减兵增灶,避免了撤退途中司马懿的乘势掩杀。从表面上看,虞诩和诸葛亮的增灶与孙膑的减灶正好相反,但从实质上看,增灶之计是对孙膑减灶妙策内在精神的最好学习。因此,研读教材,领悟其深厚精髓内涵,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 1923年,美国福特公司一台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运转,工程技术人员百般努力,一连数月,毫无进展。无奈之下,只好请来德国籍科学家斯特罗斯。斯特罗斯来到福特公司后,爬上爬下地在电机的各个地方静听空转的声音,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壳上划了一条线,让技术员把电机打开,将划线部分的线圈减少十六圈,电机果然奇迹般运转了。大家对斯特罗斯表示由衷的感谢。“不用谢了,给我1万美元就行了!”斯特罗斯说。“天哪!划条线就要1万美元?”技术人员大吃一惊。斯特罗斯莞尔一笑,随即挥笔在付款单上写下:用粉笔划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划线,9999美元。 划线的确简单,人人都会划,但要掌握“知道在哪里划线”的本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把线划得恰到好处,划到“点”上,就必须像斯特罗斯那样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这一切没有求真务实、持之以恒、刻苦学习的韧劲和钻劲是无法达到的。研究教材、运用教材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做到顶尖、极致,做到与众不同、出类拔萃,除了掌握厚博的知识、科学的方法,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因为灵活自如地将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大脑,形成鲜活的记忆、鲜活的理解和鲜活的能力,不是匠人干的经验活,是要凭专业精神才能做好的现代工程。 抓住学科特点,用心研读教材,把书读薄,精中求简,以约驭博,达到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方能返璞归真,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只是这时的山水,已经由自己眼中的山水内化为心中的山水了。这时再面对教材,犹如面对故友,真的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责任编辑 ? 姚力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