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依标扣本: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有效切入点 |
范文 |
郜建辉,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物理教研员、高级教师。曾获全国教育科学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天津市教改积极分子、天津市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天津市物理学会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科研主任等多项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全国、市、区教师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奖。承担或参与国家、市级课题研究十余项,在各省市举办培训讲座六十余场次。曾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名师赛”、全国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大赛、全国教师自制教具评比、全国课改研讨课评比、天津市“双优课”评比、信息技术整合课评比、教师基本功竞赛、“成才杯”“希望杯”等竞赛活动的一等奖十余节次。参与编写教辅书近四十册,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摘? ?要]将深度学习引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教材为载体,并将其作为实现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有效切入点。在深度学习设计的既定单元学习主题下,对一些微观的、学生极易出问题的内容进行“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设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人们的学习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深度学习的理念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如何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众多物理教师思考的方向。 一、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认识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1]。 因此,深度学习有别于浅层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将深度学习引入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对物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而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深入细致地了解教材,则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深入学习的有效切入点。 二、依标扣本的含义 所谓“依标扣本”,就是将课标要求作为教学指向,紧扣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依据课标,以教材为载体,从而有效开展初中物理的深度学习。特别是在深度学习设计的既定单元学习主题下,教师应对一些微观的、学生极易出问题的内容进行“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1.依据课标,在深度学习中建立物质观念 在刘月霞和郭华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中指出: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先前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是注重“元认知”的教学方法。要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立起相关的概念、原理之间的框架及其与生活世界关联而生成的关键性问题[2]。因此,开展深度学习,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高阶思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更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以物理观念为载体,依据课标要求,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将其定位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原有认知,形成系统的高阶思维。现以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物态变化中熔化的教学”为例,简单阐述如何依据课标,通过深度学习建立物质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高阶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将物态变化中的“熔化”写成“融化”。表面上看是简单的错别字,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得不清晰。如果教学中能够研判学生出错的原因,将其设计为“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能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 (1)设计思想 如前所述,深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概念改变。 所以,在分析学生写错“熔化”和“融化”的过程中,“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应有以下的设计,如图1所示。 (2)课标的对比 在初中物理课标中的“物质”部分明确指出: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3];而在小学科学课标中的“物体与物质”部分,则要求经过从物体到材料再到物质这三个层次的学习,让小学生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由感性向理性升华。 在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而在具体内容中,小学科学多以“了解”“知道”现象为主,对教学内容的规定及所达到的要求似乎并不太在意。 (3)概念的区别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四课“冰融化了”,其内容是观察冰的融化、加快冰的融化。而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物态变化”中用的是“熔化”一词。对于初学物理的八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未必真正了解融化和熔化的不同。因此,可将其确定为深度学习“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从这两个概念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通过概念学习,达到系统的思维提升。 从概念上,熔化是对晶体而言,是达到熔点时经历了固态、固液共存、液态,且温度不变的吸热过程。例如,冰的熔化是指:0℃的冰吸热后,冰的质量减少,水的质量增加,但温度始终是0℃,当冰完全融化后,变为0℃的水,这个过程叫熔化。而0℃冰以前的吸热过程不是熔化过程,只是升温过程,如-5℃的冰变成0℃的冰。 融化一词多指化开,如冰、雪、霜融化等。如果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可以认为-5℃的冰变成5℃的水的过程是融化。所以,融化常用于文学中,而熔化常用见于物理学术语,因而是火字旁。而九年级化学中的溶化,指的是固体溶解,或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中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加热,但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的“溶”字,如“食盐在水中溶化了”。 2.精研教材,在深度学习中提高学习认知 深度学习理念要求能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建立相关的概念、原理之间的框架,并基于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系统的高阶思维。对于初中物理学科而言,就是要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建立有效的认识方式,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现以初中物理中对光的反射定律与折射规律的理解为例进行说明。 在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光學”教学内容中分别出现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4],二者一个是“定律”,一个是“规律”,一字之差,但学习要求却有所不同。规律是客观的,是事物固有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规律。而定律是主观的,是人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得出的正确意识,是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也就没有定律。 “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都反映了光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反射定律”则是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如在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处),对客观事实的一种数学叙述式的表达,即存在着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等量关系。而“折射规律”是在初中阶段还没有学习折射率的概念时,无法具体描述其数学叙述,故而以“规律”称之。即只做变化的定性研究,不做具体的定量分析。通过对教材中两种光学现象的学习和辨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事物更本质的属性,了解事物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水平。 三、结束语 深度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判断和建构学科基本结构的过程,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基于课标,将教材内容作为实现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有效切入点,在既定单元学习主题下,对一些微观的、学生极易出问题的内容进行“微版”的挑战性学习主题设计,将有效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升教学效率。总之,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引领,让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过程不再仅停留在学习知识点的层面,而是成为学生获得发展的更有意义的深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姚力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