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面向新经济的高职工科专业改造与人才培养探索 |
范文 | 贾晨曦 [摘 要] 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新工科”改革,这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积极回应。从适应新工业革命与工程发展需要,从新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出发,阐述了面向新经济的高职工科专业改造新方向,确定了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关 键 词] 新经济;高职;工科专业改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148-01 2017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给出了新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将“互联網+”、分享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作为新经济发展趋势。这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工程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创新,无论是教育理念、目 标、内容和模式均需要有所改变。为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本 科院校已经有所反应,职业院校有所行动也成为必然。 一、新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实施促使了新工科概念的提出。新工科构建的方向即是科学、工程和人文的融合,“互联网+”工科教育的实现和智能制造向工科的渗透。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互联网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工业工程模型被重新定义。面向新经济的工业生产将以智能生产和智能制造为目标,突出特点是“集成与融合”和“智能与创新”。 未来的能源利用、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的变革朝着可持续发展、智能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具体的有,工业互联网,即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强调先进数字化制造 技术,鼓励推动技术平台、工艺与设计及设备设施的创新;智能工厂,可实现分布式生产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智能生产,将3D打印等先进技术引进企业的生产物流及人机互动管理;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等资源实现物资快速分配;大数据分析,综合不同类型海量数据,支撑实施分析与控制决策。除此以外,自主机器人、水平和垂直系统集成、网络安全、云计算、增材制造等方面也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潜力巨大。 二、工科专业改造路径新方向 新兴技术与传统工业生产与制造业的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教学情境为生产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够适应企业所需专业知识的更迭与变化、能够整合各领域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标。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加速更新,信息化社会的深度发展,学生从学校学会的单一技能不能够一劳永逸。只学会怎么操作使得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很弱,未来发展受限。面向新经济的高职工程技术教育需要一改“重实践、轻理论”的旧教育理念,特别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跨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 再精密的装备都需要传统基础工科的工艺来完成。所以新技术与新产业,必定以旧技术和旧产业为基础进行突破和创新。同时,新工科也是各学科综合合成,需要理学对其进行理论支撑,需要管理学、经济学保障其高效实施,还需要人文学科对培养对象进行更多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导。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科设置上需要考虑专业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原有专业设置上进行交叉和整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合理的动态调整。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通信等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现代新工科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拥有某个工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同时具备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知识。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和工程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即将产业新形态、创新技术及企业新追求引入教学过程,并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三、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新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新目标包括基本能力、行业相关能力 及职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必须拥有良好的个人效能、学术能力和职场能力基础,并且具备整个行业的技术能力,还要能够对特定职业知识、技能和要求具备应变能力。高等职业院校需将新能力衡量标准定义为学生高品质的表现,促进学生自由发展,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还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善于 从新观念、新角度去认识和分析事物。在专业课的基础教育中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对基础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的应用、连动以及结合实际的分析进行反复强调与训练,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器件等学科前沿信息融入教学过程。这些训练与操作需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最终实现培养学生随机应变、思维流畅的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也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传统、简单的工作模式逐渐被新的职位所替代。高职新工科的教育教学模式、理念必须改变,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N].光明日报,2017-04-18. [2]阮俊华.面向工程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44-48. [3]陈慧,陈敏.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2):19-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