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档案情感价值的内涵与特征 |
范文 | 李晶伟 摘要:后现代社会,档案情感价值逐渐被发现。它融合“价值”“档案价值”“情感”三个概念的实质内核,是檔案事实经验之心理体验功能,是档案对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从本体论维度,档案情感价值来源于原始记录本体,是一种关系范畴;从认识论维度,档案情感价值聚焦于档案开发利用,是一种社会事实;从方法论维度,档案情感价值由档案工作者所主导,是一种社会行动。档案情感价值是档案价值形态之一,具有个体性、公共性、依附性、外向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征。 关键词:后现代社会情感档案价值档案情感价值 Abstract: In postmodern society,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is gradually being discovered.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integrates the essence of the three concepts of "value", "archival value", and "affect". I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archives facts experience on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and the af? 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to the subjects in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nto? logical dimension,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is a relational category,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origi? nal record ont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ste? mology,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is a social fact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from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is a social action which relies on archivists. Th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which is one of the archival value forms, has charac? teristics of individuality, publicity, subsidiary, extra? version, diversity, and practicality. Key words: Postmodern society; Affect; Archi? val value; Affective value of archives 引言 古典档案学先驱希拉里·詹金逊强调档案“证据的神圣性”,认为档案是公正证据的“道德捍卫”。[1]学界普遍认同档案具有证据价值。进入后现代社会,随着工具理性主义对主体情感剥削与压迫的加剧,人们开始反思与批判理性主义给主体情感造成的负面影响,逐渐关注主体的情感。档案学界开始从社会层面思考档案多元价值形态,关注档案形成背景,探讨档案的人文价值与意义。档案价值研究由“工具价值”转向“意义追求”,档案对主体具有的情感价值逐渐被发现。 西方对档案情感价值的研究植根于特定的政治与文化语境,主要基于社会公平正义伦理框架,聚焦特殊边缘群体,建立社群档案,强调社群档案背后的情感力量以及对档案工作的实践意义。[2]或从文艺创作角度出发,认为利用档案进行艺术创作时,档案具有情感功能与情感价值,[3]但何为档案情感价值并未明确界定。国内学者认为档案具有引发“情感共鸣”的能力,[4]档案的情感价值是档案经验事实之心理体验功能。[5]总体看,国内学界虽承认档案具有情感价值,并简单界定档案情感价值概念;但并未揭示档案情感价值的深刻内涵。笔者突破西方对档案情感价值关注的特定领域,思考具有普遍意义的档案情感价值的内涵与特征,旨在揭示档案情感价值“是什么”的基本问题。 一、档案情感价值的内涵 (一)情感的含义 情感绝不只是对个体的一种心理表现,更多是作为一种突破个人的关系存在,[6]是文化社会化以及参与社会结构所导致的条件化的结果,[7]是人类行动和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8]诸如自我身份认同感、归属感、集体感、荣誉感、责任感、羞耻感等,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高级情感。笔者着重强调情感的社会属性,认为情感是人类主体与外在文化、社会结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创造人类主体与世界之间体验感受性的行动力量,本质是主观社会现实——“既包含个体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含社会力量的现实性”。[9]它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构建形成,涉及人类身体和外在世界文化、社会结构,是人类主体形成、维持、打破社会关系、个人差异和集体身份的核心,是权力构成、流通和动员方式的关键。 (二)档案情感价值的含义 档案情感价值应充分融合“价值”“档案价值”“情感”三个概念的实质内核。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事物客体在社会实践中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档案价值即档案对主体的有用性。档案具有多种价值形态,丁海斌通过哲学反思与高度抽象,借鉴经验哲学的观点,认为档案根本价值为“事实性经验价值”,即档案通过为人们提供一种原始符号记录性经验事实而获得经验价值,提供一种了解和追溯历史事实的特殊意义。[10]笔者据此将档案价值界定为:档案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事实性经验在满足社会实践活动主体需要而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档案情感价值是对档案之于主体的情感价值判断,是档案对于主体情感的有用性与意义。从主客体说的角度,档案情感价值是指档案作为承载人类记忆的原始记录事实经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档案时,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而获得的主观体验感受、情感共鸣、情感力量等。简单说,档案情感价值是档案事实经验之心理体验功能,是档案作为人们感觉对象的价值。当档案主体在社会文化情境影响下接触原始记录事实经验时,事实经验与主体情感产生某种心理上的联系,触发主体情感,进而产生建构主体情感世界的情感力量。 (三)档案情感价值内涵的三维认知 1.本体论维度:来源于原始记录本体,是一种关系范畴 从本体论维度揭示档案情感价值内涵,即揭示档案情感价值的本原与实质。笔者认为档案情感价值是档案价值基本形态之一,根源于档案根本价值——事实经验价值,实质是由档案原始记录性引发的事实经验决定的。档案之所以能触发、建构主体情感,源于档案作为原始记录事实性经验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当后世的人们重新翻阅档案时,寻求的是档案的可追溯性、唯一性、真实性,渴望获取的是以往的事实经验。正如学者所说:“从信息理论和人类之所以保存、使用档案的心理根源及实践需求角度讲,档案实际上是人类追求信息的确定性、可靠性的产物,是社会实践必须有确定、可靠的信息支撑方能有效进行的现实需要的产物”。[11]原始记录性决定了主体在接触档案时所产生情感的相对真实,在人类情感世界构建中具有较大可信度和说服力。尤其在注重强调档案更好满足主体需求的现代社会,档案除对主体具有凭证、情报价值外,其对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也逐渐凸显。 档案情感价值是档案对主体具有的情感价值认知问题,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范畴。档案客体是档案情感价值根源于原始记录性所决定的事实经验。档案工作实践是档案工作业务流程。档案情感价值的主体具有强烈社会性,是多层次且丰富多彩的。这是因为从空间角度看,档案在人类文明空间要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从时间角度看,档案记录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可以说,档案在人类世界中无时无处不在。因此档案价值主体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利用者,还包括被档案记录的对象、档案形成者、更大社群(公众)等主体。 2.認识论维度:聚焦于档案开发利用,是一种社会事实 从认识论维度揭示档案情感价值内涵即阐释档案情感价值的存在方式及认识途径,揭示档案主体与档案、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Emile Durkheim)认为,情感是发生在社会层面的,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集体情感是社会秩序之所以成为可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将个人感情归结为集体感情,用集体感情来解释社会的整合和社会的秩序。[12]情感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性,是主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情感若想跃出主体进入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中,势必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结构等影响进而形成集体性情感。情感实质是主观社会现实,是一种社会事实。 同理,档案情感价值的产生也需要经历从主体内部向外部显现的过程,涉及档案、主体与外在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情感本来是非常私密的主观体验,为何说档案对主体的情感价值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事实呢?档案情感价值实现的逻辑起点是在档案开发利用阶段,只有当主体利用档案,才有可能唤起主体心理上的某种体验感受,触发主体情感。表面看来,由于主体过往经历不同,触发的主体情感具有主观性、差异性。实际上,档案触发主体的情感是经过选择后的社会产物,受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影响。也就是说,档案主体情感从主体向外在呈现过程中,是主体与社会文化情境交互的产物,经历了情感社会化过程。档案主体情感受外在社会文化、制度、结构等影响,内化为主体价值观念,进而了解外在社会对档案主体的角色期待,掌握各方情感需求,扮演合乎社会规范的情感角色。在此过程中,档案主体情感由自然状态被外化为社会事实。 3.方法论维度:由档案工作者所主导,是一种社会行动 从方法论维度揭示档案情感价值内涵即提供实现档案情感价值的根本方法。任何情感总是超越个体的,总带有他人的意义,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价值趋向,即韦伯(Max Weber)所讲的“社会行动”。[13]与孔德、涂尔干不同,韦伯认为基于实证主义研究社会科学无法解释“社会事实”背后的价值与意义。社会行动的本质是以他人的举止为取向的个人的行动,具有针对他人或社会的主观意义。[14]韦伯社会行动的四个分类中,情感就被视为社会行动类别之一。[15] 档案对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是一种社会行动,对外在社会具有现实改造的价值趋向。情感是人类主体与外在文化、社会结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创造人类主体与世界之间体验感受性行动力量,表现为对人或事物的价值倾向和价值活动。档案情感价值具有价值倾向,并非仅仅表现为档案对主体的心理体验感受。档案情感价值的真正实现是在档案工作实践中完成的,主体情感通过档案工作实践被触发、激活而引发社会行动。从建构主义视角来说,档案情感价值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事实,它被动承受外在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影响,赋予主体情感世界以主观意义。档案情感价值更具有强烈的行动意向,档案主体通过档案工作实践活动获得心理体验感受,形成社会行动力量,创造人类主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价值与意义,进而建构社会现实和社会结构。同时,档案情感价值的实现更是由档案工作者所主导。档案主体关系网络折射的是档案主体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要求我们在档案主体关系网络中,紧紧把握档案主体网络关系的中心节点,梳理档案主体内部网络结构,理清档案主体之间相互关系。而档案工作者是档案情感价值实现的关键主体,处于档案主体网络关系的中心节点。实现档案情感价值需牢牢把握档案工作者这个关键主体,同时也要处理好档案工作者与被档案记录的对象、档案形成者、档案利用者、更大社群等档案主体间的关系。 二、档案情感价值的特征 (一)个体性——对主体自我身份的内在认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终极之问蕴含着人类主体对自我认知与归属感的强烈渴求。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往真实记录,经过沉淀成为人类过往活动的证明,蕴含着记录主体对自我身份及归属感的认知。尤其像社群档案、私人档案等明显带有个体情感色彩的档案类别,是记录主体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有效媒介。正如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所说,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而且更多的还要为其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16]涉及我们怎么看待个体身份、集体身份和社会身份。[17]档案情感价值强调档案对个体身份认同、人生意义追求中的情感作用,是档案记录主体对自我身份的内在认知,具有个体性。 (二)公共性——对社会控制与话语权的真实反映 在文字成为少数精英统治者专属的时代,档案在西方被统治者称为“插入鞘中的剑”,在中国也有“三百年来学士大夫不得一窥”的论断。档案与政治天生具有密切联系,档案是统治者施加统治意志、维护统治权益的有力工具,是统治者社会控制的有效手段。“整个档案工作是建构社会记忆的一种受控选择机制”,“权力对档案建构施加影响,同时权力又借助檔案去维护与发展已形成的力量”。[18]档案形成者和档案管理者会受到统治阶级话语权的控制,档案触发主体的情感也不可避免地蕴含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具有社会维度的力量,统治者的意志能内化到档案形成者与管理者的内部精神世界,进而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当档案主体接触档案时,从档案中体验到的情感是经过社会化后群体共同的情感体验,档案对主体的情感价值具有公共性。 (三)依附性——对主体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依赖 档案情感价值是在档案内容、载体、社会文化情境、主体参与体验共同作用下产生实现的,档案对主体的情感价值并非独立存在于档案中,而是与档案主体对其认识程度以及社会文化情境息息相关。首先,档案情感价值的实现对档案主体具有较大的依附性。档案主体的知识结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的不同会影响主体对档案情感价值认识的不同。比如,一位不太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西方人面对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浩如烟海的明清档案,会产生困惑感与惊奇感;中国的历史学者则会如获珍宝,产生敬畏感与欣喜感。另外,档案情感价值对社会文化情境具有较大依附性。档案情感价值是在一定场域中实现的,社会倡导什么文化情境将直接影响产生不同的档案情感价值类别。档案情感价值发挥作用,是建立在公众具有情感需求、创造浸入式体验环境的基础上的。因此,档案情感价值对主体与社会文化情境具有较强的依附性。 (四)外向性——对文化与社会有效的情感表达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情感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档案对主体具有的情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被档案记录的对象和档案形成者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种能动性体验。尤其在宏大叙事不断被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社会,被档案记录的对象和档案形成者不仅仅被动地承受国家意志的影响,他们也更积极地寻求记述与表达的权利。例如,面向特殊边缘群体形成的社群档案较为真实地表达了不同社群主体的情感体验。一旦这种情感体验与表达不断流通、累积直至失控,强大的情感传递与情感共鸣能创造出巨大的建设性或破坏性力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档案对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的这种外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形成者对核心统治话语权的一种挑战,是对外在文化与社会有效的情感表达。 (五)多元性——对不同层次档案主体的情感审视 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档案对档案形成者和档案利用者所具有的情感价值,表现为主体在接触档案过程中触景生情所形成的情感,档案情感主体明显带有局限性。事实上,档案情感价值的主体层次具有多元性。我们不仅要关注档案对形成者和利用者的情感,还应关注被档案记录的对象、档案管理者、更大社群等情感主体。注重并承认不同档案情感主体之间的情感关系,便于对档案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与服务,满足人们在后现代社会中对情感的强烈需求。此外,档案情感价值的类别具有层次多元性。档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触发主体个人情感——个人情感基于个人历史“库存性情感”和当下“场域性情感”。当档案触发的个人情感在对外交流和扩张时,受到外在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影响,会形成具有共同体验的情感——集体情感。从集体情感扩张到整个社会,便形成社会情感。 (六)实践性——对个体、社会情感的唤醒与引导 档案情感价值作为一种社会行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倾向和行动取向。档案主体在社会工作中不断发展、丰富自身情感,当档案主体遇到与自身库存性情感相契合的档案时,在场域性情境影响下,主体情感便会被触动和唤醒,对个人、社会产生能动性改造力量。触发档案主体情感类型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果,档案对主体所具有的情感价值一方面会发挥积极性能动塑造作用,但也隐藏情感冲突的可能。由于不同档案形成主体所处的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立场等不同,档案触发的主体情感会对自我切身利益形成惯性保护,造成情感冲突。为防止情感失范诱发情感失控,需要对档案触发主体情感的类别进行合理性引导,培育良性的社会文化情境。档案情感价值实践性特征使其在实现过程中经历了对个体、社会情感的唤醒与引导。 *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源驱动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及其实现研究”(项目批准号:17CTQ031)阶段性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黄霄羽.外国档案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377. [2]MarikaCifor.Affectingrelations:introducingaffecttheo? rytoarchivaldiscourse[J].ArchivesScience,2016,16:7-31. [3]Yvon Lemay. Archives et création :nouvelles perspec? tivessurlarchivistique[J].Archives, 2013-2014,45(1):147-158. [4]王玉珏等.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模型的“第五维度理论”[J].档案学通讯,2018(1):24-29. [5]丁海斌.档案价值论[J].档案学研究,2015(5):11. [6]文军.情感反映社會与文件深层次状况[N/OL].中国科学社会报,2016-03-09[2017-09-16].http://www.cssn.cn/ shx/shx_whshx/201603/t20160309_2904735.shtml?bsh_bid= 1011753526&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7]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8]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238. [9]郭景萍.试析作为“主观社会现实”的情感——一种社会学的新阐释[J].社会科学研究,2007(3):95-100. [10]丁海斌,方鸣,陈永生.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72. [1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6:7. [12]郭景萍.涂尔干:整合社会的集体感情研究[J].学术论坛,2006(3):129-133. [1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56. [14]黄陵东.人类行为解读: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58-65. [1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出版社,2004:56. [16]特里·库克.1989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C]//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17]冯惠玲.论档案馆的"亲民"战略[J].档案学研究, 2005(1):10-13. [18]王辉,王磊.维系"档案魂"——社会记忆·文化权利[J].山西档案,2008(6):1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