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独立学院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
范文 | 闫珊珊 赖心瑜 鲍雨蒙 余国丽 叶雨婷 杨欣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综合能力刻不容缓。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各大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并将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合与统计,分析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法与开展形式,并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等参考文献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供完善的措施,最后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对合理的建议。 [关 键 词] 大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学院;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9-0070-02 一、研究背景 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事件,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不断成熟。早在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十六大就强化了这一概念。近几年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指出:要构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鼓励协同创新。为此,各大高校响应《纲要》的号召,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具有综合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大高校更多地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的方式评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国外大学通常会采取多种学期制度,开放的教学制度和自由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和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各项能力。国外的教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优于国内的应试教育,更加开放、鼓励学生活跃课堂,积极思考,以创新、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地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通过资料查询、文献分析和案例调查对本课题的整体模式进行全面的了解。本次调研在天津市选取两所独立学校,分别是A校和B校,通过实地调研和网上发放问卷,并对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本小组分析两所学校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改革,为其开展提出有效建议。 (一)A校 以A校为例,该校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主要以第二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六项能力培养的主题,以翻转课堂、专题讲座、学子讲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题教育、志愿公益、文体比赛、能力测评八个专栏为主要内容,以期实现全面提升学生六项能力的培养。A校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 经过抽样调查和发放网上问卷,统计有效问卷431张。对学院2015~2016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课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13%的学生认為A校开展的第二课堂对他们完全没有帮助,87%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表明第二课堂的设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提升综合能力。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确实感觉自身的综合能力有明显提高。因此,类似第二课堂形式的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有所帮助的。 据对A校全体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加分项要求太高、不能有效提高各项能力这两点。 (二)B校 该校更注重传统学科教育,并未开展与第二课堂类似的教学改革。B校提出了三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其中学校培养的重点在于理论和实践教学。对于实践教学,学校设有专门的实验楼,其中实践教学学分比重最重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有33学分,占总学分的30.01%,这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对学习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则未提出专门的教学改革,加之学生对学校提出相关教学改革持支持态度,因此,B校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改革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两所学校的对比分析 (一)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调研发现,A校的学生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比赛普遍比B校的学生参与程度高,且A校对第二课堂进行了明确详细的划分和教学改革,而B校虽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说法,但却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以及教学改革,整体改革尚不明确。A校86%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下自身能力有所提高,而B校只有53%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的锻炼中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无论是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还是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都表明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A校明显比没有教学改革的B校更能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同时,调查发现,A校更多一部分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因是为了增加学分,而非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提高个人能力并增加工作经验、充实大学课余生活等自愿因素。 (二)对比经验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比起B校的学生,A校的学生参加活动可能更会出于为增加学分的功利性,这也是学分制教学改革的一个弊端。但是学分制的提出本就是学校对学生起到的一种监督作用,学分制是人才培养由制式化向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转变的重要举措,学分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无论学生出于什么原因参加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身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总体上看,学分制度利远远大于弊。 (三)仍存在的问题 学校方面,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不全面也不完善,学校教学改革冗杂乏味、宣传力度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自身方面,学生对国家提出的培养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政策认识还不够深刻,不能认清当前形势,且对自身认识不够确切,此外,学生参加教学改革活动功利性太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