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罗鸿 [摘 要] 相较于学年制,学分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其强烈的内生动力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淮南联合大学从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基本规定和问题应对两方面,对学分制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04-03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有其强烈的内生动力和坚实的实践基础。淮南联合大学从实行学分制改革的基本规定和问题应对两方面,对学分制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索和大胆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学习量的计量单位,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完成情况,且把取得最低学分数量作为学生毕业条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的一种弹性学习年限制度。 (一)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政策背景 1999年6月,国家为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2010年7月,国家为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机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临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要适应新时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把能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的学分制作为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内在动因 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既有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的社会背景,也有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的内在动因。具体来说,第一,招生方式的多元化、生源结构的复杂化、就业方式与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要求在学习内容和时间上的选择更加灵活。第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适应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要不断满足学生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促使学生要求学校教育在满足其个性发展上更加迫切[1]。 (三)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重大作用 第一,学分制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及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修满学分可以提前申请毕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第二,学分制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学分制基于选课制,学校要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为跨专业、院系的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在教学管理上要求校内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第三,学分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分制下,选课是由学生选择教师所开设的课程,这必然迫使教师要精选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第四,学分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的社会竞争力。学分制的实施,学校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市场紧缺的技能课程和专业交叉型课程,并鼓励学生获得专业资格证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滿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就业更具社会竞争力。第五,学分制有助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学分制本身要求学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课程设置,多元的考核方式,多变的教学形式,这样,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得到提升,进而办学特色得以彰显。 显然,“整齐划一”的传统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这些新变化、新需求,为此,建立体现“个性化培养”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新制度,这是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二、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 高职院校学分制是在借鉴普通本科高校学分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健全管理制度与全面选课制的施行、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办法、交流机制和学分互认制度等,这为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夯实了实践基础。 (一)高等职业院校健全管理制度与建立全面选课制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 选课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学在立足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把大量课程以选课的方式对所有学生开放。健全管理制度与全面选课制是教学管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原则性要求健全并严格遵循学校已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籍管理办法、网上自主选课等教学管理制度。灵活性要求所有学生不分成绩优劣,都有自主选课的权利,并且选课过程和结果公开透明,全面选课制度成为常态。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选课”教学环境,保护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权利。 (二)高等职业院校实现课程设置与学分计算办法改革是实行学分制的关键 近年来,适应学分制的要求,高职院校打破了传统的按照专业录取的招生办法,采取专业大类招生方式,这是对以学分制为基础的管理制度下的一种新的招生模式的探索。这种招生方式改革倒逼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公共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进行归类管理,采用通识课程、专业大类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及个性定制课程等新的课程分类方法。课程设置改革较好地实现了对学分数量与比例的控制,便于学分计算。 (三)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相互交流机制和学分互认制度是实行学分制的条件 在开放交融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工作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日臻完善。各高职院校通过相互交流分享学分制的研究成果,人才培养与教学实施的匹配关系、课程置换和学分互认等学分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使学分制管理制度等教学资源实现共享。同时学分制学分互认制度有利于学生的校际交流,使各高职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活动,了解国外高校在学分制管理上的先进经验,以推动我国高校管理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 三、淮南联合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定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按必修课和选修课来设置学生的选择权限,也就是用必修课、选修课来重构课程体系。淮南联合大学规定:必修课指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确定学生必须修读的专业课程或参与的教学环节。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实践必修课。公共必修课指教育部要求或学校规定所有学生均需修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和实践必修课由各院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选修课指能够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反映专业培养方向要求以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限选课指具有明确专业方向及特色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关系密切的新兴和边缘学科课程,一般按专业模块进行,原则上学生必须在专业限选课模块提供的课程中选学相关课程;任选课是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性,发挥个人特长、爱好,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供学生任意选择修读的课程。 (二)建立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学分制要求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选课制度、考试制度、学分认定与学分置换等方面进行学分制教学制度改革,构建一系列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近年来,淮南联合大学先后制定《淮南联合大学学分制管理办法(试行)》《淮南联合大学学分制学籍学历管理办法(试行)》和《淮南联合大学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与学分置换办法(试行)》三个制度性文件,基本满足了学分制教学改革的运行要求。淮南联合大学规定:加大公共选修课建设力度,加快技术技能实践课程开发进度,提高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速度,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加强教学的事前、事中、事后的过程监控。不断完善考试管理制度,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实现把学生学习表现、作业情况、技能测试、综合素质等纳入考核的多元评价中。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逐渐取消课程补考,对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学生可参加重修或申请以素质拓展学分置换不及格课程。按照《大学章程》要求,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三)锻造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 “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必须有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3]。”师资队伍是决定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校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改革师资的引进机制,“请进来”就是从事业、企业、行业等部门引进一批有实践能力、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充实实践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走出去”是以政策(激励政策、职称评聘等)引导现有的教师利用假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实现由理论向实践转变,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培训,拓宽教师在职申请学位、访学等进修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通过进修提高教师的层次,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的眼界,进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素质拓展活动的学分设定 为发挥学生特长优势,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参加相关的科技、文化、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等素质拓展活动,更好地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设置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淮南联合大学校规定: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指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科技文体比赛、各级技能大赛获奖,获国家专利权或其技术成果产生一定的效益,取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以外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以及参加各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调查等由学校认定的学分。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包括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和文体学分。学生在校(籍)期间取得的各级各类成果,可以申请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素质拓展学分按照1∶1的原则可以分类申请置换对应课程学分或对应不及格课程学分,但最高不超过总学分的10%。 (五)弹性学习年限的规范设置 全日制普通专科标准学制为三年和五年(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两种。在学分制下,三年制专科,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修业年限最少不得低于两年,最长不得超过六年(含休学,不含服兵役的时间)。我校规定:标准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弹性学习年限为二至六年,即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的基础上,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提前期限为一年;也允许学生因学习困難或休学创业等,在正常情况下向学校申请延长学习年限,但学生在籍时间不能超过最长修业年限(应征入伍者,服役期间及退役后一年不计算在内)。弹性学习年限制度不适用于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学生。 四、淮南联合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问题应对 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因受到学年制的惯性思维、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生源质量总体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阻力重重。从我校实际推行来看,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一)要转变观念 “思想观念陈旧是推行学分制的障碍,多年来职业教育长期实行的是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形成了学年制的思维定式[4]。”实施学分制,必须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性等理念为指导,变“以教师为主导”为“以学生为主体”,克服学年制模式下过度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按照学分制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个性、特长、兴趣等方面教育,为学生提供未来成长所需的能力。克服学年制模式下整齐划一、重管理、轻服务等习惯思维的影响,按照学分制的要求为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良好条件。 (二)要稳步推进 学分制的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比如,如何稳步做好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对接,课程设置与学分设置的匹配,教学软件跟进与学分管理信息化的同步等问题,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加强操作。“限于高职学院目前资源条件,可将日常管理、第二课堂活动、创业实践、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技能大赛成绩纳入学分制管理。待时间成熟,再扩大选修课范围,实现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修读时间和修业年限,自主选择专业和教师[5]。”在学分制改革中,淮南联合大学在基础较好的专业(如省级骨干专业会计专业)先行试点,扩大公选课和分级教学比例,实现学年制向学分制的逐步过渡。 (三)要加大力度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扩大选修课的量,提高选修课的质,是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6]。”高职院校应采取教师自主开发新课程、聘请更多兼职教师以及购买优质课程资源等办法,加大选修课的开课力度,给学生以足够的课程进行选择,逐步扩大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例。我校主要采取鼓励教师自主开发与购买优质课程资源的办法,实现线下与线上的有机结合,提高选修课开课比例。 (四)要锻造队伍 要健全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细化校院(系)职责,強化院(系)部职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实现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学分制较学年制因选课的不确定性,管理程序更加复杂,这样,必然大大增加了教学管理成本,也使管理者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这就对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同时学校应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严格的学分制管理流程,提高驾驭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能力。淮南联合大学主要采取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学分制相对于学年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淮南联合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既促进了学校工作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又帮助了学生学习朝着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刘峰.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3(12):22-24. [2]王妤夜.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督[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9):13-14. [3]李徐东,徐克敏,刘立超.高职院校学分制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0(4):37-40. [4]陈开明,彭明生.关于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5(1):31-34. [5]周敏,于瀛军,高职实行学分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农业网络信息,2016(1):139-140. [6]谢景权.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初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3-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