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范文 | 马彩凤 [摘 要] 首先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工作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具体问题的完善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教师培训;改革;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58-0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各行业实用性人才已经形成了很大的缺口,而我国教育工作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其教学水平无法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要求,对此应加大教师培训的改革力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此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一、当前我国教师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培训市场缺少活力 现阶段我国教师培训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培训活力的缺失。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决策,但是这些决策并不具备针对性,没有结合各地学校教育情况以及教师培训落实情况制定差异性决策,很多地区在落实教师培训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受阻,学校也无法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培训机构,不但影响培训质量,同时也直接造成了培训市场活力的缺失,不利于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缺乏完善的培训保障机制 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其有效落实,教师的培训工作也是如此。但是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缺乏有效而完善的保证机制,重复培训问题突出,有时一名教师需要重复参加相近甚至相同的培训项目,造成了实践与培训经费的浪费。还有一些地区所选择的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松散,有时只需要缴纳培训经费即可,实际上教师根本没有接受任何专业培训就拿到了相关文件与教育资格。在当前教育改革体制不断深化落实的情况下,教师培训工作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很多地区在培训过程中侧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教学实践部分,还有一些担任培训职务的“专家”,对基层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缺乏全面了解,培训内容千篇一律,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需求。 (三)缺乏完善的培训质量监管机制 首先,对教师培训的监管责权不够明确,没有合理的监管方法。其次,对参训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者缺乏统一的监督标准,致使培训工作呈现出一片松散的状态。最后,部分培训者缺乏专业素养,对培训工作懈怠,培训质量不高,而这些根本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1]。 二、改革教师培训模式的有效手段 (一)完善培训决策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实行分级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发布教育培训决策,然后下属学校落实。在新课改不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决策管理机制,构建省级统筹规划、市县实施落实、学校积极参与的培训决策管理机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制订全省教师培训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实全省范围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与监督。各地区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等都应参与教师培训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从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决策,同时也能够促进培训管理责权的划分。市级、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坚持省级教育培训指令的前提下落实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结合当地各学校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保证培训工作质量,从而通过培训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创新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机制应体现出培训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因此,应从培训的方式以及培训内容两方面分别入手,结合各地区教学工作以及教材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师培训内容,例如我国河南地区就结合《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而制订了适合河南地区教师培训工作的《课程指南及标准》,切实提高了当地教师培训工作质量。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开发教师培训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致力于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教师培训方法方面,应创新以自主选学为基础的培训机制,同时不断充实和丰富培训方式,为教师进一步拓宽培训选择范围。各地应结合当地教育工作以及教师培训实际情况建立培训选学申报系统以及专项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发布相关教育培训信息,提高信息覆盖量,确保教师能够准确选择培训课程并且及时参与培训。 (三)完善培訓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功能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对各地教师培训工作的有效落实具有很大的保障性作用,我国教师培训质量监控机制包括督导监控体系、后期跟踪与效果评估等。第一,应构建以过程管理为中心的培训体系,逐步加强培训工作动态管理,将培训方案设计、培训活动策划和组织、培训资源整合、培训绩效评估、培训信息宣传等纳入质量管理范围。定期公布培训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并且在每完成一个阶段性及培训目标之后就将结果公布于社会,引导和鼓励社会大众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以此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完成。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考核工作体系,并且将具体的教师培训情况吸纳进教师的学分学时评估内容中,将最终考核结果加入教师个人信息档案系统中。第二,建立并完善以培训效果为中心的评估系统,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专项培训质量评估小组,针对各个参训教师进行工作跟踪指导以及调研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教师在接受培训之后每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在完成全部培训工作以及后期跟踪调查工作之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给予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包括参训教师的教育实践效果以及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等[2]。 (四)完善培训激励约束体系 想要更好地完成教师培训改革,还需充分重视培训激励约束体系的完善。首先建立以表彰奖励为重要内容的激励体系,在职教师为当前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主体,从教师的动态发展情况来看,所有的教师都需经过一个职业危险期或者是职业瓶颈期,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这种激励体系的制订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其通过任职过程中的特殊时期,更是对教师教育工作的一种认可与鼓励。在落实该激励体系的实践过程中,还应结合具体问题不断完善该体系的组成结构以及功能,对教师参与专业培训活动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对此,可以尝试以下措施:首先,构建培训学分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紧密挂钩的激励机制,这里可以适当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相对成熟的教师培训激励体系,通过职位晋升或者薪水的调整来对参训教师进行激励,也可以为工作较好、培训结果评估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设立专门的奖项,从而有效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制订培训表彰奖励体系,针对那些培训工作落实效果较好的教师个人、学校以及地区进行相应的表彰,赋予相应的职业荣誉,反之,针对一些教师培训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落实效果较差的个人、单位以及部门则应视具体情况而进行批评和帮助,以限期改正、完成培训任务。其次,完善以培训学分制为主要手段的约束机制,通过该机制对教师培训过程中表现比较好的个人给予奖励。培训约束机制则是强化教师培训的“义务”特征,主要通过制度化手段对教师培训的行为进行规定与约束。在完善该机制的时候可以应用培训学分制,根据教师的具体任教资格情况将其培训并获得相应学分作为教师资格认定的基本条件之一,同时,将教师通过专业培训获得的学分以及培训评估结果进行教师资格的再次注册以及职务的聘任。我国教育部门对此也做出过明确规定与要求,构建完善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体系,并且结合教育工作以及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培训内容、学时、学分的登记和审验制度,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应与各地区学校及培训机构进行有效交流与配合,共同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高效、顺利进行。 (五)完善培训保障体系 设立这种保障体系的直接目的就是以制度的形式更好地对相关教育资源以及培训资源进行整合,继而为教师培训工作服务,并保证其全面落实。培训保障体系应包括培训物资、培训经费以及培训观念导向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涉及培训机构遴选认证和审核机制、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培训资源开发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完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应从培训专业机构的认证与审核部分入手,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培训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对各地区培训机构的资质进行分析与审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此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教师培训机构的资质认证标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动态审核情况,不但将保障目标指向社会培训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同时还应面向优质的民营培训机构组织,对包括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条件、硬件水平、管理水平、社会声誉等做出综合评判,只有符合教师培训办学资格的才能够进入教师培训市场。另外,注意对资质较高的培训机构实施阶段性考核工作,如果考核结果没有到达标准则应给予取消培训資质处理。总的来说,这种培训市场开放性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教育行政部门专项权利的分离,为不同地区教师参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机会,但是这并不表示行政部门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放任自流,而是对自身角色的一种改变,从原本的组织者与决策者变成了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服务质量的监管者。要保障专项经费的应用。我国政府部门应通过专项政策的制订强制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使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共同致力于经费的投入与应用管理中来,制订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引导机制与相关管理制度,设立引导地方开展教师培训的专项资金,严格培训经费使用考核评估和审计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不定期对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避免教师培训资金被私自挪用以及虚报、截留专项资金等问题的产生,影响教师培训工作的落实效果[3]。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使我国教育工作彻底冲破了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束缚,切实促进了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教师培训改革工作也被提上日程,各部门及教师应共同致力于培训改革工作,采取合理措施保证教师培训改革的有效落实,提高培训质量,从而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关守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才智,2015(30):13. [2]田继忠,窦艳,贺晓锦.宁夏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6(1):155-162. [3]何泳忠.改革教师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4,35(1):150-1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