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校企融合,合作共赢”的化工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 |
范文 | 刘娟娟 杨韶平 [摘 要] 以梧州学院高职类化工专业为例,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实现校企合作共赢发展,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性,并针对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校企融合;人才培养;共建共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069-01 近几年来,新升本高校大量扩招导致人均可用实践教学设备大幅度减少,而且新升本高校能获得政府资助的经费有限,单靠学校自身的经济实力很难配齐工程类专业的应用型实践教学设备。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地利用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设备,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训,同时,学校从企业聘用的教师也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共建机制 梧州学院强调校企需求对接,通过科研项目载体、设施共享、人才共用、信息互通等方式,建立了校企深度融合机制。成立了政校企理事会,吸收了几十家知名企业参加,其中,化工类企业有近20家参与,制订了理事会章程和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制度,有效整合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并实现辐射推广。成立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企业指导老师、化学工程与资源再利用学院负责人、专任教师组成,负责审定培养方案,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和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二、共同育人 企业将研发、生产和销售全方位融入学校专业建设全过程,以企业需求标准和应用型本科专业为基础,重构以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高校的教师培训员工的理论知识,提升员工专业知识服务产业的能力。与企业兼职高级工程师共同授课,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探索运行机制和地方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以中药制药为导向的“任务引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方面要以工程教育为中心进行设计,将工程教育真正融入课程教学中。工程实践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设法让学生真正在生产一线得到锻炼。设立工程实验班,探索工程教育的规律,并将工程教育的经验进行推广,逐步扩大工程教育的受益面。实施课程模式改革和精品课程建设,建设2门“厂中有校”转型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增加实验教学课程和课时,增加案例教学,增加实习实践课时,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5%以上。 三、共赢发展 校企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研发设备共享,人员互聘,信息互通。高校教师参与到企业的产品研发中,共同申报科技开发项目,为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参与企业产品地方标准的制订,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场所、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岗位,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开发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真正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共赢发展。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专利的申请、产品标准的制订和产品的研发等方面使企业受益。在企业兼职的高校教师,也使自己的實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在项目的申报方面,更加贴近企业的技术需求,做到了学以致用,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建立组织管理机制,保障可持续运行 组建校企教育委员会,制订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学分认定、人员到位、资源配置、过程规范、效果评价。通过在校生、教师、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四层反馈,实现全过程监督和反馈,确保教育体系的稳定运行和不断完善。 五、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在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基础上,按照变化的市场所需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其在专业知识、创新意识和技能掌握上得到最大的进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面对就业,更好地胜任其专业岗位工作,以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1)能力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融合,由低级到高级,目的明确,循序渐进。(2)实践教学内容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工程师共同确定,协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3)通过校内、校外、企业实施,学生受到“现场工程师”的基本训练。(4)通过任务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注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通识课程,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研究和具体实践,形成了专业理论教育为主体,实践教学与通识教育为支撑的教学体系,并以此制订了化工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达到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化工类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学分总量定为170学分:精选必修课程,增加通识课程;精简教学内容,体现现代化工类行业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2]段滇宁,陈洪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80-1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