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积极心理视角的高职学生自卑心理探究 |
范文 | 吴煜辉 [摘 要] 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高职学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生活境遇等多方面因素比本科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基于近年来对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调研,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高职学生自卑现象进行探究,并提出解决对策,为高职生的自卑心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视角;高职学生;自卑心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74-02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体验到自卑心理。[1]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卑感是人类不断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内在动力。美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森曾在他的著作《儿童与社会》中提出,6至11岁是个体到体验“勤奋对自卑”的关键时期,个体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的成功感较多,就会产生勤奋感,继而逐渐形成对自己能力的正向期望和抱负。反之,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的挫败感较多,就会逐渐形成自卑感,进而影响到长大后的人格特征。[2]由此可见,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自卑心理本身不是问题,如何看待自卑和应对自卑才是问题的关键。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高职院校在我国民众心中的认可度和接纳度一直不高,老百姓普遍认为专科层次的大学办学质量远不如本科高校,考入专科学校的考生今后在就业情况、薪资水平、职业发展要远逊色于本科学生。这些社会偏见无疑会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很多高职学生容易陷入自卑的泥潭,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对人生。 一、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与原因解读 (一)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就高职生的自卑心理及自我效能感做过系列调研,调查发现,有35%的高职学生认为在就业质量、技能学习及职业前景等方面比本科生要差,对高职生的身份认同缺失较为严重,74%的学生有升本或转本的意愿,且这种对高职生身份的不认同感随着年级增长而增长;其次,就自卑的原因而言,调查发现,约有75%的高职生对学习和就业的信心不足,有18%的学生忧虑生活开支、家庭经济状况等问题,有7%左右的学生对自己的长相或性格不满意;此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显示,37%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习得性无助感强,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很多学生在日常接触和咨询工作中明确表示进入大学以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极不自信,很多科目如高数和英语简直就是到了“听天书”的地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近几年因招生政策变化,很多提前单招入学、注册入学以及来自甘肃、四川和内蒙古的学生学习功底薄已成为公共的教学难题。 (二)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解读 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究其原因与以下几个要素有关:(1)早期环境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认为,自卑作为一种性格特征,与个体早年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如高职学生童年的特殊事件,早期居住环境的恶劣,缺乏同龄人应有的关爱,由于成绩差被老师忽视、批评、轻视甚至遭受侮辱等都可能造成自卑心理。(2)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如前所述,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低是导致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高职学生自步入高职校园起就开始感受到周围的人际压力,亲友的一句话、同学间的无意比较都会让他们陷入自卑的境地。(3)生活环境引发的自卑。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先天环境和后天环境都可能让个体产生自卑心理。如一个高职学生可能会因为个子矮在就业时体验到强烈的自卑感。(4)个性懦弱等原因造成的自卑。这类学生多数是在幼儿时期养成的性格,少数是早期经历了过多歧视、嫌弃、排挤所致,他们有敏感多疑、个性脆弱的个性,还有些先天生理缺陷的,这些自卑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生自卑心理辅导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教育有助于改变高职生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体验和幸福感的获得能够克服“缺陷”带来的自卑。我们知道,身体、经济、家庭、学历、知识、技能乃至别人的评价都会成为缺陷或者缺失给人带来自卑感,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童年阴影”概念,认为包括嘲笑、怜悯和排挤是自卑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认识人生的意义,打开人生的钥匙,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才能克服自卑。[1]高职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教育质量低下的中学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这部分学生在其早年成长经历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被轻视的现象,进而很早就产生了自卑心理。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克服环境带来的缺陷,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开展积极的人生才能走出自卑。每个人都会自卑,他们只是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下,只有积极努力改善环境才能改变现状。 (二)积极心理教育有助于激发高职生的潜能 自卑让人丧失自信。林传鼎的《心理学词典》[3]指出自卑源自于和他人比较而产生自我轻视的感觉。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基础差、学历低,人生就是那樣了,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多大进步,所以自暴自弃,也不愿意学习,更不愿意参与竞争。还有些学生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不愿意和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各种活动,也不愿意学习技能,甚至连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都没有。这种消极的态度导致了他们“技不如人”。研究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并不是“笨”,而是学习上没有自信,认为再怎么学也就这样了,所以才放弃学习。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无限潜能,认为只要给予恰当的关爱和信任,每个人都可以挖掘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金矿”。 (三)积极心理教育有助于完善高职生的人格 高职学生受到“专科”这一标识的负面影响,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极端,而且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违背他们的自尊、自爱、自律等道德准则,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消极厌世情绪,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恐惧,由此衍生出怯懦、忧愁、焦虑等性格特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乐观积极的品格,建立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情趣。强烈的自尊心往往会伴随着巨大的自卑感,笔者曾对236名家境较差的贫困生开展过调查,调查显示,这些学生由于巨大的经济压力,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不自信,不愿意参加集体聚会,认为自己是异类,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忧心忡忡,性格孤僻。而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坦然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激发他们自我改善、自我成熟的动力。 三、积极心理视角下高职学生自卑心理辅导对策 (一)营造积极正向的生活环境 每个人都有自卑情结,要克服自卑心理,根本上还要改善个体的成长环境,积极正向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促进个体形成自信、阳光的心态。首先,改善社会环境。在社会层面建立尊重意识,重构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多从招生政策倾向、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政策引导等方面予以支持,促进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社会不再歧视高职生,高职生的自卑感自然就会减轻很多。其次,改善家庭环境。很多自卑感较强的学生都源于家庭的不幸,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减少单亲、留守家庭的出现,给孩子快乐成长的环境。最后,营造尊重孩子天性的校园环境,树立多元智力观、人才观。各级学校要积极发展孩子的天赋,不去扼杀孩子的个性,不唯分数论,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不是每个人只能通过上本科获得成功。 (二)养成敢于战胜自卑的习惯 要利用积极心理教育,让学生在习惯上逐渐克服自卑。首先,逐步引导学生获得成就感。如某个不敢交流的学生,让他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在人际交流中体验价值与成功。[4]其次,糾正学生的畏难情绪。对“我不行,努力也没用,我很笨”这种观点专门进行纠正,通过举办自信心培养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人生就能上一个台阶。最后,逐渐养成自信的习惯。通过多参加文化、体育、艺术、竞技、社会等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活动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逐渐培养意志力,树立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为了提升自信,建立积极的情绪,学生一定要学会选择能够给自己建立自信的环境。(1)教会学生要善于调节自我抱负水平。当遇到挫折之后,要让学生在另一个地方站起来,如果一个目标不能实现,就适当降低目标,再试一次。(2)教会学生扬长避短。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但主持播音能力很强,那就要让这位学生扬长避短,通过能力的提升弥补学习上的短板,选择其他的路径建立自信。(3)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心理训练提升自信。对于一些自卑情结较重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升自己,对于有人格障碍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个体咨询的形式来化解自卑情结。 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高职教育者要做好自卑学生的认知引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信观,通过开展专题心理讲座、行为训练及个体咨询等形式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赢得人生。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曹晚红,魏雪萍,译.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 [2]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9-237. [3]林传鼎.我国古代心理测验方法试探[J].心理学报,1980(1):75-80. [4]孙国红.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J].科技视界,2016(15):198-1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