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大思政”视域下的高职思政课改革 |
范文 | 王芳 [摘 要]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实现需要在进行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内教学工作有效地与课外教育、实践相结合,使思政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地与学校的人文教育工作相互融合,经由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等多个因素展示出来。高职思想政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应当以“大思政”教育的角度进行教学工作的改革,从教学理念开始,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大思政”教学工作体系,突出思政教学对学生所能够产生的实效性,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得到人文素养的提高,能够在思想品质上实现质的飞跃。 [关 键 词] 大思政;高职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144-02 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在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融入“大思政”思想,将其作为教学改革核心任务完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在“大思政”思想的教育下得到更好的成长,让学生能够取得不断的进步。如何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改革便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一、“大思政”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东方文化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东方文化的转化力更好,所以在东方文化中思政文化的引入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活动中思政课程的开设,能在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过中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思政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政意识,所以要对高职思政课程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一)高职思政课教学应具有强烈的挑战性 當前在“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影响下,思政教育活动需要以“大思政”为中心开设,所以就要在开展期间更好地契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在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让思政的战略教育格局得到更好的重视,继而能在提升其战略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将高职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发展看成是适应“大思政”发展要求的必要前提,从而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思政课应具有创新性 创新作为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教学活动开设期间教师需要深化学生的思政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政创新意识,能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变革和发展的今天,在围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让高职教育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能让思想教学系统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让思政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更好的提升,以更好地助力学生的专业化素养提升,并能为高职思政教学提出更多新要求。 (三)高职思政课程教学应具有良好的人本性 所谓的人本性主要是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期间,能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一定的认知与了解,能深化学生的思政意识,使得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盼都能达到预期要求,且能在思政课程创新举措开设期间,找出学生的薄弱部分,能开设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新内容,树立正确的思政观[1]。 二、“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政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 “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有效落实必须从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环境思政等多个方面同时着手,需要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从多角度、多方位对思政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促进。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高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并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积极改变教育理念,将“大思政”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为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给予最有效的理论基础。“大思政”教育观念应当成为高职思政教育工作改革过程中的核心任务,要使得教学工作当中拥有正确的内容以及明确的目标,要具有良好的功能性,使得教学工作能够拥有更宽广的视野以及正确的立场。“大思政”理念的本质要求之一便是要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当中的精髓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还需要对新时代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进行满足,使得高职院校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和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大思政”理念的本质,将其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使得“大思政”思想能够真正地在教学工作当中实现全员参与,使得教学工作变得更加开放,使得教学空间能够得到拓展,从而使得教学工作能够主动适应当前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使教师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最为直接和亲密的互动关系[2]。 (二)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 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大思政”的教育理念出发,在人员队伍建设上,尽量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教师思政的重要表现之一,即教师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思政能力,引领由专职的教学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学生骨干、政工干部等组成的大思政队伍,以期高职院校内部队伍可以在功能上进行相互补充和协调,更能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形成较好的协调,使得高校的整体思政教学水平获得显著提升。高职院校为能深化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在学校的内部设立系统化的管理系统,然后进行统一的教学培训,下达统一的教学任务,并在课下对教师进行统一的培训与教学监督,使得教师队伍建设具有系统性。也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密切配合,用以更好地完成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类工作。教师能在教学中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相脱离的问题,更要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感,进而能让教师在进行业务精深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并让思政教师与学生政工干部间实现无缝对接,使其两者的工作配合度更高,这能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更要为思政教师提供更多的升职机会,并能为教师制订职业发展道路,使得教师能在进入高校任教后能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在科研队伍创新发展之际,做好学科带头人的强化,使其能在较大程度上让高职思政教师的队伍结构更显优化,使得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3]。 (三)创新教学体制 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组织架构的改革,要努力地进行教学工作创新,要能够使得相关体制与机制有效地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要让其能够在教学改革工作当中提供最为有效的保障。 高职院校在进行时政教学改革工作时,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必须建立专门的领导工作小组,对理论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直接管理,要在校园范围内构建出一个以“大思政”为核心的组织框架,要让其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在领导功能上的有效统一,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分散管理和分散教学工作得到有效的统一,要对育人机制进行系统性建设,使得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有效保障。(2)高职院校自身也应当加强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设立思政教研部门,让其能够有效地对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研究。高职院校还应当以实际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的有效编制,要使其能够与教师队伍的实际能力相匹配,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重视质量。(3)要对教学组织的建设工作进行有效强化,成立“大思政”相关的研究机构以及针对学生的教育中心,使得思想政治课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得到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思政课程得到真正有效的开展,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进步[4]。通过创新教學体制,学生的思政能力和学科的思政性能更好地表现出来。 (四)加强特色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在针对思想政治课程进行教学与实践的改革工作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要进行理论教学,同时更加应当将实践教学工作进行完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使得改革工作能够顺利地完成。在实践特色教学工作中更加应当重视优质思政资源的利用。例如,可以将马哲与政治经济学课程进行合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代替。通过这样的课程合并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能够让思政课程在进行教学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准备。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能够将教学特色凸显出来,对实践性的教学特征进行强化。 同时,学校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应当设立理论教学的网站或者工作室,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进行有效沟通的教育、学习平台,同时学校可以引入智慧发展理念,引入智慧课堂教学新模式,使学生能通过网络平台化建设,进行相关内容的提前学习,从而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网络平台建设中需要细化为网络微信平台建设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平台上教师要将学生所需要的内容放置到网络平台上,不断地深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得学生能在上课之前进行知识的细化复习,然后能将课堂情况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出来,从而能为课后反馈提供更多的依据材料,这对学生后续复习有极大的帮助。而微信平台建设则需要通过公众号的推送,为学生引入延伸知识内容,进而能让学生的课外知识能力得到有效扩充,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主动投入思政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当中,有效开展大思政工作建设。 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对“大思政”教学工作进行改革,有效贯彻并落实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出合理的理论课程设置以及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并将其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实现统一,以此为基础建设完善的思政教学工作体系。学校可以将自身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波折等作为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工作,让思政教学工作不仅具有良好的共通性,同时还具有鲜明的特色[5]。总之,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思政环境建设的关键,也能让课程自身的思政性更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现阶段需要将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向前推进,目的是用来解决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存有的学习困境。这就要在高职院校内搭建大思政平台,能在各方力量协调过程中,形成较好的思政教学合力。高校在专职和兼职思政队伍建设期间,需要重视思政教学的整体效果,更要在深入研究思政课程改革后,让思政教育格局具有较好的创新发展,从而能使其更受高职学生的重视,但要注意在改革发展还不够彻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在改革发展实践研究之时,做好改革与实践工作的深入调研,用以更好地体现出高职思政课程的特点,使得高职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内容能真正迎合现有的教学理念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刚,刘刚,孙淑萍,等.“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30-31. [2]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7):29-31. [3]刘兴.“大思政”教育格局下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1):103-104. [4]朱冰.高职思政类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创新:基于“大思政”视域[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9):153-155. [5]林碧纹.“大思政”视阈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团队优化建设模式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3):205-2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