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与高校素质教育对接路径新探
范文

    郑士林 张冬满

    [摘 要] 随着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困境,高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肩负紧要的历史重任;同时“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整个过程对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无论从“非遗”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是其内涵文脉,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还容易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进程,着力打造形成一个更系统、更科学、更高效的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素质教育;对接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24-02

    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意义,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来看,无论从受教育者的言、文、德、行等方面的培养还是从高校的内涵建设而言,都离不开优秀中华文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高校责无旁贷。

    一、高校素质教育在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学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离

    有的高校片面注重校园硬件改善和大学生主体素养提升,不够重视教师以行动示范的言传身教作用,忽视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隐性效用,导致对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建设性、均衡性把握不到位。

    (二)低俗大众文化的消极侵蚀

    低俗文化的泛滥,反映了主流文化,使其缺乏明确的要求和核心价值观。在这些“愚乐”的追逐下,大学生受到各种品位不高、格调低下、内容不良的思潮、理念和行为的影响,容易导致价值观扭曲,使正面价值难以实现对大学生群体的全覆盖,出现大学生不愿接受甚至抵触素质教育的现象。

    (三)素质教育程式化

    多数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以灌输单纯的知识为主,缺少课堂讨论的氛围,忽略学生个体的阶段性、差异化特征,素质教育方法不得当,出现教学方法刻板、师资乏力、专业无系统性等问题,学生往往也应付了事,教与学都处在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中,严重防碍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四)难以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不少高校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素质教育课程,很多大学生都只是看重专业知识,出现把素质教育边缘化的现象,没能充分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高校素质教育系统合理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这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方法,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途径,其意义与价值大致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中华民族自我身份确认的重要方式,组成自我认同和彼此认同的文化标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敏感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情怀。

    (二)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助于增进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能够唤醒大学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拓展民族文化形式的发展空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创新实践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人类杰出的创造力,不仅能够强化人们的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技能,而且注重培育实践能力,也是推动高校教师和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源源动力。

    (四)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不受限于传统教育观念,主动探索契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构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竭力塑造具备民族品格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大学生。

    (五)获取精神滋养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理念,在于促使人们的智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与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为民族教育思想意识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途径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地处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是全省高职院校首家“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是全国职业院校开发“智慧党建”平台的首创者,以铸造具有“行政”特色的文科综合类“龙头”职业院校为目标,开展自主创新能力和特色文科品牌院校建设。

    为更好完善高校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引入创新理念,开辟新路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学院设立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以研究所为依托,将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构建育人体系与课程标准,从大学生与当地传统文化的实际出发,分别按照培养方式的不同,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资历深、水平高的研究型学者;另一方面,聘任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这支师资队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专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为目标,结合当地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各种传统文化成因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内容,开展授课、培训、讲座、学术交流等活动,增进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启发他们学习研究的兴趣。

    (二)依据素质教育特点开设非遗通识课程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丰富完善素质教育内容与形式,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以更加垂青于多活动、多实践。

    (三)编纂校园特色读本

    高质量的读本可以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召集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者,为素养教育项目量身订制特色鲜明的校园读本,如《大学生素质教育读本》。读本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独特性、民族性、地域性、可操作性和传承性,结合大学生的年龄、认知需求和兴趣爱好等多元化特点,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设立实践教学工作坊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在校内的创新创业园区设立两间实践教学工作坊,分别是“非遗手工艺坊”和“灰塑艺吧”。工作坊开设一个包括设计、定制、教学、DIY、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以制作灰塑、珐琅、剪纸、米雕、丝网花、篆刻印章以及中国结等,该课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重点。这样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通过实践巩固了相关知识,打造为地方、为社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担当的大学生队伍。

    (五)借助新媒体推动教育传承工作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顺应时代发展,创立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认证号,改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竭力为大学生提供悦目雅观、版面动感、互动性强、浏览简便的体验学习服务。借助新媒体推动教育传承工作,既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又提升了素质教育的效果,还促使大学生提高了对审美和艺术的价值理解。

    (六)融入校园文体艺术活动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专门组织策划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体艺术活动,如进行“非遗知识竞赛”“剪纸大赛”“民俗采风活动”及“非遗宣讲会”等,加强教育传承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提高大学生实际参与度,从而使他们直接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直观的认识,持续提高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使之投身到传承保护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七)搭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先后与广州博物馆、广州民俗博物馆以及广州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建立了非遗技艺传承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校外实践的平台,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广泛開展走访“非遗”传承人活动。深入基层开展民俗采风,宣扬传承人的事迹和贡献,帮助传承人开展文化传承和宣传工作,激励大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与保护工作中。

    四、结语

    总体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实质上就是素质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文脉、思想、学术及技艺等方面的实质精髓,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校素质教育形成有机统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素质建设要求,将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载体、手段以及考核测评进行系统设计,注重对大学生的德、智、言、行等方面的培养,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7):144-146.

    [2]陈连锦.“非遗”教育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4-99.

    [3]金琼,纪德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探索存在的问题[J].文学教育(上),2014(1):117-119.

    [4]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16.

    [5]林彬晖,刘银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湖南“非遗”保护项目校园知情状况抽样调查[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1);133-134.

    [6]蒋凌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职教育相结合路径探索: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5-6.

    [7]李微,余建荣.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知识,2014(2):48-50.

    [8]钟忆缘,廖苑华,郑士林,等.试论大学生在促进广州灰塑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作用[J].教育,2016(4):310-3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