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和“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育人模式探讨 |
范文 | 张德洲 [摘 要] 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分析“90后”高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提出以人为本、分类培养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育人措施,并简单分析实施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个性特征;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3-007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突出培育新时代职业价值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立德树人、德技双馨,培养大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急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90后”高职大学生有明显的个性发展特征差异。通过深入分析,采取有效的育人模式和方法,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弘扬“工匠精神”,对培养更多优秀的新时代职业技能人才意义重大。 一、高职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对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征进行了调研、访谈和个性特征分析。 (一)总体特征分析 某些因素使一些“90后”的高职大学生表现如下:职业价值观不明确,缺乏职业精神和价值追求;自我和独立意识强,个性突出,但心理承受、社会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欠缺;受互联网影响大,思想活跃,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求新求异倾向明显;职业化人格特征不明显,有“啃老”的依赖心理,责任意识不强,发展目标模糊。 (二)个性特征分类分析 以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其个性发展特征呈现明显的80/20分布规律。 二、教育培养措施 (一)实施以生为本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育人模式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知态度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理想、信念、世界观对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 职业院校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突出新时代职业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育人要立足“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以“敬业精神、精益精神、创新精神、专注精神”为核心,建立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等内容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育人体系,在建章立制、广泛宣传、活动竞赛的基础上,加强制度管理和考核激励,鼓励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和自强成才,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品质和实践技能突出的职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业教师以导师的角色,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职业发展倾向,给予学生相对自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激励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成长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对于思想上存在偏差、不够积极上进的学生,以导师和朋友的角色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学生愿意接受教育,必要时给予警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加强全时段、全时空、全方位的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 加强“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将职业价值观融于课内和课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思政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就业指导课以及实习实践、文明评优创建和社团活动等育人工作中,指导学生遵规守纪、讲文明讲礼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通过思想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螺旋式地实现素质提升和能力递进,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良好发展。 (三)实行导师制,着力培养个性发展能力 本着“人人都有差异、人人都可发展、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考虑“90后”高职学生的个性、学情、学习能力、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实行导师制,以生为本,探索开放式学习为主和课程指导为主的两类差异化教育教学方式。建立师生信任机制,指导学生一入校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路径,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权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潜力,培养学生的个性职业发展能力,不拘一格培养职业人才。 (四)加强分类指导,确保人人成才 针对个性发展特征分类分析,加强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实施分类分层次教育教学活动。 对传统上进型学生,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加强社会实践和综合素质培养,拓展职业能力,努力培养职业精英。 对个性上进型的学生,尊重个性发展,重点引导其进行学业和职业规划,根据职业兴趣加强实践锻炼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努力成为创新型职业人才。 对一般传统型的学生,重点进行学业和职业的规划及指导,实施灵活的课程指导式教学。此外,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和素质提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素质过硬、技能突出的职业人才。 对教育困难型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和自尊,重点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建立职业发展信念;对其进行较严格的课程辅导,促其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努力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 三、实施效果及改进对策 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杜绝了违规违纪现象;二是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实施了明确的学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表现积极,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普遍养成,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显著提升;三是师生和谐,消除了以前存在的师生关系对抗问题,学生滿意度不断提高。 同时存在着综合素质考评不够合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个别学生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不够积极等问题。今后重点进行以下改进:一是强化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价值观教育,制定和实施涵盖日常表现、课程学习、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等综合学业成绩考评体系;二是进一步优化育人模式,加强个性职业能力培养,完善“以生为本”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扁平化管理和考核,强化责任意识,直接考核每个学生,严肃考评,奖优罚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激励所有学生自我管理,发挥潜力,成为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任艳.“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与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