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下合肥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问题分析 |
范文 | 王硕 钟静 施芳芳 [摘? ? ? ? ? ?要]? 研究合肥高职学生本地就业问题,旨在提高合肥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查显示目前合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存在本地就业比例低、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度一般等问题。通过对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政府完善就业政策,留住技能型人才;本地企业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就业平台;学校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品质;高职学生摆正心态,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关? ? 键? ?词]? 高职教育;社会服务;本地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6-0076-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反应最敏捷、作用最直接、反馈最明显的教育。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合肥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一带一路”经济沿线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明显。在当前政策形势下,合肥的全面发展面临利好机遇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但每到就业季,合肥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的比例并不高,给当地教育教学造成困惑。 一、合肥高职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就业现状 本文随机选取一所合肥市属年均毕业生约3000人的综合型高职院校,对近三年该校应届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进行汇总整理,所选数据主要来源于麦可思公司(第三方评价),通过分析总结毕业生服务本地就业现状如下。 (一)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2015—2017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90%,就业的主要区域是合肥、上海、浙江、江苏,合肥本地就业人数比例不足五成,能够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但是无法成为关键动力。 (二)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 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医疗和社会服务业、建筑业、零售商业、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于300人以下规模的中小型民营(个体)企业的比例达七成以上,到国企、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低,专升本和自主创业人数极少。 (三)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 2017届毕业生工作和专业相关度为70%,与2016届、2015届持平,表明两者相关度密切,人职匹配度高。毕业生的人均月收入由2015年的3332元发展至2017年的3758元,收入水平持续偏低。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满意度最高的一年是70%,满意度一般。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从评价内容上看,用人单位对本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道德诚信和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务实能力方面评价为好的高达80%,而在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评价一般,开拓创新能力评价为好的仅为30%。 二、影响合肥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和制约因素 (一)政策方面 目前合肥市对城市发展未来定位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化都市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致力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因此在就业的优惠政策上,合肥市集中力量吸引高精尖人才,但对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相对过去,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上尚有部分政策帮助,但是与硕士、本科学生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别。工资收入低、生活成本高而均价每平方米高于一万的合肥房价更是年轻人定居的“拦路虎”,即使有每年0.6万元的租房补贴,对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二)企业方面 根据合肥统计信息公众网和合肥市国资委官网数据,2016年合肥市私营企业共22.87万户,涉及各行各业,同时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医疗卫生单位用人需求量巨大。然而,每年都有“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的困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众多,首要因素是企业存在用人误区。 1.唯学历论 部分企业片面认为学历等同于能力。既然高学历求职者趋之若鹜,那么企业情愿招聘更多所谓的优质毕业生,因此很多具有同样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被拒之门外。 2.低薪招聘 部分企业在招聘高职毕业生时薪酬很低,也不按规定缴纳社保,甚至不能满足毕业生基本的生活需要。更有无良企业只招聘实习生,既能满足公司需求又能节约成本,让高职毕业生成为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3.唯经验论 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有需求,但却在招聘要求上注明要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否则不予任用。唯经验论体现了企业趋利避害的心理特征,他们不愿意耗费成本培养毕业生,只愿接纳直接上手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到发挥和拓展的,相关经历并不能完全代表就业者的能力高低。唯经验论不仅造成技能型人才的浪费,还会给企业本身带来后劲不足的隐患,从长远来讲甚至会给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造成消极影响。 (三)学校方面 学校对毕业生本地就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专业和规模不符合现状 高校的招生专业和规模应该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2017年合肥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3∶50.7∶45.0调整为3.8∶50.5∶45.7”,由此可见,合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差不大。而从本地高职院校专业分布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服务于第三产业专业较多,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同时各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还有新兴专业设置滞后的问题,一些高职院校与合肥战略新兴产业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规模都明显匮乏。人才饱和的行业人满为患,缺口較大的行业却供不应求。 2.人才培养路径不合理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大多是三年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最后一年在企业实习。由于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弱,不少学校都有安排在校生晚自习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在教室学习。晚自习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无教师指导,虽安排教职人员值班考勤,但很多学生都是以打手游、聊天度过,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此外,随着“双创”的火热,名目繁多的大赛蔚然成风,成为高职院校展现自身培养实力的方式。比赛固然是极好的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更是符合当下趋势的教育理念。但是部分院校对待比赛的态度过于功利,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结合学生自身发展,仅为迎合评委的喜好而设计;为了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让学生停止参加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人才培养理念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3.就业服务水平有限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就业服务主要有就业指导课程及相关讲座、网络推介、校园专场招聘会、校企合作等。但在具体实践中,就业指导课侧重就业理论与技巧的讲授,大部分授课内容充斥着防传销、劳动仲裁法律等维权课程而缺乏对学生本地就业理念的传递。校园招聘会虽然规模大,本地参会企业数量多,但成功就业的比例低。再之,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为顶岗实习,但不少合作企业在外省,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便直接在当地就业。 (四)学生个人方面 从2017年开始,大批“95后”毕业生逐渐走出校园,和过去追求稳定饭碗、要求物质保障及自我发展有所不同。现在的毕业生更自我、任性,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对就业地点和就业岗位盲目选择。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就业期望本就不高,平时又疏于理论学习,加之社会经验不足,受到朋辈群体的劝说,频繁更换工作时有发生,更不必说主动为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工作了。 三、关于合肥市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建议 鉴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通过对合肥市高职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完善就业政策留住技能型人才 首先,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政府在制定就业创业政策上应给予重视。目前的高职毕业生获取的仍是专科学历,这在许多大众眼中上的是“假大学”,他们本就缺乏认可,只有在政策中将其与本科以上学生在住房补贴和资金奖励上不再以学历划分等级,而是以对当地的贡献值来区别。并且政府“要把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实行就业责任问责制”,才能调动高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积极性;其次,对录用本地高职学校毕业生的合肥企业按人数予以一定的培训补贴,以此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技能型人才;再次,在公职招聘上扩大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招录比例。近些年专科学历层次毕业生不能再报考村官、选调生,其他公职面向高职毕业生的岗位也在逐渐减少。“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1%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所以源于农村、源于基层的学生更了解农村,了解基层,给予他们平等的竞争平台,将有助于精准扶贫和服务社会。 (二)本地企业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就業平台 “校企协同育人是主线,抓紧构建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着力创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本地企业应积极与高职院校搭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对企业用人需求精准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和创业孵化基地,不再单纯追求高学历和有经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有的放矢地提供培训指导,在工资薪酬上的制订和发放上公平、足额、及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为毕业生缴纳社会保险。 (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但为推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做出了深刻指示,更明确了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职责,即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造就更多大国工匠、提供更强的人力资源支持。所以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上理念更新、规格更高、服务更优。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合肥的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发展新兴技能专业;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本地企业的专业实习实践,选择更加优质、更符合学生需求的企业参加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四)高职学生摆正心态,增强核心竞争力 高职毕业生应改变“毕业容易,求职不易”的心态,在校期间端正学习态度,练就一技之长;认真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本地企业就业,而不是一味追求繁华的都市,幻想钱多、事少、责任轻的工作;增强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接受扎根基层的工作,脚踏实地地就业创业,为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做贡献。 参考文献: 马德洁.就业政策变迁对大学生人力及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7. ◎编辑 冯永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