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家庭因素与高职新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
范文

    邵蕾蕾

    [摘 要]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对6922名大一新生进行样本研究,深入分析家庭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家庭因素作为基础性和根源性因素,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深刻的影响。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养经历,不同的家庭經济状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氛围,这些因素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童年寄养和家庭氛围存在交互作用。

    [关 键 词] UPI;心理健康;家庭因素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4-0010-02

    一、研究背景

    高职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心理问题而发生学生危机事件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和研究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家庭因素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例如,家庭的氛围,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都是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部分。例如,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学生,她的母亲一直对该生有强烈的控制欲望,母亲一直控制着该生的思想和行为,并对该生有过多的要求和埋怨。从2014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在对大学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对各个学校硬性规定了要搜集学生的家庭因素信息。那么,到底是哪些家庭因素会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每个因素之间有无交互作用?在家庭因素中,是否有哪些可变因素可以弥补不可变因素?本研究花了两年时间,通过大样本深入探讨家庭因素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温州市某职业院校大一新生,2016级大一新生3226人,2017级大一新生3696人,一共6922人,分两年进行,2016级新生在2016年秋季施测,2017级新生在2017年秋季施测。

    (二)研究工具

    运用UPI进行施测,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直译:大学生人格问卷)的简称。

    (三)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电脑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实测的过程尽量做到标准化。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按照UPI的评分标准,总分大于或高于25分,第25题做肯定选择的属于A类,表明该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总分在20~24分之间,第8、16、26三题中有一题作肯定选择的,属于B类,表明该类学生可能存在一般程度的心理问题;均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属于C类,表明心理处于健康水平。

    按照这个标准,2016级学生,筛选出A类学生397人,占总人数的12.3%,B类学生239人,占总人数的7.4%,C类学生2590人,占总人数的80.3%;2017级学生,筛选出A类学生454人,占总人数的12.3%,B类学生260人,占总人数的7.0%,C类学生2982,占总人数的80.7%。从数据上看,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还算良好,但是也有个别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且2016级新生和2017级新生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分析

    1.考察家庭因素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情况

    分别以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有童年寄养经历,家庭是否贫困,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家庭是否和睦为独立变量作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2016年还是2017年,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得分显著高于无童年寄养经历的得分;2016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经济不贫困学生的得分,2017级学生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家庭不和睦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和睦学生的总分;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得分显著高于家庭结构完整的总分。

    2.家庭因素交互作用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家庭因素中不同变量的相互作用,把家庭因素中随机两个因素为自变量,以量表总分因变量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其他因素之间都不存在交互作用,但是童年寄养和家庭和睦中存在交互作用。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如果有童年寄养经历,家庭和睦与不和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如果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家庭,小时候的经历无法改变了,但是现实的环境中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可以适当弥补童年寄养造成的心理困惑。

    四、讨论与策略

    (一)高职生总体健康水平的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A类学生占到12.3%,而且2016级和2017级的数据是一样的。这个研究的结果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符合,姜伏莲[1]对全国14所高校的新生进行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的第一类学生检出率在10%左右。从这个结果上看,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符合常态分布。虽然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需要引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关于不同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讨论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前人的研究也发现独生子女在大部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个研究结果打破了传统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心理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等。其实,从家庭的角度出发,独生子女可能比非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更加优越,他们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更好的教育,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种种家庭优势,让他们更加活泼开朗,乐观自信。

    2.童年寄养经历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童年寄养经历是指小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亲生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外出打工等,被安置在亲戚朋友家连续生活三个月以上的情况。张阳阳[2]的研究表明:寄养经历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寄养经历通过亲子关系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大学生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人际敏感,有退缩行为,他们一般情况下存在抑郁情绪,人际关系敏感也会特别突出。

    3.是否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从数据上分析,2016级学生家庭经济优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2017級学生中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结合前人的研究,吴敏[3]等人研究表明心理健康状况随着父母月收入的增加而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即学生的家庭人均收入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贫困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他们更加容易走向敏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误区。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2017级学生并没有差异,可能学生对贫困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会形成不一致的结果,这一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继续探讨。

    4.家庭环境是否和睦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上碰到的问题、积压的消极情绪尽情地宣泄表达出来,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相反,如果家庭环境是不和睦的情况下,家庭成员缺乏相互的支持和帮助,孩子的爱和归属感都得不到基本的满足,从而会产生各种负面的情绪,而且在家庭中形成的不恰当的处世方式,也会迁移到家庭以外的各种情境中,孩子的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5.家庭结构是否完整的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

    从数据上分析,完整家庭结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不完整家庭结构的学生,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单亲、重组等特殊家庭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和敏感,例如,人际关系,来自这些家庭的学生在亲密关系认同上有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他们在处理同伴关系上就会出现问题。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家庭不完整的学生个案,这些学生敏感、脆弱,情绪容易极端化,他们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家并渴望有一个完整的家。

    6.童年寄养与家庭和睦的交互作用分析

    本研究表明童年寄养与家庭和睦存在交互作用,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学生,如果目前的环境改变了,可以适当弥补童年寄养造成的心理问题。根据数据研究结果,找了数名被试学生进行个案访谈,访谈的结果和数据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样有童年寄养经历的学生,如果现实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氛围是比较良好的,他们能够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有寄养经历的学生自述,虽然小时候没有和父母一起生活,和父母的关系也不是特别的亲密,但是现在长大了,家庭关系比较和睦,父母也表示出对自己更多的关心,自己也会慢慢去接纳和理解父母之前的行为,性格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更加接纳自己,更加理解之前父母不在身边并不是父母不爱自己。

    (三)加强家庭教育的策略

    1.建立家校合作

    加强家庭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加强对家长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从认识上强调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责和意义;其次,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建立沟通机制,当学生有心理问题,可以与家长沟通,例如家访,详细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也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问题是与自己有关,督促家长做自我改变。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充分体会家庭的温暖和民主

    夫妻之间,亲子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爱,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和谐、温暖、民主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充满乐观、自信,幸福感也会相应加强。即使小时候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童年寄养儿童,如果现在的家庭能够提供和谐的氛围,也会相应的弥补之前童年寄养经历对孩子的伤害。

    3.根据孩子的心理需要使用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正确引导孩子。总是受批评的孩子会由不安变成烦躁,因此,批评教育要有讲究,家庭教育要以正向的引导和鼓励为主。正面引导的教育方法,孩子和家长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这样亲子之间的关系会变好,孩子碰到心理问题会主动和家长沟通。

    4.父母尽量维持夫妻关系和睦,慎重对待婚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体谅会影响孩子,并使孩子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2]张阳阳.儿童期寄养经历对成年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12):32-35.

    [3]吴敏,时送和,杨翠萍.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期望值以及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6):1184-118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