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Ⅰ型超敏反应》说课教学设计
范文

    汤丽

    【摘要】 Ⅰ型超敏反应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的重要章节,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九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最后进行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R25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2-263-01

    说课是每个教师应该必备的教学技能,教师在进行说课时首先需要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进行深度的研究,并且需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以说说课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通过说课教师可以从中听取一些建议,相互学习探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1-2]。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荣臻,曹元英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三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护理、助产专业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Ⅰ型超敏反应在本教材的第七章第二节。

    本课内容的主要特点及地位:超敏反应是病理性的免疫应答反应,是在学习了正常免疫应答理论之后,对免疫应答的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通过Ⅰ型超敏反应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晓免疫应答是一把双刃剑,免疫应答在清除进入机体的抗原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同时,也可以对机体造成伤害。使学生对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方法有所了解。所以本节课在整个免疫学当中占有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作用![3]

    2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别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其分型,掌握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熟悉Ⅰ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了解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2.2 能力目标

    能够叙述出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理并且初步知晓怎样预防和治疗Ⅰ型超敏反应,从而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

    理解青霉素现用现配的重要性,使学生具备专业护理人员必备的良好行为规范和人文关怀精神。

    3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原则。教学难点是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该部分的知识内容抽象、复杂,学生的文化基础差,理解力不强,故将此部分作为本课学生学习的难点。

    4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制护理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大一上学期通过学习解剖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础课程,大部分同学已具备相关基础知识。新一代的大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临床医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习自主性不强,同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导向的影响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薄弱。针对以上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点,教师讲课时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授课过程中多多穿插临床经典案例,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教学方法

    5.1 教法 根据上述学情分析,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首先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吸引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其次由于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我采用讲授法并辅助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教学方法将抽象难懂的发生机制转化为图文流程,并配合Flash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最后采用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5.2 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大多数学生自主性不强,我课前事先预留预习作业让学生课下预习本节课的知识,通过采用自主学习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课下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传统的教学课堂往往是教师全程在讲,学生全程在听,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走神,犯困等想象。而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选用恰当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还可以让学生“会学”。

    6 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共分为4个环节进行。具体安排如下:导入新课,探索新知,达标测试,课后作业。

    6.1 导入新课 通过创建问题情景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你是否不能吃海鲜,一吃海鲜就腹痛腹泻?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不能闻花粉,闻到花粉就喷嚏不断?你是否听过有些人注射青霉素就会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甚至休克等症状?(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图片)以上这些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根据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大部分同学都能回答出是过敏的原因。此时教师继续追问,那过敏是怎样发生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大家揭晓答案。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导入新課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入新知识的学习。

    6.2 探索新知

    6.2.1 引导思

    通过上述3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回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分别是什么,这些物质进入我们机体后引起那些症状。引导学生初步归纳出超敏反应的概念,教师再详细补充讲解,并重点强调两个关键词:“再次”和“病理性免疫应答”,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教师讲解超敏反应的分型,然后用过渡语:上述3种情景都属于Ⅰ型超敏反应,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下Ⅰ型超敏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从而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教学内容。

    6.2.2 难点突破

    对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我通过花粉过敏的案例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展示花粉初次进入机体和再次进入机体的反应并详细讲解,最后我用通俗的语言进行总结概括:第一步,敌人进入机体,机体识别敌人;第二步,敌人再次进入机体,被卫兵发现;第三步,卫兵反应多度,拿起手里的炸弹把自家城池给炸了。这样教师通过运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讲解并配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就可以把抽象难懂的发生机制变得简洁清晰、直观易懂。

    6.2.3 趁热打铁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之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再次演示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然后进行提问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其过程。学生复述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再加工过程,通过复述不仅可以巩固所学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印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2.4 步步为营

    教师讲解Ⅰ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并重点讲解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理,用多媒体展示其流程图。在此教师注意及时复习相关旧知识(青霉素是半抗原这一知识点在第二章已学习)。然后过渡讲解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6.2.5 启发说

    运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行归纳总结出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然后每组派出代表回答。通过前面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常见疾病的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归纳出其发生特点。讨论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该對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总结。

    6.2.6 知识升华

    运用角色扮演法,让一名同学扮演护士,另一名同学扮演需要注射青霉素的病人,通过一问一答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扮演护士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以及明白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7 达标测试

    在本节课末尾进行随堂测试,题目难易比例应适宜切不可过难,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

    8 课后作业

    预留课后作业,第一项作业是要求全体学生课下预习Ⅱ型超敏反应,第二项作业是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课下上网查阅青霉素是否只能引起Ⅰ型超敏反应。通过分层次的预留课后作业既可以拓展提升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 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力求简洁清晰,便与同学识记。

    10 教学反思

    Ⅰ型超敏反应是本章乃至本教材的重点内容,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且发生机制枯燥难懂、抽象复杂再加上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这给教师在讲授上造成很大难度。我采用问题情景法从日常生活问题切入让学生感兴趣,再通过讲授加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听得懂,最后运用讨论法和随堂练习让学生记得住。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之外还应关爱病人具备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欣娜.说课与说课的艺术[J].东西南北,2018(13):113.

    [2]石振芳.浅析说课技巧[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8):81-83.

    [3]聂广馗.《Ⅰ型超敏反应》说课设计[J].中华少年,2016(9):222-2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