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从异域到本土
范文

    娄玉英

    [摘 ? ? ? ? ?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当前的紧迫任务之一。评析当前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对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思考,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借鉴。

    [关 ? ?键 ? 词] ?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 ?G710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52-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以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我国高职院校从1980年13所沿海中心城市的短期职业大学起步,截至2017年,已经有1388所高职(专科)院校,覆盖了中国大陆地区所有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应该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自身职业教育水平。

    本文评析了国外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理论,并提出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关于CBE模式

    为了满足二战期间军工生产线对熟练操作工人的需求,加拿大酝酿、提出和实践了以能力获得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

    在CBE职业教育模式下,首先分析職业岗位所需要的所有专项能力,其次把专项能力分解为学习步骤、必备知识、所需工具设备、要掌握的特殊技巧、工作态度、安全事项、防护措施等,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目的,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体现出来。

    (一)CBE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势

    1.教学的目的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传授为中心,更符合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区别于学术培养体系高等教育的特质。CBE职业教育模式创造性地把学生进入某个行业必须的特定能力分为知识、技能、职业态度和反思能力。知识,即与本职业、本岗位密切相关的、必不可少的理论骨干知识体系,不强调其完整性,只在意其必要性;技能,指操作能力,尤其是指熟练、准确使用正确的工具,处理或者完成某项实际任务的能力;态度,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态度,如消防队员需要果敢的工作精神,火电厂的运行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操作手册的觉悟等;反思,即学员检审自己上述能力,提出改进措施和方向的能力。

    2.CBE职业教育模式以实际工作需要为标志,设计教学内容,因而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学生入职后会表现出与有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相近的素质。从这一点上看,CBE职业教育模式确实达到了它的初衷,为战时军工生产提供了合格的产业工人。

    3.把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充足的训练时间,保证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质量。

    4.创新性地提出了职业态度和反思能力的概念,自西方资本主义启蒙运动以来,人文主义的研究成果在冷冰冰的产业链条上得到了体现,为后世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CBE职业教育模式的劣势

    当然作为战时应急之举,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柔性生产线、工业4.0等概念的提出,这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弊端也日渐明显。

    1.由于理论知识体系学习的碎片化,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很低,难以进入更高层级,从事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显然CBE职业教育模式的提出者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教育模式对人的创新性的损害,他们提出用反思能力来进行弥补,然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理论体系支持的反思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随着柔性生产线的普及,随着工业4.0的推进,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产品的细分也越来越深入,反之,依托生产线的大批量生产越来越难以为继。因而,产业工人需要灵活适应积木型生产线变革。CBE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要么需要重新培训,学习迅速更新的生产线,要么面临被随时淘汰的危机,举步维艰。

    二、STW过渡理论

    STW(School to Work)过渡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欧美经济遭受重挫、失业率激增、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尤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对大学教育与企业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STW过渡理论。

    显然,如果高等学校坚持通识教育、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其毕业生不能在毕业时立即适应企事业单位职业岗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著名教育家,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但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需要一份能够胜任的“安身立命”的工作,从而获得一份“养家糊口”的薪水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架起高等学校教育与企业事业单位职业岗位之间的桥梁呢?由于历史背景、发展历程、法律环境等不同,各个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有些国家和地区把架桥的任务,也就是职业教育完全交给企业事业单位,如日本;有些国家和地区把职业教育完全交给高校,如德国;有些国家让高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分别承担,如中国大陆地区;有些国家则让第三方机构来完成架桥任务,比如美国。这些措施没有优劣,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给毕业生以饭碗,给企事业单位以人力,都是好的。

    随着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大陆地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变,服务地方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是我国大陆地区解决高等学校同质化发展,架设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与企业事业单位职业岗位需求之间的桥梁的重要举措,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坚定“四个自信”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的契机,分类发展、分类考评、错位竞争,开拓STW过渡理论的中国化应用之路。

    三、人工智能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思考

    无论我们是欣欣然地憧憬,还是略有恐惧地抗拒,人工智能时代终将到来。马云曾经说过:“过去,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未来,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计算机科学巨匠图灵指出:“未来的世界,区分人和机器人的标准有一个,那就是机器人不会犯错误”。然而现在已经设计出了能够主动犯错误来蒙蔽你的鉴别的人工智能机器。

    可以预见的未来,很多重复性、机械性、危险性、单一性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出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这片高洁空域中一朵来自天边的乌云,尤其是职业教育如何发展,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西方教育界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首先,提出了“终生学习”的概念。为了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为了应对诸多不确定性的未来,受教育者在高等教育阶段,要掌握自我激励、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不断增进自身多方面、多领域的技能,确保自己的手中永远拥有一个“饭碗”。然而,现代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达到一个顶峰,而后则会持续加速下降。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知命之年的人拼搏在百米赛道上,也不能指望每一个襁褓之中的孩子掌握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习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体力的耗费,不是在键盘上敲打几下就能完成的。用“终生学习”的方法解决人工智能取代人的问题只是一粒“安慰劑”。

    其次,提出了“创造性”的概念。他们仔细探究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认为“创造性”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未来的人类只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人类之所以有创造性,不是由于人类的脑细胞数量众多、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如何精密和繁杂,而是由于人类的大脑会不可预见地“犯错误”,这些错误才是我们创造性的来源。反之,人工智能“犯错误”,只能是有意为之。所以党和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即使是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也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其意义就在于此。

    无论何种职业教育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没有亘古不变、普遍适用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我们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借鉴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代的有利时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变,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宋志荣.构建多元融合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30):14-16.

    [2]王林.我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梳理与修正[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36-40.

    [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4]洪颖.国外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0(5):46-47.

    [5]田思路,肖密.欧洲开放型政策调整方式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0(33):89-93.

    编辑 赵瑞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