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职院校教师发展路径探索
范文

    郭海红 毕德全 陈立娥 吉根宝

    [摘 ? ? ? ? ? 要]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赋予农业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师资队伍。主要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完善挂职锻炼、基层实践等制度,搭建科技研发、推广及文化传承等平台,为其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关 ? ?键 ? 词] ?乡村振兴;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7-009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这为现代农业发展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农业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定位涵盖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拥有一批“接地气”的教师群体。他们不仅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还要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有效促进农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农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挑战

    (一)科教兴农意识的加强

    由于现实的教学机制、薪资机制、职称评聘机制影响,教师社会服务热情不高,主动与农村、农民联系少,多满足于校内授课教书。有些院校甚至缺乏农业科研实践基地、缺少农业研究课题,无法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农职院校教师自觉肩负起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应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新,强化教师自身思想政治建设,使其增强振兴乡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教学课程设计的创新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专业性人才,包括农村工作队伍、农业科技专家和农业院校的青年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如何加强学生理论基础教育和实践能力锻炼,激励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业,想干事、会干事,这都需要农职院校开始新一轮的课程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农民是未来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是推进农业农村現代化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使得农民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强,技术指导服务明显增多。面对文化水平不同、学习需求各不相同的农民时,教师应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进行技术教学、怎样评估学习效果、又该如何指导他们学以致用?

    二、农职院校教师的发展路径

    (一)建立师德长效机制

    1.完善师德教育与考核机制

    师德教育、教师培训、培养与社会服务活动紧密结合。将师德师风教育列为新教师入职培训(岗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各类教职工培训的必修专题,作为优秀教师团队培养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的首要内容;鼓励广大教师参与调查研究、学习考察、挂职锻炼、深入三农一线等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以及各类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对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者予以优先考虑。

    2.强化师德监督与惩处机制

    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年度评议、师德状况调研,师德重大问题报告和师德舆情快速反应制度。严格执行师德“红七条”底线要求,对师德行为失范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惩处,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其个人年度考核评定为不合格等级。

    (二)创新教师培养机制

    1.建立离岗创业、兼职创业制度

    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乡村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强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农业高职院校、教师、农业企业三方可签订协议,约定工作期限、报酬、奖励、权益分配等内容。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期间,与原单位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岗位竞聘、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权利。合作期满,教师返回原学校,学校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业绩突出人员在岗位竞聘时予以倾斜。

    2.建立校企专家两栖发展制度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鼓励教师下企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能人上讲台,从而形成企业和校园共通的“双师、双岗”教学团队。对校内专职教师,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等方式,到农业行业企业了解信息,甚至直接参与生产实践,通过不间断的田头指导、高效率的农民培训以及全方位的扶持,有效实现专业教师科研教学水平、农民种养技术水平、对接村镇产业发展水平的三重提升。同时从生产科研一线聘请行业企业的领导专家、高级技师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师队伍。

    (三)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

    1.组建科技服务团队

    选拔技术过硬、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教师组成科技服务团队,制定工作计划、建立管理制度。在服务“三农”中做到四个结合,服务项目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专业建设与服务项目相结合;服务内容与核心课程建设相结合;服务“三农”与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做到下乡有任务、服务有目标、回来有总结、定期有交流。安排教师和地方农业科技专家联手合作与当地示范户建立“一对一”的帮扶体系,搭起农民与专家、科研与生产相对接的平台。

    2.整合社会资源

    与地方政府、农业生产企业、农业科研部门联合,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开展“学校+基地+农户”“学校+农企+农户”“政府+学校+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多方合作机制。高职院可以利用学院的人才与资源优势与当地政府、农企共同开展科技帮扶等活动,让教师带着成果去推广,带着技术去服务,使科技成果直接面对企业与养殖户,形成面对面、手把手的服务,实现“研发—示范—推广”的科技推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最后一站”的问题,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育人与服务“三农”双赢。

    3.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把科技服务“三农”纳入教师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中,把教师科技服务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培养、职称评审和职务升迁的重要考核指标,对科技服务团队成员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完成工作目标、时限、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奖优罚劣。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广大教师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解决“下不去、蹲不住”的问题。

    (四)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1.培养教师爱农情怀

    农业高职教师既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也是培养“一懂两爱”农村实用人才的具体实施者,只有真正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才会把农业当事业,把农村当家园、把农民当亲人。在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特别是农业传统文化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传统文化讲座、农耕文化展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文化品牌创意设计等方式,提升农业文化知晓率和知名度;农业高职院校可利用农业职教云平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数据资源,制作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要打造富有农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建设校史馆、农耕文化馆等,用物景重现的方式展示农耕文化源流、农耕器具、乡风习俗、农业技艺等。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农耕文化馆、茶文化馆,江苏农牧科技学院的江苏中药科技园、畜牧文化馆等,都对师生起到了很好的农业文化教育、熏陶功能。要充分发挥农业名人效应。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全国“三农”人物、“时代楷模”赵亚夫同志为客座教授,并通过讲座、事迹展示等形式宣传赵亚夫同志强农富民的奋斗历程和工作感悟,展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美好前景,激励广大教师理实并重、学以致用,为农业事业多作贡献。

    2.搭建农业文化研究推广平台

    当前由于乡村空心化、乡土文化解构以及“造村运动”等因素,致使乡土文化变迁甚至解构。在这种情形下,开展“农村文化改革和发展”“农耕文化”“农村景观文化”“茶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等方面研究,从文化研究层面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尤为重要。农业高职院校应积极搭建研究平台,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共建研究基地,固定农村文化观察点,挖掘、梳理人文民俗、自然生态等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农业文明价值,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同时加强学术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普及和传播,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推进农业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堂、进实践。通过建立“农业技艺大师工作室”,聘请如手工制茶、盆景艺术、花艺等传统技艺大师、民间艺人走进校园,成立大师工作室,通过开展教、帮、带、传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传习技艺,传承文化。通过建设“农事教育体验中心”,结合教学实践及社团活动定期开展师生农事体验活动,同时向地方居民开放,开展“农事体验日”,组织相关培训和比赛,推广农业技艺和文化。

    3.参与地方农业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鼓励教师与地方政府、行业合作,通过区域乡村农耕民俗文化资源的普查与挖掘,突出农耕民俗文化特点,打造乡土农产品品牌;围绕环境资源开发和农耕民俗文化经营场所的创意设计、农业特色产品的包装设计,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科技、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参与当地茶叶品牌“茅山长青”的LOGO设计及包装设计;教师带着学生参与乡村规划以及村容美化等工作,参与当地农业园区的建设规划等。同时,结合当地农业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编演农俗文化节目,通过定期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帮助农民群众丰富精神家园,推动农业文化的传播。

    三、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是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使命,也是高等农业院校推动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大好时机。而实现这一伟大使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过得硬的师资队伍,他们既是“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實施者;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使其增强振兴乡村、培育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优化高等农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挂职锻炼、基层实践等制度,为其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参考文献:

    [1]许海峰,石伟平.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7(20).

    [2]李留心.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N].河南日报,2018-02-08.

    [3]张佳琛.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旅游纵览,2016(2).

    [4]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老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6).

    编辑 陈鲜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