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
范文 | 摘? 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是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针对当前存在的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短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浅层融合等困境,提出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探索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耦合模式,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信息化教学;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5-0068-05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8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使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数字化。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合理运用互联网、多媒体、虚拟现实仿真教学软件、网络学习平台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一、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2]等发展目标。这一计划开启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征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已步入到一场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再次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网络教学的内容设计和功能发挥,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形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4]。 由此可见,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是党和国家的明确要求,是国家进步、时代发展所需,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思政课必须融入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洪流中,探索适合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为这场教育变革作出思政课应有的贡献。 (二)信息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会上习主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受到党和国家如此高的重视,充分说明思政课能否取得实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不单单是上好一门课的问题,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单向的说教方式使教学显得空洞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厌烦上思政课。此外,高职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新型的教育类型,主要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因此,很多高职学生只在乎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对思政课并不重视,逃课、上课不听、做“低头族“的现象屡见不鲜。种种现状,导致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思政课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信息化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教师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安排,通过线上线下的及时沟通,课前、课中、课后的联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動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造了思政课教学的新形态和新环境。[5]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多样性、趣味性、交互性、实时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担当起思政课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三)信息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的不足 思政课归根结底是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是帮助高职生解决国家民族发展之惑、人生之惑、成长之惑等思想困惑,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每个个体的思想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高职思政课要对学生产生思想影响,光靠传统的说教、灌输方式,往往是收效甚微,思政课要“能够深入到具体人的具体思想问题之中”[6],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对策分析,开展思想疏导,帮助学生纠正偏激的思想,消除内心的困惑,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体现出思政课的魅力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学,受学生多老师少的制约,受教学时间、教学地点的限制,再加上教师精力有限,要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信息化教学可以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师生间的无缝对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及时解决问题,实现“一对一”的答疑解惑,思想疏导,使思政课全程育人、实时育人、个性化育人成为现实。 二、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困境 (一)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短板” 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发生化学变化,上好思政课,关键还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能否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能否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手段,能否合理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否有效地组织与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等等,这些都会对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实效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会直接影响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目前,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并不高,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1]10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没有理解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在实际授课中虽然运用了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但依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仅流于表面。 部分高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依然停留在播放音频、视频、制作课件等初级阶段,缺乏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诸如录制视频、制作微课、搭建课程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能力短板。还有少部分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又难又烦”,抵触甚至排斥信息化教学,他们墨守成规,不愿打破藩篱进行自我革新。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过度信息化教育教学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 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线测试等多功能服务,这些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互动性、灵活性和趣味性,对师生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在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都开始信息化,学生逐步失去了最初的新奇感,对各种信息化教育教学手段出现“审美疲劳”。各种网络教育教学平台的开发、运用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疲于完成各项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一天之内要穿梭于几门学科的教学平台,完成线上线下各种对接任务,等等。过度的信息化教育教学使学生失去了参与的热情,甚至开始出现厌烦心理,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遭遇瓶颈,使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无法有效开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此外,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些师生互动功能,诸如“签到”“投票”“选人”“抢答”“直播”等功能在最初使用中,学生感到非常新奇,课堂参与度很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随之高涨,师生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但随着信息化手段使用频率的增多,学生新鲜感逐步下降,这些信息化教学手段逐步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低头族”开始增多,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三)高职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浅层融合 高职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在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两者之间的双向建构过程中”[7],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找到适合思政课教学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思政课虽然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很多教师也在积极使用各种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但是成效并不显著,思政课与信息技术仅实现了初步浅层次的融合。有的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通过动画、视频、互动等方式吸引学生,但经常是形式大于内容,学生虽然学习热情高涨,却常常对要掌握的知识点一头雾水;有的教师虽然也采用了课前、课中、课后相融通的教学模式,但往往虎头蛇尾,没能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相辅相成,造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脱节,信息化教学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虽然也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力图让思政课的信息化教学卓有成效,但囿于思政课有些教学内容并不适合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而以失败告终,等等。 三、探索思政课信息化教学困境的出路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 首先,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自我,不畏惧新事物,用积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信息化教学理念,学习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等,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素养。 其次,高职院校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让教师通过学习能够全面深刻地把握信息化教学的理念、模式,提高微课制作、视频剪辑、网络课程平台建设等基本信息处理能力,安排有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人随时为教师提供技术支持与学习指导。 最后,高职院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的实践场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始建设“智慧教室”,旨在为教学活动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動空间。除了空间布局灵活多样、课桌椅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外,智慧教室还具有网络感知和可视管理的功能,能够优化教学内容的演示呈现、全程记录课堂教学活动、无缝接入云端资源与服务等[8]。智慧教室的经费投入较大,对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要求都很高,目前在高职院校并没有普及。很多高职院校只建有一两个“智慧教室”供教师偶尔学习、使用。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才能逐步实现思政课与信息化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给教师提供随时可供学习、实践的的智慧教室,简化教师申请“智慧教室”的程序,让教师能在实践中成长,提高信息化素养。 (二)探索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耦合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有一些课程已经开启了纯网络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学网络课程,按时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最后通过网络考核来完成一门课的学习,获得学分。 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网络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手段,不得挤占课堂教学时数”[4],这一基本要求为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指明了方向,思政课不可能发展为纯网络课程,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不能因为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而使思政课失去课堂这个主阵地。思政课不应该为了信息化而彻底反传统,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能让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形成耦合关系。 信息化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1]10,而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课堂讲解说明的过程。思政课的内容庞杂,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道德、法律、历史、心理等各个领域,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自律性相对不高,完全靠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现实。因此,教师应该把一些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存在思想盲区、误区的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寻求答案,再通过教师引导帮学生拨云见日;对学生并不熟知的内容则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学生,让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大放异彩。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信息化教学模式,哪些内容用传统的授课模式效果更佳,从而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耦合,在互通互融优化组合中共同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三)建设适合本校学生的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 高校思政课使用的是全国统一教材,随着全国各个高校思政课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与完善,目前网络上拥有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可谓比比皆是。众多思政课名师的授课视频,专业团队制作的精美课件,鲜活的教学案例,贴合知识点的FLASH动画,题型全面的试题库,等等,各种资源为思政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现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2],因此,教育信息化2.0时代,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搜集、筛选、加工创造再利用的能力,而不是依然停留在最初的拍摄授课视频、制作教学课件等基础工作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情况,搭建适合本校高职生的思政课学习平台。首先,借助网络共享资源,挑选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视频、课件、参考资料供学生学习,选取适合本校学生能力水平的试题库资源供学生使用。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搜集与本校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从本校师生中发掘编写典型案例,制作能体现学校特色的教学视频,筛选出适合本校学生阅读的电子书籍、影视作品等课外资料,等等。用这些有本校特色的内容来充实思政课学习平台,让学生获得亲切感、归属感,使他们喜欢本校思政课学习平台,愿意主动学习。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平台的互动交流区建设,不能让这一功能成为摆设。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师生间的联系,经常展开一些在线活动,可以利用学习平台的直播功能与学生进行“一对多”交流;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探讨,让学生参与留言,发表感想,教师根据学生的留言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引导,等等。最后,设计电子调查问卷,定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问卷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建议,针对不同章节学生更希望教师重点讲哪方面内容,某个知识点学生更喜欢教师讲授还是自主探究,等等,通过学生的在线问卷反馈,思政课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模式、策略和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思政课与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 四、结语 高职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如何让信息化教学与高职思政课深度融合,如何让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相互契合,合作共赢,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坚持探索,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认识。 参考文献: [1] 张一春. 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4]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Z]. [5] 高奇,周向军,韩文彬.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需要把握好若干重要关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12. [6] 王习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教育对象“思想”深处着力[J]. 思想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版),2018(3):47. [7] 王琼. 协同论视域下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理念转型与机制探索[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1):100. [8] 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 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7):8. The Predicament and Outlet of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Bei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courses of teachers “short board”, students “aesthetic fatigue”, shallow education cours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etc, upgrading education courses for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coupling model, the construction is suitable for students of education courses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and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difficult position; way out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19-06-20 基金项目: 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9年度课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2019-R-69004) 作者简介: 张蓓(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