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模式研究 |
范文 | 苏懿琳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也是未来的趋势。笔者对我国中职教学课程改革的模式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课程体系的设计、资源的开发、教学的提升、评价的开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院校 ?教学课程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职业教学有这样一句描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此可见,中职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一、中职院校构建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中职院校的核心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中职教育完成核心目标的关键。社会的进步对于现阶段中职院校的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统职业体系中不存在的,隨着社会发展演变出来的新职业。因此,我国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急需以就业为导向的探索和实践。 二、我国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我国中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调整和改革,依然保留着传统教育的基因,即使已经出现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某些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我们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这种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新科技的出现,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更加严格的要求,而培养社会人才的中职院校需要对自身进行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我国的中职院校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课程改革: 1.从高度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入手 一直以来,我国中职院校的课程设计都延续着专业人才教育培养的模式。传统的中职院校课程设计在结构上相当严谨,在课程设置上也主要采用由基础课向专业课逐渐过渡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依旧有弊端,因为这种课程理念在改革的过程中最容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往往只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轻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这种课程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不了当今社会对于人才所提出的严格需求的,往往只会抑制学生学习一技之长的潜能,于学生和社会都是不利的。这种改革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更遑论符合现代多元化学科渗透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时,需要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尤其是跨学科、跨年级、跨系部的选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打破长久以来只能学习单一专业课的壁垒。 2.从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的内容入手 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分秒间便产生了不可计数的信息量。这是在十几年前、几十年前不敢想象的。课程内容的改革需要时刻跟随时代的脉搏。这要求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正向和逆向思维甚至多向思维以及协作的能力。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可以同时处理大量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判断、给出解决方案的高精尖人才。 3.从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入手 课程在设置上会受到教育目标等因素的制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产生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价值观上面的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所以要进行课程设置上的改革,需要从理论着手,尽量做到学生、社会、学科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出正确的价值观。这就主要体现在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其他各类课程的组织优化上,由下而上地进行整体融合,使各种课程能够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整个课程体系的最大功能。 三、目前我国中职课程改革面临的难题 1.中职院校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比例不协调 中职教育主要包括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本来与专业课是同样重要的,但是我国很多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现不出这一点。它们往往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对基础课程漠不关心。这就使课程涉及的学科范围极小,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专业面就会受到明显的限制。即使眼下已经有一部分中职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也在增加基础课程的比例,但是这些做法大多有“形式主义”的影子,充其量只是增加了“量”,对“质”却没有丝毫的提高。因此,大多数中职院校两种课程都没做好,违背了中职院校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初衷。专业课程作为其核心,必须要得到重视和强化,但是基础课程也同样不能轻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在教育过程中混淆不同的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就是中职院校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综合素质教育,而通才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我国的中职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很多人误以为是通才教育,这就导致了有些人会奉行“职业至上”主义,然后只关心自己的职业前途,没有共同的责任感。 四、对课程体系设计的建议 1.与市场契合的专业设置 中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依托于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融合,并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市场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跟随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未来的方向,使毕业的人才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能够与市场进行对接,能够及时就业。 2.课程模块化 要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将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模块化不仅可以大大增加课程设置和学习的效率,还能避免无意义的付出。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以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制定的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实际的工作技能为依据,以工作流程为基础。实现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的良好对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精准的帮助。 3.与企业相匹配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强调,要与企业标准相匹配的课程标准。进行制定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虑未来与企业的接轨。中职院校为培养企业人才而生,在学校就要强化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改革要时刻注重市场和企业的变化。整合学校和企业对于未来人才的标准的统一。 五、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议 1.课程内容项目化 课程内容项目化就是以专业培养和职业能力达标为目标,在实践过程或者具体产品中,提取完成工作任务和技能,将其中用到的技能具体化,并且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最终形成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2.师资队伍企业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必定要加强校企合作和交流。学校的专业课教师要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学习,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中职院校也要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学校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未来职業,更可以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3.实训平台场景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改革需要情景化的实训平台。中职院校在搭建和引进实训设备时就要着眼于未来,做到情景化,有助于学生更加熟悉和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他们在就业的时候快速融入工作状态。 六、对课程教学实施的建议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在理论教学中交叉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穿插理论学习。两者的关系为:以实践训练为主导,将理论学习作为辅助提升,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理实一体化。 2.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 行动导向主要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来实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职业培养为目标、技能训练为重点、现代技术为手段,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重视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率的教学活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对每位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按适合自己的方式掌握知识和技术。 七、对课程教学评价的建议 1.评价主体多元化 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在评价上需要摒弃之前教师一元化的模式,实行以教师考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企业抽样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这种多元化综合评价以教师考核评价为主体,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为主旨,企业抽样评价为主导。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才是最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 2.评价内容综合化 职业素养是评价内容中首先进行考核的内容,同时是最重要的考核内容。职业素养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业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职业道德意识、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考核。从这些方面综合进行考察更能够得到准确的答案。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评价方式上,过程的评价和结果的评价同样重要,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的整体表现。方法上采取项目开放化的考核办法,使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发挥协作精神。传统的评价方式只有书面评价一种,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对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提出了挑战。书面评价不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技能和水平,因此还可以采取面试、问题答辩、课堂活动、实践作品、实验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