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国“双元制”视野下的馆校合作模式研究 |
范文 | 张琪 邓文新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迎来政策利好之际,迎来行业的“黄金时代”。大规模培养精湛的技术人才,是有效地支撑我国高质量、高水平经济发展的关键,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所需的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但是,从目前来看职业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吸引力不高,人们对职业教育有主观的偏见。目前,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对职业工作人员的认同度不够高、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和职业晋级路径不够畅通、供需双端的资质标准制度不完备等。德国是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一个国家,其健全的、成熟的劳动市场系统,多种职业教育的需求体系、理念等对于如何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供了参考与借鉴。[1] 2.研究的意义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迫在眉睫,馆校合作下的职业实践课程是职业教育应对新挑战的一个新途径。以往的应试教育把考得高分当作学得好的一个标准,而这很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职业教育与实际问题产生了距离。将生活与职业技术学习进行整合,通过项目学习融入各学科知识,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轻松升华职业教育学科知识,潜移默化地激发学习动机。利用博物馆优质教育资源,可将德国“双元制”融入中职课程中,开发设计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案例课程,为改善中职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的案例,为提高中职课程吸引力提供全新的途径。 3.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简单讲就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为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对人才的培养。[2]充分运用场馆的资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有所创造的有用人才。馆校合作主要运用校内教科书及校外场馆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开阔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知识,从而实现在做中学,在情境中创造。[3] 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的教育模式,它的特征可归结为“双元性”,即双元的教学场所、双元教师、学生的双元身份以及双元资金来源等。[4]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所以学校与企业化身为双元职业教育两个培训场地,也是双元职业教育的基础。“双元制”两类师资组成了职业学校理论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实训教师是“双元制”的重要师资人员,起着很大作用。“双元身份”,由于学生在两个不同的学习地点交叉学习,因此具有两重身份。在职业学校,他们是学生;在合作的企业中,他们是学徒。德国“双元制”职业学校的经费由国家和各州政府出资支付,给训练人员提供完全免费的教育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分析,我国在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上,有两个方面的便利。第一,来自于政策的支撑,相关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主要依靠行业、事业单位等举办,职业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这为借鉴“双元制”提供了政策依据。[5]第二,经济制度改革所带来的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企业内劳务使用、人事管理等体制的改革,人才劳务市场的成立,为借鉴“双元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6] 三、馆校合作模式研究 1.课程设计原则 (1)基于课程标准 在馆校合作初级阶段,大多数学校参与的积极性都不强。究其原因,是由于场馆举办的教育活动与学校的教育内容有很大的不同。学校的教育是学科教育,各学科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为了实现馆校合作开发课程资源,需要寻找学校与场馆共同的教育目标。基于课程标准、以职教教科书为主要的材料是馆校开展合作的前提,只有从共同的教育目标出发,才有后续一系列课程资源开发的工作。 (2)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理念 该课程是基于德国职业教育理念设计的,重视中职学生职业技术素养的形成与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内容时根据不同学科的相关性进行整合。通过设计相关项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学,围绕某一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拓展。德国“双元制”视野下的馆校合作模式目的在于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以及职业技术能力。将学科进行整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迁移,关注技术能力在生活实际中应用。 2.馆校合作模式的课程设计 中职学校的资源主要有四个来源:环境、时间、人和材料。其中,环境资源包括学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资源设计中的一大亮点。校内的资源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各种教学设施;校外资源主要是指图书馆、博物馆、艺术画廊等一系列场馆及工作人员。以德国的“双元制”视野下的理论作为指导,围绕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项目教学方式,首先在理论上建立起馆校合作的模式。 模式由四部分组成:知识引航、馆中发现、拓展实践与评价收获。具体的课程资源涉及課程简介、教学目标、活动过程、评价指标与方法等内容,围绕知识引航、馆中发现、拓展实践与评价收获四个方面运用课程资源。 在知识引航部分,该部分活动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思考,唤起学生记忆中的前置知识。由中职教师提出一个现实世界的问题,然后学生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对问题的解释,开始投入到学习当中。知识引航是基础,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一般以提问的方式或者情境导入,知识引航中所涉及的问题为后续馆中发现的活动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在馆中发现部分,主要给学生时间思考、收集、调查和组织各方面的信息,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分析和解释自己探索出来的结果。馆中发现是核心,以内在的逻辑任务为基础,学生在场馆中主动探索,并且根据学习任务单,有目的地在馆中学习。 拓展实践是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将概念、技术等应用到相关问题的解决上。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真正投入到原创性的工程设计活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复杂问题的解决,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拓展实践是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升华,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寓教于乐,实现知识迁移,在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中对本次活动知识进行总结回顾。 评价贯穿活动始终,评价工作主要包括对自身评价和来自他人的评价。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的困惑与难点,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引导。 3.学习单资源的设计 根据馆校合作的需要,设计编写馆校合作学习单。学习单是在实践学习中,为了让学生参观场馆时更全面地了解文物的历史,弥补展品展示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参考资料。作为一种参考资料,教师可以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和教学的需要,把学习单转化为教育材料,并且在特定的场馆研究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研究馆内文化,同时也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展品之间的交流,学习单对于馆藏文化也是很好的宣传。学生在馆校合作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与学习单上的知识一一对应,实现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学习单补充了博物馆教育的不足之处,由职教课程、展品、拓展阅读等相关内容组成,适合学生在馆校合作中特定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使用,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升教学效率。 四、馆校合作模式的应用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馆校合作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方法,馆校合作能够通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来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实力。以馆校合作为基础,德国“双元制”为模式指导理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相关资源进行中职教育研究是一种新颖的模式。 在中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馆校合作模式的教学过程,其中,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知识引航、馆中发现、拓展实践和评价获得4个环节;教学评估采用三种方式进行,包括观察法、小组互评法和作品展示方式,對学生的学习成长进行准确评价。通过设计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现综合素质,为改进学科课程设计提供参考案例,从而为提高职业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提供新途径。 五、结束语 馆校合作的本质意味着不能形成各自的利益中心,而转向寻求工作的默契,以学生的成长为目标。馆校双方都要意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彼此在频繁的交流中开发丰富、高效的合作模式和主题项目,共同建设一个自由的学生成长环境。此外,学生是馆校合作的核心参与者,学生成长情况直接决定了合作教学的最终成果。馆校需要在相互独立的单位内,通过积极而友好的沟流,不断地挖掘对方的资源,在放大自己利益的同时,寻求共赢的结果。馆校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扶持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赫男.德国双元制新观察:我们到底应该向它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57-62. [2]王牧华,付积.美国博物馆学校的办学模式创新及挑战[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2):35-47. [3]王乐.美国博物馆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基于目的、内容与方法的案例分析[J].中国博物馆,2020(1):59-64. [4]薛思敏,董显辉.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项目发展现状及其特点[J].职教论坛,2020,36(9):162-168. [5]王海.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1):245. [6]潘书才,陈向平.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价值主线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1):113-117. [项目基金:本文系项目“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德国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BJA20150059)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何丽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