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启发 |
范文 | 张喻平 [摘? ? ? ? ? ?要]? 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既保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又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是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从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与教育过程、管理制度、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然后分别从教师管理、课程内容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就业服务方面对高职院校可以从企业培训体系借鉴的经验进行分析研究。 [关? ? 键? ?词]? 高职;企业培训;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32-02 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应用的普及,软件行业对软件质量以及软件测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随着高端软件测试人员需求的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模式,如何既保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同时又体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1]。笔者通过对从事软件测试培训的企业进行调研分析,文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企业培训体系下的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有些践行了我国教育的开山鼻祖孔圣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采用差异化、分级化教学。其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让不同年龄段甚至不同学历层次的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岗位越来越细化的需求。有些培训机构依托知名大学优质雄厚的教育资源和背景,秉承“教育改变生活”的发展理念,通过特许加盟和院校合作两大经营模式以及IT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教育领域与高校广泛开展合作。分析这些培训企业,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通过结合中国IT企业的现状,对IT行业所需的各种人才实行定制化培养。 二、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 企业培训体系按照IT行业初级、中级和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需求进行分级差异性培养。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并且对所测试软件非常了解,可以做出相应的评估报告。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主要负责软件测试方案的编写、测试文档,能够配合公司的项目组一起制订出软件测试计划,并且能够在项目运行中独立完成测试任务。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只要求掌握基本的软件测试技能,能够按照软件测试方案和流程对产品进行功能测验,检查软件产品是否有缺陷。首先根据新学员不同的教育背景经历推荐不同的班型,定制不同的学习方案。若学员是高中毕业生,其培训周期通常是6~12个月的长期教育。如果学员是即将大三或者刚毕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培训周期一般是3~6个月的短期教育。有些培训机构还针对软件测试某一方面的关键技术,开展纯线上长期滚动教学的教育过程,其培养学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软件测试基础知识的人群。 三、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企业培训体系下对测试人才的线下培养管理大致可分为讲师管理、学员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就业管理。在对讲师的管理方面,培训机构会根据讲师各自擅长的技术领域教学,并组建讲师团队,一个老师负责一个课程类目下的某一个方面的教学。在对学员的管理方面,每个班配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助教,班主任负责管理学员的学习状态,助教老师协助上课的讲师。在课程管理方面,培训机构安排专门的市场部随时走访企业,针对企业需求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研发,将实战项目贯穿课程,组建软件测试课程研发团队,并且对课程体系每6个月修订一次。在对学员的日常教学管理方面,实行每日有作业、每周有项目、每周一测试、每月一考试,集中进行实战演练,学员从早8点到晚9点全天式学习。在就业管理方面,培训机构组建专门的企业合作部门负责联系企业,看哪家企业有用人需求,就让自己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学员首先在教室进行模拟面试,然后再推荐到相应企业进行面试。 四、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企业培训体系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数是项目驱动式教学,不同培训机构授课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采用在教室里讲师面授的授课方式,讲师手把手教学;有的采用纯在线教育模式。而有的培训机构专门研发了自己的在线授课平台,采用O2O(Offline to Online)教学模式,即利用视频直播技术进行线上授课,线上采用直播课、录播课等教学形式,线下也拥有面授课程,结合线下的资源补充线上无法进行的动作技能训练,在课余还为学员提供在线学习互动平台,实现一站式智能授课,形成学习闭环。 五、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启发 高职院校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全面发展。企业培训体系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培养特色,高职院校结合自身专业办学的现实状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借鉴企业培训体系的经验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一)在教師管理方面变专为精 在高职院校里,每个学期都普遍存在教师同时任教多个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的现象,软件测试方向的任课教师也无一例外。而企业培训机构会按照讲师各自擅长的技术领域安排教学,并且组建有测试方向的专业教学团队。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充分发挥每位讲师的优势,使师资力量尽可能最大化和最优化。由于高职院校受到测试方向、专业班级数量、教师每学期至少完成教学课时量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当出现专业班级数量过少时,迫使高职教师不得不同时承担起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来完成学年教学工作量。由于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火爆,很多高职院校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班级数量并不少,建议高职院校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当专业班级数达到一定量时,这个专业方向的教师必须从事本专业方向的教学,并且要求组建精英教师团队,合理分配团队成员某个课程类目下的教学任务。同时,在对高职院校测试方向的教师管理方面,应该让专业团队的教师轮流进行深度企业锻炼,每人每三年进行一次为期至少半年的深度企业锻炼。而测试方向的教师需要锻炼的就是整个项目的实战测试技能,获取企业的实战项目不仅要投入精力,最基本的还得要有时间保证。 (二)在课程内容管理方面变粗为细 高职院校软件测试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大一时就已经制订好了,在三年的整个培养期间都按照事先制订好的人才培养计划来执行,在课程实施阶段只允许有非常少量课程的调整,这种方式有利于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时的课程管理规范性操作。但是由于IT技术发展迅速,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具体需求视企业当年的招聘计划和要求而定,所以高职院校在对软件测试专业课程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培训体系下对课程的处理方式,通过调研细化当年企业的测试岗位需求,在课程不变的前提下,在课程内容方面有针对性地把企业的岗位需求转换成对应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课程研发并组织教学,而不是笼统教授所有测试技能。同时,这样做可以解决每次上测试相关专业课程时教师选不到合适教材的困惑。 (三)在教学管理方面变并行课堂为串行课堂+线上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将游戏软件技术、网络软件技术、网站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技术、前端开发技术等专业方向合并成软件技术专业,所以,很多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能出现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高职院校在大一上学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后,在大一下学期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内分方向培养,且采用像培训机构那种课程阶段性的串行授课方式。由于软件测试方向与软件开发方向具有很多交叉课程,所以一名教师仍然可以授课于方向不同而课程内容相同的多个班级,只是各個方向的教学和考核要求侧重点不一样,并不会造成分方向后行政班级个数的增加而导致师资人数不足。串行授课方式教学过程连续完整,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一般短期内先讲完一门课程,然后才开始讲新课程,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好一门课程,刚学完的课程,在紧接着的下一门课程中就可以应用,让学生学有所用,有利于迅速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与测试方向的教学团队共建线上教学资源,每天安排专任教师轮流在线答疑辅导,帮助学生利用好课外时间学习专业课程,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时练习和消化课程内容。 (四)在就业服务方面变被动为主动 企业培训机构里有专门的员工进行对外就业联系,他们的联系方式多是主动出击式。高职院校通常每个学院都配有一名招生就业老师,但多数老师是在办公室里等企业主动送上门招聘,高职院校可以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让负责招生就业的老师经常在外联系企业,与企业联系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同时,此举措可以让负责招生就业的老师获取最新的就业需求,及时反馈给软件测试方向的课程教学团队。如果负责招生就业老师反馈招聘信息及时,还可以直接联系专业对口企业对大三上学期的学生实行定制化培养,解决学生就业难以及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成才之路,2015(15):19-21. [2]霍利岭,边玲,吕晓晴.高校计算机教育与IT培训机构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1):43-45,50. 编辑 赵瑞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