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原理”课教学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几点遵循 |
范文 | 温静 [摘? ? ? ? ? ?要]? 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应该要找到其捷径——读原著、悟原理,利用好经典著作;原则——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逻辑与历史统一,理论、逻辑离不开历史;方法——要善于运用专题教学法,统筹规划、逻辑严谨;立场——教师要直面重大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 [关? ? 键? ?词]? “原理”课;教学质量;“八个相统一”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168-02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随后,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这给广大思政课教师指明了进步的方向。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深深感到,“原理”课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构成因素,想要真正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真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首先要找准几大基本原则。 一、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捷径——利用经典著作 给学生讲“原理”,自己就必须把“原理”吃透。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教师就会发现,如果自己在备课时或者在日常学习中,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某个内容吃透,上课的时候学生的抬头率是非常低的。因为自己讲不出感情。所以,讲好原理课,首先就要求自己能讲清楚原理,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对于原理的运用,想要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就要啃原著,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啃”下来,因为在现行教材中,解释的种种原理,都是从原著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所有的理论知识的出处还都在原著中。想要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精髓,最好、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经典著作上下功夫。恩格斯曾经说“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一个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即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他还多次强调,“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是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教师在上课前要不停地研读原著,上课时才能做到“引经据典”。 很遗憾的是,这一提升“原理”,很多教师并没有运用。在我听到的很多“原理”课堂上,很少出现对经典著作内容的阐释。原因总结起来,还是很多老师自己本身就不怎么读原理,又何来能够解释一说。当然,上课时如何把握运用经典的尺度,这本身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好好学习,既要上到学生心里,还要把经典的作用发挥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要好好学习。 二、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原则——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我认为,讲授“原理”课的教师,逻辑思维能力要很强。讲好“原理”课,要注重逻辑证明,用强大的理论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索,最终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达到一种哲学的思辨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这种能力去分析和解决当下面临的种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这个视野里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历史视野。也就是说,想要做到正确的理论阐述、逻辑证明,是离不开对历史的考察的。列宁曾经强调:“要透彻地说明问题,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历史。”如果教师不注重对历史的考察,往往会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青年大学生对历史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比如,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两个决定和两个反作用时,我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上,随着历史的演进过程,给学生讲解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生产力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是怎样决定上层建筑的。通过从历史中去讲述原理,学生接受度非常高。讲完有学生反映,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些词或者概念,已经听了很多年,但是现在才真正明白它们的涵义,也终于站在一定的高度开始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他的出发点、立场和观点。那我觉得这节课上完,学生有收获,我才有成就。这也是作为思政课教师或者是一名教师的初衷。 当然,我们要清楚的是,考察历史是为了服务于对基本理论的阐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现“以史代论”的倾向。我们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我们是要把理论讲明白、讲清楚、讲出价值,而不是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或者是哲学发展史,这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注意的。 三、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方法——专题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思政课教师采用了专题教学法,但发现普遍对专题教学法理解有失偏颇。 专题教学法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教学方法,既然作为教学方法,基本遵循的内容还是在教材上。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经常提到“要从教材体系走向教学体系”,很多老師基于这一点,开始探索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本人认为专题教学法是很不错的,但是建立专题教学法这种教学体系的首要依据,是要回归教材。要下功夫吃透教材,要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我们开展一切教学方式的根基,而且一般来讲,教材体系的逻辑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清晰,内容的全面性、覆盖性,学术的权威性,观点表述的科学性等特点,所以,熟悉教材、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材是我们开展专题教学法的基础。 既然是专题教学,本专题的内容就应该是逻辑严谨,所以对于内容的把握思政课教师就要提前规划。但现在看到的很多专题教学过程中,题目的设置与内容并不紧密,很多最后还是按照教材体系铺设内容,让专题教学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功能。个人认为,既然要开展专题教学法,那么各个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就该发挥其作用。教研室教师坐在一起,共同确立专题题目以及在这个专题中需要用到的案例和内容。比如,在讲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这部分内容时,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用学术正确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做了名称为“科学技术与自由”专题。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先用智慧课堂的一些技术手段,让学生做了一次线上教学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广大学生说出他们眼中的科学技术,并且让学生提出对于“科技”的不解和困惑。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这个专题的内容就是针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做了一次整合,把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作为我这个专题的导入。 整个专题其实就是用实际生活中科技的发展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次解答了学生的这三个问题。最后,如何走向科技发展的真正目的,让人能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学生,课后,我在APP上又为学生解答了这一问题。整个专题的开设,包括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线上线下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收获良多,觉得这节课学懂了,理解了,也思考了。作为教师,自己也觉得这节课的三大目标达到了。 所以,专题教学或是线上线下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确实是在实际教学中作为提高抬头率,做到无手机课堂的切实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开展各类教学法之前,还是需要任课教师做一个“顶层设计”,不能一叶障目,丢了泰山。 四、提升“原理”课教学质量的起点——不回避重大问题 “原理”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帮助大学生解除思想困惑的同时,教学中注重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道。这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起点。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果我们都无法把握好当代社会中的种种错误思潮,如果我们也轻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带跑带偏,个人认为是无法站在思政课教师的讲台上的。 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把价值观的引导融入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思政课的课堂绝不仅仅是知识灌输的课堂,而要想办法,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要了解其立场、观点、方法,更重要的要让广大青年学生具有哲学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去讲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学生真正感到困惑的问题,不能逃避重大问题,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亲和力,把课讲到学生心里,让学生真正能把讲的知识和价值结合起来。 “原理”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能够用我们的情感去启发学生,也要做到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去让学生信服。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处理二者的关系。由于“原理”课程的一些特点,比如理论性较强、哲学内容晦涩难懂等等,很多“原理”课的教师把课堂教学引入了两端,要么全是理论的灌输,要么没有理论夯实,全是案例、讨论再加一些教师的鸡汤。这两种倾向都应该引以为戒。在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情,我认为首先是教师要“真爱”学生,不能虚情假意,上课的态度也要有激情,不能整堂课都是一个调调,不能生硬冷淡。其次,就是对理论要把握到位,不能照本宣科、照读PPT、罗列条条,“原理”课教师要明白,我们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讲马克思主义的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思政课的“八个相统一”要求,是站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谈思政课的重要意义的。青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中国梦的实现,关键在党,希望在青年。作为培养青年人的思政课教师,我们身负重任。我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思政课一定能为青年一代培根铸魂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编辑 曾彦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