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研究 |
范文 | 吴洁
[摘? ? ? ? ? ?要]? 通过历时研究方法试图探究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一年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呈现显著变化。因此,建议师生提高对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重视。 [关? ? 键? ?词]? 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84-02 一、文献综述 英语是国家间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顺利交流的重要工具,便于对其他国家先进理念的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沟通与合作更加深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英语这一通识课程的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跨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有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中外不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王守仁,2016)。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兼顾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陆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展开研究。整体来看,学者与高校教师对中国外语教育环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有所提高,涵盖问题探讨与分析、研究方法、模型与体系建构、测评等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与全人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全人教育”这一理念最早是由Ron Miller提出的,强调的是“人的整体发展,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其目的是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完人”,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文旭与司卫国,2018)。因此,本研究试图基于全人教育理念,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希望从中获得对我国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一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出于方便取样,研究对象为2017级2个平行班非英语专业学生。这2个教学班级是学生所在高校为了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入学摸底英语考试成绩分班的,故认为其基础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对照班(1组),实验班(2组)。学生年龄范围是19~22岁,个别24岁。因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特色,班级学生包括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在大学入学前有6年的中学英语学习经历,部分从小学开始接触英语课程的学习。本研究从学生第三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开始,包括2018—2019学年第一和第二学期。在实验班以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为导向,采用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教学实验;在对照班使用普通的教学方法。对比其前、后测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试图得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根据钟华等(2013)的细化方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跨文化能力与交际能力:跨文化能力分为跨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即了解本国与对方国家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经济等方面的异同,清晰认识本国与对方国家风俗习惯、生活上的衣食住行等,辨别本国与对方国家道德伦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交际能力为交流过程中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借助表情、手势等非语言手段以及释义等交际策略。 (三)研究工具 测试问卷共2份,包括前测与后测问卷。前测问卷在第二学期已完成的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基础上编制而成,后测问卷的编制来自本教学实验两个学期的英语教学内容,其难度均适合参与该研究的学生。测试问卷包括以下内容:(1)基本信息;(2)“跨文化交际能力”主题相关的题目。习题统一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共31个小题。 (四)施测过程 二年级第一学期初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当前跨文化交际能力状况,作为前测数据。测试问卷发放前,研究对象被告知测试成绩只用于研究,与学习成绩无关。随堂完成回收后由本研究团队成员共同批阅,计算每份问卷的得分。为期近一年的教学实验后,在二年级第二学期末进行第2份问卷的调查,作为后测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一)前测结果与讨论 前测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如表1前测均值统计结果所示,前测中1组分數比2组略高,但两组均低于及格分值(18.60=总题数31*60%)。 从表2前测独立样本检验中可以看出,P值>0.05,分别为0.861与0.863,两组跨文化交际分数在前测中无明显差异。因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整体上比较薄弱,且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别不大。 (二)后测结果与讨论 后测问卷共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表3后测均值结果显示,1组与2组均值分别为10.14与15.15,均低于及格值(18.60=总题数31*60%),但2组平均分数高于1组。 根据表4后测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可知,P值为.000<0.05,说明两组跨文化交际分数在后测中呈现明显差异。由此可见,不论是对照班还是实验班,整体情况不很理想。而经过近1年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实验后,研究对象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其中,实验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班分数。 因此,整体上看,通过近一年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验班的研究对象与对照班相比,有了明显的优势,即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优于对照班的研究对象。由此可见,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实验班的后测均值为15.19,与前测分数(17.50)相比略低;对照班均值为10.00,较前测(17.97)明显降低,且平均正确率低于60%。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于:首先,后测问卷大部分问题采取了对比的形式,难度明显比前测更高,对研究对象有更高的要求;其次,二年级每个学期大学英语的课时(32)比一年级时(64)减少一半,同时学生注意力多转移至专业学习与实习,在英语学习方面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明显减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定量历时研究,调查了2个教学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经过近一年基于全人教育理念的英语教学,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呈现明显差异。然而,客观上说,大学英语课时锐减与测试问卷难度的明显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其问卷分数产生了影响。主观上看,学生重视转移至专业课程与实践等原因,导致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英语学习时间大大减少,出现实验班后测与前测相比几乎无变化的情况。 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考察,我们从中获得以下教学启示:英语教师应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自身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认识到,大学英语学习有利于英语交流能力提高的同时,还有助于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然,本研究仍然有不足之处。(1)因人力、物力有限等,本研究采用了方便取样。参与本研究的學生80余人,没有采用统计意义上的大样本。(2)由于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期望过高,而学生在二年级期间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明显降低,用于英语学习的精力与时间锐减,后测问卷没能那么有效地反映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状况。希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改进,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优化研究设计,进一步提升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 2016(3):2-10. [2]文旭,司卫国.从复合型人才培养到“全人”教育:对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18(3):50-60. [3]钟华,白谦慧,樊葳葳.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自测量表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界,2013(3):47-56. 编辑 原琳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