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新驱动背景下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范文

    赖晓桦 罗妍 唐若茹 李宁

    

    [摘? ? ? ? ? ?要]? 面对中国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针对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存在的复合型人才紧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通过搭建产教平台,改革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构建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探索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为产教协同培养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 ? 键? ?词]? 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1-0212-02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其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关键,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因此,智能制造必将成为一项综合应用各学科门类的前沿领域。然而该领域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尤其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点。

    一、高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交叉复合型人才紧缺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生产现场需要的员工将主要是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综合信息处理能力的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协调者,必须懂业务、懂管理、懂专业知识、懂信息化技术,而高校对这种交叉复合型智能人才的培养还无法适应产业的需求。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生产改造升级加快,技术、设备更新速度提升,员工必须实时跟进企业发展,具备随时随地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有创新、改革的能力,才能适应岗位能力不断变化的需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自主学习、拓展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到位。

    (三)人才创新能力缺乏

    随着工业生产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发展,产品不断挑战原有的设计规律和思维,高职专业教学的目的已转向运用所学相关专业知识创造性、创新性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因此,技能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

    二、高职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组建“服务产业,共生发展”的智能制造专业群

    立足广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布局,瞄准模具和电子设备智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高端,聚焦智能制造产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接智能制造生产组织过程中的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链,紧扣机电产品数字化设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自动化测控系统集成等岗位,打造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的高水平专业群,建立混专业、分方向的智能制造试点班,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创新路径。

    (二)打造“技术导向,四方协同”的产教深度融合平台

    充分发挥机械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以技术应用为导向,搭建高职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四方协同的产教融合平台——智能控制技术中心。该平台对外是按市场化运营的技术服务实体,能够自我造血,满足技术链上游企业(如: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的市场扩张需求和下游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的技术服务需求,对内是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将平台汇集的上游企业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从而集成技术与人才供给方的力量,共同对接下游就业目标企业的岗位需求。平台的聚集效应可以持续吸引更多的技术型企业加入,为专业群带来更为全面的教学资源,不断增强平台服务能力,进而获得更多的下游客户企业,拓宽了就业渠道。

    (三)建立“分层培养,分类教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集群发展的思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形成“跨专业、多方向、分类型”的特色,达到“个性培养、分类教学、多样成才”的目的,即先以基础课程平台进行基础培养,然后进入核心能力模块分5个方向培养,最后进入方向拓展模块,在充分考虑学生智力水平、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指导的分类分班,将学习能力强、培养定位偏技术型的学生按4个方向组建班级,每个方向班级混合专业建班;将动手能力强、培养定位偏技能型的学生按传统的5个方向进行培养。探索“双层次,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多专业集群发展,面向产业链建立高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优势。

    (四)打造“服务驱动、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

    实施“产教融合、校企互通”教师发展工程,推进人员校企双向流动,专兼结合多专业混编组建创新教学团队。推动专任教师实施“讲好一门课程、主持一项教改或科研课题、指导或参与一项技能竞赛、打造一项成果、对接一个企业、联系一位企业兼职教师(名匠)”的“六个一”计划,引导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同时针对试点班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五)构建“三方协同、五化融合”的产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行、企共同搭建的产教融合平台,以学生多样化成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立德树人和工匠精神培育贯穿全程,将维修电工、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智能制造系统应用維护师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课程设计项目化、课堂教学信息化、项目带徒导师化、社团活动创新化、竞赛训练梯队化的“五化融合”育人模式,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

    三、创新之处

    (一)组建混专业、分方向的试点班级

    混合机械设计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组建试点班级,设置“机电产品数字设计”“模具智能制造”“自动化测控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6个方向的项目学习小组,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合作企业人才需求、具体项目及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情况适当增加如“电子产品智能化生產”“制造执行系统应用”等方向。重点面向2个应用领域:模具智能制造和电子产品智能制造,探索出适应和服务于广西经济发展的专业教学模式。

    (二)融入创新、管理能力的拓展模块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提升人才素质,将5S管理、TRIZ理论、逻辑思考等素质提升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并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三)打造跨校企、跨专业的教学团队

    探索以企业项目为载体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围绕项目建立校企互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健全运行制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共建教师培训基地,跨专业组建创新团队,以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驱动培养教师双师素质,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打造一专多能“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绩效考核评价管理体系,促进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提高专业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四)创新“校企研融合”的培养模式

    以“懂系统,精专项”为指导思想,从智能制造系统生产、集成、应用等相关企业为各学习小组精选依托和合作方,选定西门子、珠海汉迪自动化、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玉柴机器股份公司等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补充合作企业,校企共同确定项目和具体任务,制定任务实施要达到的技术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实施“校企融合、项目驱动”的培养模式。

    四、存在不足及未来展望

    面对制造业由传统的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在探索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发现许多问题:首先,反哺教学,有待规范。通过竞赛项目或企业项目反哺了教学,但没有形成规范文档,不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需形成校本教材和资源,规范教学;其次,学分折算,急需办法。试点班学生停课跟随导师做项目,则原教学计划、课程学分如何折算,尤其是对渴望专升本的学生,如何体现公平;最后,分组面向,尚有缺失。试点班计划开设6个小组,以形成“全链覆盖”,但由于各种原因,“制造执行系统应用”小组未能开设。

    未来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力争实现“五个一”:形成一种双类型多方向+X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版一套立体化、信息化的教材,培养一支双师双能创新教学团队,建立一批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辐射带动一群专业形成全产业链覆盖。

    参考文献:

    [1]李宁,林勇坚,郑惠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智能制造领域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试点探索[J].广西教育,2017(10):110-111.

    [2]黄政艳,李宁,龙昌茂,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焊接自动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J].电焊机,2018(4):121-124.

    [3]王国安,戴建树,黄海波.智能制造环境下焊接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焊接,2017(7):71-72.

    [4]刘奎武,边巍,孙铁波.专业群“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5(5):18-21.

    编辑 武生智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