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广东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
范文 | 陈宁 [摘? ? ? ? ? ?要]? 民办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质量,唯有实现转型发展,才能保证民办高职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广东民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本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 ? 键? ?词]? 民办高职;转型发展;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8-0066-02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历经多年的创建、成长和特色发展过程,民办高职已成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至2018年广东省共有高职院校87所,其中民办高职院校27所,学校数量占全省高职院校数量31.03%。广东民办高职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三个阶段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广东省民办高职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复苏、快速发展、规范发展三个阶段。 (一)复苏阶段(1982年—1998年)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这一规定给广东民办高职院校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的发展都提供了重新崛起的机会,这一时期形成了广东民办高职的创建期,民办高职教育也已初具规模。如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广东岭南培训学校。通过自身努力和国家社会的支持,这些最初创建的培训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现都已经成为广东民办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9年—2005年) 在此阶段,广东民办高职增长的数量是极其惊人的。在1999年一年时间,广东就先后建立了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新安职业技术学院三所民办高职;此后广东省的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5年12月底,全省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已多达33所,其中19所为民办高职院校。 (三)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法规的发布,民办高职教育进入全面依法办学的发展时期。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发展开始从追求规模、数量扩张,逐渐转向强调规范管理、内涵建设和办学效益的发展过程,突出其办学办特色,并打造教育品牌。此阶段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以其突出的办学成绩、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自身的品牌效应,学生、雇主对其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二、广东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 高等民办高职院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已形成一批独具办学特色、社会满意度和学生就业率高的民办高职院校,但是从整体来说,目前广东省民办高职还未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局面。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各民办高职院校现已充分认识到转型发展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广东省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对的各种问题,也是民办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人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梳理。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民办高职院校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其转型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年龄“两极化”问题特别突出,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据本人先后所工作过的学校统计情况来看,年轻教师基本上达到全校教师数量达50%及以上,再就是部分公立退休教师加入民办高校的队伍中,56岁以上的老教师也占了相当比例,由此无法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民办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招聘、企业或外校兼职教师、校内非教师转岗,再加上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导致其职称评定较为困难。目前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中级职称最多,高级职称较少。再就是绝大多数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师比例极不合理,教师超负荷工作且無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专业同质化,办学特色不明显 广东各民办职业院校受制于学校自身招生需求、师资结构不合理、办学经费有限等因素,呈现因费用、因人、因实训条件等跟风设置热门专业,大多数是以投入较少的文科为主,导致专业设置重复严重,缺乏专业特色。有关资料统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经管文科专业成了大多数广东民办高职院校普设的专业。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同质化程度高,将会造成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或相对过剩,加大社会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广东省民办高职普遍存在专业特色不强、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缺少转型发展的潜力。 (三)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人才需求呈现新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型、从低技能转向高端化,从传统的家庭式小作坊加工、逐渐转向链锁式的龙头企业,并形成一定的产业链集群产业。今后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以高新信息技术产业为先导,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这必将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广东民办院校必须在顶层设计、统筹推广、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转型发展,培养的人才应凸显“一好三高”,即“思想道德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高、就业质量高”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适应区域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办学类型设置单一,全方人才数量不够 据广州日报2018年发布的《广东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7所民办高职院校中艺术类2所、占7.40%,理工类2所、占7.40%,财经类5所、占18.51%,综合类18所、占67.67%。珠江三角洲地区有25所,其中有民办综合高职16所、民办理工高校2所、民办财经高职5所、民办艺术高职2所。西翼地区只有综合类1所、东翼地区只有综合类1所。由此可见,广东民办高职类型设置以综合类、财经类为主,培养技术应用和管理人才为主的理工科的民办高职院校设置却很少。这种办学类型设置单一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也极不协调,无法全方位提供足够的符合产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广东民办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广东民办高职院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使中青年教师成为民办高职教师队伍中的主力军,以更好地发挥中青年教师的中坚作用。建立“老带新”的制度,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让具有丰富教学经历和科研能力的老教授、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选送优秀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进修的空间。充分发挥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机制灵活性的特点,全方位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聘请具有较高学历、职称的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到民办高职院校任教,努力构建一支年龄结构适中、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民办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凝练专业特色,创办优势专业群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优化专业布局,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各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跨院互动、资源集成、共建共享”为思路,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和举办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订单班。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培育新专业,重点布局专业群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共享,形成专业发展合力,提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三)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地方产业 “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广东各民办高职院校要立足广州、面向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主动对接区域发展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广东各民办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产业、企业为导向,实施“招、培、就一体化”的双元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全方面提升,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四)找准自身定位,增强竞争力 按照教育部2000年对高等教育办学类型的分类标准,据统计,广东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只属于综合类、财经类、艺术类、理工类四大类型,其中综合类又占到了大多数。各民办高职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必须审视自身“角色”,坚守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回归高职教育的社会职能。在全面认清自身办学经费不足、内涵建设不好、品牌影响力不强、社会满意度不高等情况下,充分把握我国当前的民办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格局,找准自身办学的设置类型及定位,因地制宜地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趋势、区域优势等,获得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在竞争激烈、复杂多元的教育格局中树立自身优势,适时转变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办学方向和类型,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和服务面向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3). [2]曹高明.江西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J].科技广场,2013(4):93-96. [3]李代超,陈洪福.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4(8):107. [4]佟艷芬.广东某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3. [5]李代超,陈洪福.民办高校招生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才智,2014(8):107. 编辑 武生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