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
范文 | 樊鹏 [摘? ? ? ? ? ?要]? 产教融合是中国在经济转型中采取的必然举措,也是高职院校转型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工匠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新时代,培养高职院校的工匠型人才必须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发力,相向而行,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凝心聚力。 [关? ? 键? ?词]? 产教融合;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30-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作为创新的主体,其本身素质的高低决定创新的成效大小,“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需要科技人员在高科技领域的探索,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一线技术人员。基于此,“产教融合”的提出,使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目标要求,工匠型人才的培养也势在必行。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2017年12月,标志着产教融合2.0时代到来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各界对《意见》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既诠释了“产教融合”的本义,又对1.0时代暴露出的问题有所回应。究竟什么是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即是以解决人才教育供给和产业需要之间的重大结构性矛盾为目标,推动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健全和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的制度安排。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定义一般是指高职学校依托现有校内外产学研创业实践等平台,以自主创新和就业为目标,以学生自我体验实践为手段,构建全新的实践创新教学理念,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的探索和推进,实现专业技能、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全面递进[1]。 (二)产教融合的积极作用 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在高职院校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首先,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对高职院校而言,除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积极作为、善于引导,使之成为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新人外,在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关乎学校的生死存亡。为什么这么说?学校对学生技能培养得好,学生就业就有保障,学校因此得以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学校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来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迟早会被淘汰。产教融合更新了学校传统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反馈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培养相关技能人才。其次,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教师为了跟得上市场,必须亲临企业一线实践。在定期的企业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得以不断提升。再次,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实行产教融合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知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不断地将书本上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不断锻炼自己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所谓工匠型人才,指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代表了精神与技能的完美融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培养工匠人才的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一)注重技能上的培养却忽视思想政治上的教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首要问题。思想问题是也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个人专业技能水平再高,思想作风败坏,这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要远远高于同等情况下技能平庸的人。因此,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手。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存在“重技能、轻思政”的现象。受就业指标的影响,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不重视或者说不太重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教学资源缺乏科学分配 通过走访调研,笔者发现,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相对独立、许多实验内容重复的情况,对教学资源来说是极大的浪费。同时又存在校内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场地和设备的数量不能满足实验的人数要求;校外的实践基地,无论是场地的数量还是指导老师的人数,都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许多学生去校外参加“如同旅游一般,走马观花式”的校外实践,这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校内校外的实践,其内容大多枯燥,不少设备存在缺乏维修不能使用的情况,而实验材料的缺乏在有些学校也很常见。如何科学规划课程设计,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三方共同努力,协调构建出一条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之路。 (一)政府层面,切实发挥推动产教融合的主导作用 目前,“产教融合已经从发展理念、创新实践走向制度安排,成为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重要战略。”[2]除了深入推进将工匠精神纳入基础教育之中的改革之外,政府作为推动产教融合的主导,它所发挥的积极引导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首先,政府可以为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搭建一个广阔的市场化服务平台,建立以市场化运作体系为主,协调各方发展的机制。其次,“政府还可以利用政策、土地、资金和信息优势,为企业、高校搭建一个合作平台。通过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規,采取有效的利益调控手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3]最后,争取由政府牵头设立基金,拨出专项经费,切实解决高职院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和工作实践时经费短缺的问题。 (二)院校层面,主动发挥产教融合的主线作用 院校在“政府—院校—企业”组成的产教融合体系中,发挥着贯穿、衔接的主线作用。无论是产教融合配套相关体制机制的设立,还是企业发挥实训作用时的落脚点,均需要院校从中贯穿。因此,高职院校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遵循政府决定的“引企入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相关改革举措,也要构建学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準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除了要更新换代落伍老旧的实验设备以及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外,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必须紧跟制造业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发展步伐,遵循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原则,同时兼顾与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制定适合各个专业发展的培养方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注重学生理论专业知识积累,又通过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此同时,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打造一支由“教学高手、技术能手”组成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优秀教学团队。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分解为“专业基础阶段、专业核心课程阶段和创新阶段”三个层次,将教学内容、技能培养、企业需求融于一体,构建系统的“基础课程实践实训、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实践教学体系。 (三)企业层面,积极发挥产教融合的主体作用 企业要承担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体,是政府推进“引企入教”的发力点,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场所。企业生产中所蕴含的市场的现实指向性为院校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了最明确的指向。在产教融合2.0时代,企业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拓宽企业参与、发展产教融合的途径,配合高职院校开展好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自身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毕业的去处,企业也要承担起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阵地功能,主要在企业管理文化、员工工匠精神培养、人力资源等处着手,使学生在自身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到工匠精神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产教融合是适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制度安排,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一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是重要抓手,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探索以产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优势,让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把前沿的技术要点、最新的市场信息融入教学中,按照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融合,注重创新能力与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静波.产教融合对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 [2]刘志国,刘志峰,张向阳.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 [3]王威,周振刚,韩刚.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卓越工匠人才培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6). ◎编辑 武生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