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琵琶曲《山之舞》的风格表现 |
范文 | 李峥 摘要:琵琶曲《山之舞》是著名琵琶演奏家陈音老师的作品,此曲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形式和演奏技巧的综合运用,抒发了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和人文风光的赞美。作为一首具有民族风格浓厚的琵琶作品,此曲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是当今琵琶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之作。本文以此曲作为探讨对象,在论述其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艺术实践,总结了此曲的音乐和演奏进行了分析,以其能够全面的认识此首乐曲。 关键词:《山之舞》;创作背景;音乐分析;演奏分析 一、琵琶曲《山之舞》的创作特点 (一)创作背景 《山之舞》的作者陈音先生是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首席,他不仅演奏技术精湛,而且在音乐创作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善于运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和当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代表性的作品有《阿诗玛叙事诗》、《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山之舞》创作于2008年,是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琵琶音乐创作中的优秀作品,此曲赞美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歌颂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新时期奋勇向前、努力建设新家园的豪情壮志,抒发了对民族和祖国的爱。 (二)创作特征 此曲在素材的选择上,主要运用了苗族、布依族的民歌。尤其是苗族的飞歌在此曲中得到充分的运用,成为此曲风格的一大亮点。其次就是从调式调性的运用上看,此曲完全采用的是民族的调式,主要为羽调式和宫调式,这两种调式也是苗族和布依族民歌的主要调性特征。因此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此曲完全采用的是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体现出的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风格。 二、琵琶曲《山之舞》的音乐风格特点 (一)旋律特征 从此曲的旋律特征上看,主要采用了苗族和布依族的民歌,在创作手法上并没有直接引用民歌的主题旋律,而是从中提取了民歌的旋律进行的特点,如对飞歌的选择上,主要针对飞歌以三度和四度行进的旋律特点进行运用,注重sol-dol和dol-mi-sol两组核心音列,在旋律的发展上也是以这两组音列为主。在B乐段的主题上,则主要是以布依族的民歌作为素材,从旋律的进行上看,主要是建构在la-dol-re-mi的基础上,既体现出羽调式主三和弦的分解,同时也体现出了主音、下属音和属音之间的连接。 (二)节奏特征 从此曲的节奏特点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了大量不同的节拍形式,如6/4、5/4、3/4、1/4等,这些拍子的变化主要是结合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展现出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舞蹈形式,同时采用这些变换的拍子也表现出了此曲注重节奏的律动性表现,与乐曲的标题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二个特点就是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板式变化的形式,指的是建立在散、慢、中、快、散的基础上,这种板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体现出了对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继承和发展。 三、琵琶曲《山之舞》演奏分析 (一)引子部分的演奏 此部分主要描绘了清晨的山寨,十分的静谧和安详,为了能够表现出悠长山歌的特点,采用了长轮的技巧,使旋律整体的线条感充分的表现出来,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用摭分技巧来表现五度的泛音,要体现出一种朦胧感,好像是山寨在薄雾的氤氲(yīn yūn)中若隐若现,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画面感。在滑弦的表现上要体会山歌的演唱特点,从mi-sol的进行要圆润,手指要保持好靈活性,更加的能够体现出苗族民歌中润腔的特点。在弹、挑的演奏上音色要清澈、透亮,如同山涧小溪流水一样。 (二)A段的演奏 在演奏此部分时需要把握旋律与节奏的表现,由于此部分主要描绘的是少数民族的歌舞,在舞蹈的表现上需要突出弹、挑构成的点状音色的效果;在歌唱的部分则要通过长轮来表现出线条的发展;如在18-20小节的演奏上,主要的音型为带有重音休止特点的十六分音型,演奏时需要注意乐谱上指法的标记,熟悉弹、挑的规律,在音色上要保持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够体现出发音的清晰度。从56小节开始,主要是运用了长轮的技巧来表现舒展性的旋律,与前面的舞蹈性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保持好右手弹奏的同时,还要注意左手位置的勾弦和四五度的和弦,在双手的声部上要配合好。 (三)B段的演奏 此部分主要是深情的歌唱,首先就是要体会此部分的音乐情绪特点,要运用一种细腻和抒情的音色进行表现。为了能够体现出少数民族民歌的润腔特点,此部分运用了半轮、吟揉等各种技巧的连接与综合,使得每一个音都非常的委婉柔和的表现出来,在左手推拉弦的运用上,需要恰倒好处的来表现,既不能表现的过于夸张,也不能处理的过于随和,而是需要从轻重、缓急的角度上把握,追求一种温和、明净的音色效果。在演奏之前,笔者的体会是,通过反复的视唱来寻找旋律的感觉,这样能够对此部分技巧的运用以及呈现出的音响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四)C段的演奏 此部分时全曲最为热烈的部分,为了能够表现出这种热烈的气氛,运用了较多的扫拂技巧,在演奏时,需要特别注意扫拂的力度表现,需要依靠手腕的带动使每一个和弦都能够以重音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来。从227小节开始,从速度上看,在原来快板的基础上转到了急板速度上,在演奏226小节时,需要注意四拍的滑音要演奏清楚,而且要确定好急板的速度,这样才能够对下面的旋律表现有所把握。 (五)尾声部分的演奏 此部分虽然只有11个小节,在演奏时需要体会引子的表现,尤其是在扫弦上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在音色的表现上,需要从弱的力度开始,经过渐变的速度来实现渐强的表现,如同把人们带入到了一种深邃的意境中。 通过《山之舞》的分析,笔者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在演奏之前需要对乐曲进行系统的文本分析,主要是对乐曲的风格特点要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二是要从演奏技术的角度与音乐的表现结合起来,要明确演奏技巧的主要目的是为音乐表现而服务的,在这首乐曲中主要运用了较多的传统演奏技法,这也体现出了对传统的继承,在音乐的表现上要结合具体的画面进行体现,能够有效的发挥技巧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演奏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诠释者。 参考文献 [1]雷国雄.琵琶音色的分类解析与综合应用[J].音乐探索.2007年第三期. [2]葛詠.初探刘德海琵琶音色的把握与应用[J].人民音乐.2009年第十期. [3]闫芳.琵琶演奏艺术中的音色美[J].音乐创作.2011年第四期. [4]吴慧娟.建国后琵琶音乐的创作发展[J].中国音乐.2012年第三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