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院校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构建路径研究
范文

    贾绪红 姜作鹏

    [摘? ? ? ? ? ?要]?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类型教育,高职教育需要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向转型。在对高职校企可共享资源进行分类界定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应打破目前的互联网思路限制,实行线下平台和线上平台共建共享。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环节,从高职校企资源共享核心主体、人才培养过程、人才追踪反馈等方面阐释校企资源的共享路径。

    [关? ? 键? ?词]?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资源;资源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7?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0-0068-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人才培养力量。在我国教育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型高职人才需要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两大优势资源主体,在人才价值链条上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可以在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环节实现不同的功能和价值。国家大力提倡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双方资源有效利用,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探讨高职教育校企可共享资源的类别,探索高职校企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是优化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一、高职校企共享资源分析

    文章从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视角将校企可共享资源的范畴界定为可支撑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有资源共享的成功范例,然而,并不是双方的任何资源都可以突破障碍实现共享。对高职可共享的资源进行分类界定可以指导校企资源共享活动的进一步推进。《教育大辞典》也将教育资源称为“教育经济条件”,认为教育资源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1]。此概念将教育资源界定为校内的有形资源。丁兴富(2001)[2]、李克东(2002)[3]将影响教育的情景、社会环境等纳入教育资源的范畴,开始涉及校外力量和无形资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罗江华(2008)将信息资源纳入教学资源中,并将教育资源的界定范畴拓展为:进入教育实施过程并且能够发挥一定教育价值功能的各种资源的总称[4]。此概念界定既包含了教育中的有形资源,也包含了教育中的无形资源。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全民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类教学资源在网络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好地实现了高职校企资源共享。本文采用罗江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并从教学资源的形态进行分类,将高职院校校企可共享的资源划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数字化资源。其中,有形资源主要指可以用于共享的校企员工、实验实训场地、教学及营业设施设备、资金等,无形资源主要指制度政策、校企文化、合作理念等,数字化资源主要指高职院校或者企业各自建设或者共同建设的在网络平台体现的各类可融入教育实施过程的资源,如与课程相关的各类资料、院校和企业积累的案例库、企业员工培训资料库、虚拟仿真相关资料等。虽然数字化资源与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重叠,但为突出和适应高职校企共享的发展趋势,将该类资源进行单列。

    二、高职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范畴分析

    对中国知网(CNKI)2000—2019年的53种核心教育期刊以关键词“共享”+“职业”进行高级检索,剔除报刊报道、动态及期刊卷首等相关文献,并逐篇进行内容检查,筛选出110篇涉及高职资源共享的文献。从文献分析来看,高职校企共享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实验实训基地、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人才资源共享3方面内容。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平台建设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资源的共享改进和创新了原有的“课堂学习”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职校企共享资源的主体上,虽然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是核心主体,然而政府统筹推动、政校企行多元主体参与、引企入校等是主要的建议组织形式。其中,职教集团是文献中占比较多的共享组织形式。职教集团将部分产权内部化,有效地促进了职教资源的优化,特别像常州等地的职教集团形式具有典型代表性,对全国的高职校企资源共享有较好的推广意义。在合作形式上,有职教集团、职教园区公共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形式。在技术支持上,主要选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云平台、云计算、信息化教学等。

    虽然共享的理念和行为由来已久,但是“共享”的理念普及主要源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很多文献将共享平台界定为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平台。实际上,高职校企可共享的资源并不能全部放到网络平台上,共享平台界定为网络平台难以承载校企可共享的各类资源。本文将高职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界定为高职院校和企业基于资源共享的契约,可以共同使用的各类资源的呈现载体。其中,有形资源在校方或者企业方的实地经营场所呈现,无形资源在校企合作的环节中渗透体现,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共建端实现。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在有形资源的共享上,酒店新员工培训在学校的实验室进行酒店模拟运行的软件操作,了解酒店运行的整体流程,各类型课程嵌入的酒店认知、技能实操、Opero酒店管理系统操作、酒店营销策划等活动在酒店现场教学完成;学校教师为员工进行不定期的主题讲座,酒店各部门管理人员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或项目授课等;校企共建酒店,作为师生教学、学习和实习实训的主要场地,主要形式有高职校引入酒店品牌,校方教师团队进行酒店管理,或者校方自建酒店,自己管理或者委托酒店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运营等。对无形资源的共享主要体现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文化与酒店集团文化的碰撞融合、各集团冠名班差异化的经营模式与气质特征、学生的酒店品牌选择和企业文化认同等。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上,除了可双方共建平台外,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更提倡向对方逐步开放自己的数字化平台,如网络课程与企业大学课程的共享、实验实训仿真软件的共享、学分互认、职业资格证贯通培训等。企业大学作为近年来各大集团和平台的标准配置,其相应的员工培训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研发支持体系等与高职院校的互补也是未来应探索的一个新领域。

    三、基于人才培养环节的高职校企资源共享路径分析

    关于高职校企资源共享的实现问题,很多学者从利益视角、动力视角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检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不佳的原因,关键在于利益矛盾、利益纠葛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5]。资源共享首先是出于利益实现的自愿行为,校企双方在各合作环节进行资源价值让渡和价值的优化增值,本文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进行校企资源共享路径的分析。高职要培养的是满足社会需求的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管是工科还是商科专业,人才的系统培养都需要“理论+实践”环节的有效融合,这就需要校企双方的资源协调与融合。

    (一)寻求主体利益关系,渐进式建设资源平台

    在实际的高职校企资源共享中,大都是多方合作、多元统筹,像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都认为是资源共享的主体参与者。其中,政府作为重要的统筹和主导力量在政策制定、意向支持等方面对加固校企利益关系有重要的粘合作用,甚至在有些校企资源整合的案例中,政府作为主要的筹建主体主导了明确的顶层设计。企业和学校作为资源的实际提供者,是共享资源平台的两大核心建设主体。在寻求校企利益结合点的基础上,资源平台大都是渐进建设,难以一蹴而就。如从最开始的实习生培养环节的共享,到学校教学资源库与企业数字培训库的共享,再到教学理念与企业发展理念的共享、技术层面的共享以及人才标准的共享等。资源共享的利益一旦有超值的价值回报和升值空间,资源共享形式和范围都会拓展和创新平台的管理和建设模式,并触发更多的资源共享价值。

    (二)结合人才培养环节,有效共享校企资源

    教育强国作为重要的兴国战略,要求高职教育保持对行业发展前沿的敏感性,并将其明确地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高职教育中的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能否保持一致的问题。既然知晓问题所在,高职院校需要主动突破界限,放弃“我更懂教育”的心理优势,积极与企业寻求资源互补和资源价值提升的合作机会,从行业人才标准与课程目标的结合,从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到企业实际案例解决,从企业经营管理文化的合理引进到企业生产现场的深度学习,从校内师資的深度挂职到企业师资的职业技术课堂,从高校的教育优势到企业的生产创新优势,以上都可以渗透在高职人才知识、素质、能力培养的各环节。

    (三)追踪人才的行业适应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反馈优化资源平台

    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就是毕业生质量追踪。学校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发展空间,企业希望学生一上岗就能满足岗位要求,这使某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环节偏向针对上岗后的即时技能的课程开设,忽视了学生作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3年后的表现更值得客观评价和追踪。来自企业的不同时间点的反馈信息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对教育环节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配置,企业评价与院校评价需要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现有基础岗位资源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价值,在院校进阶课程中充分利用企业的中高层岗位资源,这样既兼顾企业岗位需求,又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使院校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四、总结

    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校企资源共享平台的探讨,而校企资源共享需要多方主体参与,从各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是更合理的研究视角,这也是受限于作者教学工作体验研究的不足之处。总之,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往前一步,与企业行业等形成良好的可持续的合作机制,在高职院校的校内教育资源与企业存在重复性资源的情况下,提升重复资源的利用率,开发非重复资源的共享价值,结合各专业(群)、各学校和各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六卷)[M].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50-251.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2.

    [3]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1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4]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张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题[J].当代职业教育,2019(1):4-8.

    ◎编辑 常超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