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行为数据分析视角下提高在线学习参与的策略研究
范文

    唐艳

    

    

    

    [摘? ? ? ? ? ?要]? 在线学习已成为广大学子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并不理想。通过整理现有文献,对在线学习参与的内涵做了界定,并尝试结合学习通平台上学生的学习参与行为,从动力、条件、过程和结果四个维度,构建学生在线学习的激发模型。提出通过完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机制、增强在线教学内容的意义性、优化在线学习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在线学习参与水平。

    [关? ? 键? ?词]? 在线学习;学生参与;学习通;激发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8-0022-04

    一、引言

    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在线学习完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通过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灵活地获取、存储、传递以及共享学习资源,这样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教师的教学督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别于课堂上可以直接观察学生学习参与情况,在线学习过程中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参与度作出精准判断。这种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广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信息检索力、管理自控力、学习互惠力以及反思策略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网络拥堵、各学习平台超负荷运转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师生交互不良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厘清在线学习参与内外动因以及作用机理,设计一套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据此提出促进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线学习参与的理论内涵

    (一)在线学习参与理论

    1.学生参与理论(Student InvolvementTheory)

    早在1984年,Astin就提出了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至关重要,它包含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所有生理和心理的能量。因此,学生参与理论中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教学者如何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组织课程教学等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将其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1]这一理论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鼓励学生参与的舒适学习环境,督促学生自主认知,高效学习。J.S.Brown等(1989)认为学习者在整个认知过程中,需要情境建构、指导和支持,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已有的经验、背景相联系。[2]GuthrieJT和Wigfield(1997)指出现代教学最核心的目的是学生参与,一旦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都很难畅通。[3]英国高等教育研究学会(2010)通过对学生参与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总结得出学习参与过程中不仅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行为参与,还包括隐在其中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两方面内容。[4]

    2.在线学习参与内涵

    随着在线学习的出现,学习参与内涵也随之改变,其中最大的改变在于学习环境的不同。Hrastinski(2008)认为,在线学习参与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参与学习以及维持和其他学习参与者(包括同学、老师等)关系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具体不仅表现为线上学习过程,还表现为线下学习过程中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思考、交流以及感受等。[5]杨九民等(2010)指出要想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存在感、社会存在感以及认知存在感。[6]吴静涛等(2010)通过归纳得出,学生在线学习的参与程度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只要构建一套能有效激发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机制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7]

    结合上述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在线学习参与”指的是学习者在某种诱因(如任务、兴趣等)的驱动下,利用网络资源内化知识综合体,开展线上及线下学习,并保持一定的激情完成所有在线学习任务的行为。要想提升学习者的在线参与程度,应最大限度激发学习动力、信息检索力、管理自控力、学习互惠力以及反思策略力五种能力,见图1。

    (二)行为数据分析下的在线学习参与

    由于目前各种教学平台的推陈出新,学习者使用不同的平台参与在线学习时,就会形成不同的操作行为。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解析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程度,笔者尝试根据行为科学理论,以自身“学习通”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进行分类。

    “学习通”平台是一个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其中设置了很多可以追踪记录学习参与者在线学习的行为数据,如访问、讨论、阅读、直播、作业、课堂互动、签到、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PBL等,并将这些数据储存在后台数据库中,供教学者随时调取。缪佳佳等(2019)根据在线学习发生过程并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将在线学习行为分为系统行为、资源检索与访问行为、交互行为、评价反思行为共4类。[8]文章对应这四种在线学习行为以及在线学习参与五种能力,结合学习通的具体模块制作了下表。

    三、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

    (一)在线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

    由以上的理论梳理和现实中学习通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笔者尝试从动力、条件、过程以及结果四个维度对在线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动力

    即在线学习的参与动力,是促使学习者登录在线学习平台的诱因。就在线学习参与行为的多样性来看,必须使用多元动机理论进行分析才能厘清在线学习参与动机。笔者认为,能影响学生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因素主要有任务驱动、事件驱动以及自我成就驱动三种。其中,任务驱动是学生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因素,具体体现为教师通过在教学平台上布置学习任务,督促学习者完成相关教学单位制定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事件驱动指的是学习者受某一事件的驱使,自我产生的学习意愿,如因为社会交互的需要,学习者获取了在线学习资源,并转化为自发参与在线学习的动力;自我成就驱动是学习参与度最高的一种动力因素,指的是学习者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如考证、考级或单纯出于兴趣爱好,主动上网获取在线学习资源,参与在线学习的过程。现实中,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动力可能是以上三个因素中的一个,也有可能是两种甚至三种因素组合而成。因此,只有使用多元动机框架才能更加全面地构建在线学习参与激发模型。

    2.条件

    在现如今各种教学平台争奇斗艳的情况下,学习舒适条件直接影响了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的意愿。这里所说的学习舒适条件包括教学设计、支持服务以及同伴关系等。教学设计,一是要看在线学习平台设计流程是否符合学习逻辑、有没有配备足够多的辅助工具、具不具备流畅的运行条件;二要看教师上传的课程音视频及PPT、电子书等在线学习资源能不能增强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参与感,融入积极的价值观;三是课程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不能只是简单地事先准备好讲授材料,定期发放给学生,而是需要以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引导学习者多角度探索课程内容。支持服务指的是通过便利的交互条件,支持教育参与者之间进行“有指导的教学会话”,包括学习直接支持、学习辅助支持和学习间接支持。其目的在于通过提升学习者舒适度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参与动力。同伴关系说的是所有在线学习参与者之间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这是保持学习参与群体规模的关键,也是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有效方式。

    3.过程

    整个在线学习过程依次可归纳为登录平台、引导深入、保持学习、获取成绩和自我拓展五个阶段。登录平台是指学习者通过平台进入在线学习情境的过程,这里存在很多影响在线学习参与的影响因素,如进入界面的友好程度,是否便于操作、有无卡顿现象等;引导深入即教学者按照一定的组织策略,引导学习者深入参与学习情境的过程;保持学习指的是通过打造舒适的学习条件努力让学习者停留在学习情境中;获取成绩的便利程度以及获取成绩与保持学习的相关性是激发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的关键;自我拓展意味着学习参与者通过在线学习任务点的完成并在教育者的深入引导下,达到更高的认知层次。

    4.结果

    一般来说,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可以得到的结果无非有三:一是获取学分,提升学历;二是积累资历,实现自我成就;三是满足兴趣爱好。

    以上四个影响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内相关性,如结果层面的期待就是学习参与动力的源泉,而学习舒适条件与过程开展的是否顺畅关系紧密。要维持在线学习,需要对学习者的动力进行保持,这就需要以提升学习者舒适体验为目标,按照“效用”“体验”的原则,从形式、层面、功能规则方面来维持,使学习者有足够的、持续的动力维持在线学习过程。

    (二)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的构建及解释

    鉴于上述的实践反思,笔者为符合外部干预逻辑,将促进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模型分成三个系统构成:一是激发参与系统,其目标在于引导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在线学习过程;二是规则维持系统,其目的是依托在线学习平台,努力让学习者停留在学习情境中;三是反馈系统,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学分、学历、资历的积累以及工作能力、自我成就的提高,进一步获取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见图2)。

    1.激发参与系统

    激发参与系统通过准确把握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动力的来源,并将动力因素通过数据追踪、模型建立、要义分析的方式,转化为作用形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动力的多元性,使得其转化的作用形式存在多样性。如自我成就驱动的激发动力,就必须要精准把握学习者自身对成就的界定,将学习难度保持在学习者通过一番努力就能实现的范围内。要想最大限度激发学习者在线学习的参与,就应从多元动机入手,通过构建合理教学体系,将多数符合条件的普通学习者转化为在线学习者,并帮助其建立学习目标,引导其主动参与在线学习。

    2.规则维持系统

    规则维护系统通过形式机制、层次机制、功能机制的制定,激发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动力、维持在线学习过程中的舒适感、调动学习共同体参与的积极性。形式机制是指通过制定设置任务点、选人提问、布置作業、下发测验等督促手段,促使计划式的规则落实到日常在线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始终保持一定的动力。层次机制指的是通过对不同层级建立规则,如宏观层面的指导方略中明确学分的认定、中观层面的平台支持、微观层面的教学实践等,将所有与在线学习相关的要素都整合在一起,创设出一个积极的学习情境。功能机制指的是通过设置奖惩机制,通过师生交互,全方位思考在线学习的意义、效用和条件,注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舒适感和认同感,维持其在线学习参与的动力。

    3.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是指通过获取在线学习平台的跟踪数据,设置各项权重,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参与行为实现其学习期望。对于学习者而言,学分、学历、资历、工作能力、自我成就、兴趣爱好的满足等都是常见的有吸引力的在线学习结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反馈系统对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行为进行必要引导,如通过对发放作业、讨论、问卷、测验等手段及时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参与的积极程度,并引导学习者在线学习参与行为趋于合理,提升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参与水平。

    四、激发在线学习参与的策略设计

    (一)完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机制

    全国教育机构开始普遍开展在线学习。这对于首次接触在线学习的学生,由于对在线学习形式的陌生、各种在线学习平台的切换、教学课本大多以电子书的形式发放,加上原先专业知识缺乏或不足,使得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了学习参与障碍。此时,教学者对在线教学有无良好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网络拥堵、卡顿的现象,教学者通常需要在正常在线学习计划安排的同时准备一套备选方案,从通知学生在线学习进程安排,到引导学生参与在线学习行为;从告知学生需要遵守的形式规则,到通过师生交互,促进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反思,都需要事先精心计划。特别在日常在线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冲突—反思—生成”的逻辑,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从动力层面来看,需要完善在线学习参与的激发机制来支持构建不同等级的知识技能标准,明确教育机构对学生在线学习结果的认可,丰富在线课程的内容,提升在线学习质量。同时,通过增加课堂积分、设置成绩权重等手段,强化学习者对在线学习的“习惯感知”“绩效感知”以及“结果展示感知”,努力消除参与障碍,逐步创设出学习有动力、组织有行动、平台有支持的在线学习情境。

    (二)增强在线教学内容的意义

    在线教学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吸引学习者参与在线学习的前提。其决定因素有两个:一是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基础,即学习者能否展开在线学习;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能否提升学习者的能力,即学习者有无展开在线学习的动力。

    因此,要想增强在线教学内容的意义,首先找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边界是基础。通过了解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历是划分其学习能力边界的基本依据,教学者还可以通过后台监控数据捕捉学习者的学习能力。通过对学习能力的了解和确定,再对学习者推送适合其学习能力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水平。其次,实现学习者的行为期望是关键。按照市场供给逻辑,只有提供学习者通过一定努力后就能实现其期望结果的在线学习产品,才能让学习者停留在学习情境中。因此,提升在线学习参与的关键,是针对大部分学习者所期望的学分、学历、资历的积累以及工作能力、自我成就的提高等期望目标设置在线教学内容。最后,优化呈现方式是保障。在线学习的有效性不是简单对内容的堆砌,而是要依靠教学组织策略精心设计呈现方式,其标准是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逻辑、现实知识结构,帮助学习者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入。

    (三)优化在线学习平台

    由于市面上各种在线学习平台的推陈出新,不同的教学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平台,最终导致学习者需要下载数量繁多的学习平台,每个平台的操作流程均不相同,需要逐个熟悉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在线学习参与的障碍。笔者认为各个教学单位应该做好教学规划,同一个教学单位即使是不同的教学者所选择使用的教学平台数量也不宜超过三个,这便大大简化了学习者熟悉在线学习流程的过程。此外,对在线学习平台的优化,还包括学习制度的设计以及各类技术应用的强化。即便是在线教学,教学者的教学主导作用不会改变,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是优化在线学习平台的关键着力点。应努力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大数据支持技术,通过布局大数据捕捉系统,设置具体的量化指标,以此对学习者在线学习能力进行精准界定,通过合理在线活动模块的搭建,提升在线学习参与水平。

    (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线学习师生空间上的异处使得教学中“面对面”的交流转向了“屏对屏”的交流。少了师生面部表情及眼神上的交流,学习者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参与意识减弱等,出现浅层次学习行为;而独自一人面对屏幕的在线学习方式也会让学习者产生“学习孤独感”。这时,教学者通过師生交互,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传统教学内容实际化、趣味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激发在线学习水平的最佳手段。要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学习结构、教学内容、舒适条件作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师生交互。实践证明,师生的在线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学生在线学习的孤独感。教学者通过平台对某一学习主题发布讨论或分组任务,就可弥补课堂时间有限造成的学习深度不够等问题。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点,其他学习参与者(包括老师和同学)进行反复研讨和交流共享,逐渐形成新的认知,不仅完善了原来固有的认知体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在线学习归属感和存在感,减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此外,通过师生交互,教学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能力边界,并据此为其进行个性化的在线学习资源配置,通过课程设置中的拓展阅读,可以为具有更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Astin A W.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9, 40(5):518-529.

    [2]BrownJS,CollinsA,Duguid P.Debating the situation:a rejo-inder to palincsar and winebur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4):10.

    [3]GuthrieJT,Wigfield A. Reading engagement:motivatin gre-aders through intergated instruction[M].Dealaware: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97:86.

    [4]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实证研究:基于2012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32-36.

    [5]Hrastinski S.What is online learner participation?A litera-ture review[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1(4):1755-1765.

    [6]杨九民,黄磊,李文昊.对话型同步网络课堂中学生参与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1):47-51.

    [7]吴静涛,朱秋霞,孙经纬.提高学生在线学习参与度的策略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225,301.

    [8]缪佳佳,邹柳聪.行为数据分析视角下Moodle平台在线学习力研究[J].软件导刊,2019(12):256-258.

    编辑 张 慧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