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CBI理论指导下的艺术院校ESP教学研究 |
范文 | 李孟君 [摘? ? ? ? ? ?要]?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教学将外语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开阔视野,获得跨文化积淀,增强外语能力。CBI 教学理念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对ESP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艺术院校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英语教学的现状,ESP教学改革应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课程体系。在CBI原型模式指导下,必修课教学模式可采用CBI主题模式及辅助模式,选修课可采用CBI课程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实现ESP教学效果。 [关? ? 键? ?词]? ESP教学;CBI教学理念;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2-0040-02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社会青睐。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如何在艺术院校开展有效的ESP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CBI 教学理论(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为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一、ESP教学模式与CBI教学理论简介 (一)ESP教学模式 ESP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其内容和方法都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而展开。[1]它把英语知识技能与某些专门用途结合,解决了普通英语教学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能够满足工作岗位交流、研究的需要。 ESP的研究在国外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总体上从ESP的定义、基本特点、判断标准、分类及发展阶段的角度进行了探讨。[2] 国内学者对ESP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英语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社会更加需要复合型人才,ESP教学成为外语界的研究热点。研究者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国情分别从ESP研究内容、范围、实践、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等方面向各学科、各支次纵深讨论,尤其是蔡基刚在2004年提出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的观点后,引发了外语界的广泛热议。[3]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大学英语教学趋向ESP教学的观点。 [4,5]国内ESP的先行研究在不同程度上确认了ESP在我国外语语言能力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ESP语言能力培养体系的建立亟待进一步深入。 (二)CBI教学理论 CBI是基于特定学科或主题开展的外语教学方法,旨在以目标语言为媒介获取学科知识,并将语言教学融入语言实际運用中,促成语言学习和学科学习的有机结合。[6] 在CBI教学中,教学设计者不是以词汇列表、语法规则、功能意念或特定情景建构施教的框架,而是以内容主题贯穿整个课程。[7] CBI教学理念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二语教学领域的沉浸式语言教学项目。到80年代中晚期,CBI教学实践开展到通用语言教学(EGP)领域,并于90年代在欧美学校中广受欢迎。国外学者对CBI的定义从不同角度加以诠释,并界定了其基本特征及CBI教学的内容框架。他们的研究表明,CBI教学法集二语习得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优势于一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可操作性。国内的研究主要从不同侧面讨论了CBI对英语教学过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公共英语教学开展的各项CBI实证研究基本采用的是通识类型教材、教师及课程。 鉴于此,本研究以艺术高校专业背景为依托,探讨公共英语课ESP教学模式改革,力求把基础的艺术史及艺术设计学理论融入英语学习中,实现英语学习与艺术学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够满足未来工作岗位交流、研究的需要。 二、艺术院校ESP课程开发现状 从EGP向ESP教学的转型来看,近年来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对此广泛关注,根据笔者对国内八大美术学院的调研显示,部分院校有专业教师和语言教师共同开设了满足特定专业学生需求的ESP课程,如设计英语、建筑英语等,也有部分院校根据开设专业自编教材弥补目前市面上ESP教材的不足,还有的通过MOOC、微课、讲座等弥补现有课程设置的不足。但总体来看,目前高等艺术院校开设ESP课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ESP在课程设置方面比重较少,课型单一。进行ESP教学改革的艺术院校基本在本科第二年、研究生第二学期开设艺术类英语课程,而之前的英语教学仍以EGP公共英语课程为主。由于课时少,ESP教学只能在单独课程中实现,无法形成课程体系,难以帮助学生实现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影响改革成效。其次,艺术类学生外语水平普遍薄弱,任务导向型的ESP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调动、引导,辅助学生完成课程任务,教师过多的干预及学生的畏难情绪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最后,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及实践表现没有在考核环节得到体现,教师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进行考核是不够严谨的。此外,教师个人能力及知识的局限也会影响教学效果。ESP教学要求教师既精通英语又熟悉专业内容,缺乏学科背景的外语教师会导致课程内容浅尝辄止,外语水平有限或没有掌握外语教学法的专业教师则无法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因此,ESP师资培养也是艺术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CBI教学理论在ESP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CBI常见的原型模式 CBI原型模式可根据教学背景、教学程度和教学性质而建立。基于对语言和内容强调程度的不同以及课程目标、学习主体、学科性质的差异,常见的CBI原型模式有以下四种。 1.沉浸模式 沉浸模式是出现最早的CBI教学模式,现有著作对这一模式的描述基本是介绍美国和加拿大的相关教学项目。该模式主要用于描述学习者完全置于非母语环境中,使用非母语教授和学习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实践。 2.主题模式 主题模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外语教学,是CBI原型模式中运用最广的一种。采用主题模式的课程语言导向强烈,可由外语教师独立进行,不需要依附于任何其他学科,课程主题的选择应以学生的喜好为导向,以获取信息为目的,融入语言能力的锻炼。由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比较灵活,因此这种模式的课程组织、设计主要由语言驱动。 3.辅助模式 辅助模式主要运用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它是语言与内容同时兼顾、相互融合的一种CBI模式。在辅助模式的语言课程中,语言处于内容的从属地位,作为专业课程的辅助和补充,因此这类课程不是独立的,它服务于专业学科。专业知识为此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科背景提供语境,外语教师在此基础上强调语言能力训练。辅助模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求,其语言学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做笔记、写论文、阅读文献、理解专业概念、背景知识等。 4.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的CBI教学由熟悉语言学习过程的专业教师承担,此类课程内容导向强烈,需要授课者既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又密切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能力,课程为促进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而开设。 CBI四种常见原型模式各有特点,但都以学生为主体,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学习融汇一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以达到学科知识与语言能力的同步提高,对外语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二)CBI教学理论在艺术院校ESP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英语能力的变化,艺术院校ESP教学在不同阶段可采用不同的CBI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需求,在课程设计中不断调整语言学习与学科内容的比重,建立起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ESP课程体系。 在必修课教学中,可在ESP教学初级阶段开设主题模式课程。课前,外语教师通过调查问卷、个人访谈等形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与艺术类专业或社会热点相关的主题作为课程切入点,并由浅入深地整合主题,形成完整的课程大纲。其中,教学重点、难点可进一步由主题拆解为若干话题,话题与话题之间递进式过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或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前查阅大量文献及互助式讨论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为课堂活动顺利开展打好基础。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成为主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根据话题设计灵活多样的交际性任务,为英语实务能力培养创造语境。教师需及时监控和指导各项任务的开展。在任务评价阶段,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可由学生代表陈述性发言,其他学习团队补充发言或答疑。除教师评价外,应鼓励学生互评。最后,教師对课程主题进行概括总结,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辅助教学模式可运用于艺术院校ESP课程教学的高级阶段,仍属于必修课教学的一部分。在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任务可由外语教师及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这类课程中的语言教学部分由外语教师负责,借助词汇、句法、语篇知识帮助学生阅读专业文献、撰写专业论文、参与学术研讨等。专业教师负责讲授专业知识部分,通过讲解专业设计案例、艺术作品,设置专业情景引导学生用英语交流学科知识,采用艺术史情景表演、美术博物馆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此外,艺术院校还可在各专业中筛选出有留学经验、外语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或外籍教师开设全英文授课的选修课程,这类课程运用课程模式进行ESP教学。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用英语表达观点、与教师互动交流,并且专业教师用英语讲解艺术创作过程,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学会了如何用英语正确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 四、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基于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视角,分析了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ESP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发现CBI教学模式有助于建立多层次的ESP课程体系。今后在ESP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调整语言与学科知识的比重,细化各个模式之间的切换与课程设计,更好地发挥CBI教学模式的优势。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Cambridge:CUP,1987:69-91. [2]黄玉华.国内外高校ESP教学模式综述[J].职业时空,2014,10(1):82-84. [3]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34(1):56-60. [4]刘润清.论一堂课的五个境界[J].英语教师,2010(12):3-6. [5]陆俭明.制定科学的外语教育战略,提高国民语言素质[R].2010年中国外语战略论坛,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06-03. [6]曹凤龙,李珂.CBI对医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及语言水平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15(2):47-51,65. [7]刘慧莉.CBI教学理念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3):16-19. ◎编辑 武生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