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学校体育新的历史重任
范文

    李晋龙 杨霞

    [摘? ? ? ? ? ?要]?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的改革迫在眉睫。重新认识和阐释学校体育的新历史重任能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学校体育新的历史重任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弘扬优秀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打牢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根基等。主要建议:学校体育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关? ? 键? ?词]? 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文化自信;全民健身;健康中国

    [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5-0054-02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适应教育现代化、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战略的发展,其深化改革迫在眉睫。学校体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体育文化的主战场和主渠道,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的根基。对学校体育新的历史重任进行深入探讨,能对学校体育的深入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重任一: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戰略目标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30年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5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背景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强国必先强教,教育是立国之本,是重要的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现代教育经过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1.第一时期(初创)

    从近代传教士将有知识体系的教育传入中国开始,最具有代表性的口号为“中学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

    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主要任务是“扫盲”和“为国家工业建设培养人才”。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教育向教育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以恢复高考为标志。最具有代表性的口号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

    4.第四阶段(2003年开始)

    根据“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部署,开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另外,依据教育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发展可分为体系创建、规模扩张、质量提升三个基本阶段。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规模扩张阶段向质量提升阶段过渡的特殊时期。

    (二)学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重任

    学校体育从一开始就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前后,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方针,学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明确提出:“塑造学生强健体魄”“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为目标,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二、重任二:弘扬优秀体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我国优秀体育文化的自信来自对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实践的认识,体育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充满活力的现代体育运动等。

    (一)体育文化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在中华文化璀璨的宝库中,“习武强身”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重要途径。以“中国功夫”“中华武术”为精髓的中国传统体育,至今在世界上仍是最具中华文化元素的符号,仍是世界各国的许多年轻人开始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中国的文化虽有“尚武”和“尚文”的分歧,但在中国历史上“尚文”和“尚武”的思想一直交错更替。《辞源》是没有“尚文”这个词汇的,只有对“尚武”的解释,为“崇尚武学”。一般认为,先秦时期“尚武”占绝对优势。到了三国时期“尚武”和“尚文”基本处于共同发展时期。两宋后“尚文”的影响更大。清康熙后,尚武精神严重丧失。19世纪初鸦片传入中国后,中国人的身心健康遭受了严重的损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驱除鞑虏,振兴中华”的口号,中国的“崇文尚武”精神得到了觉醒。在抵抗日寇侵略的战争中,中华民族的“崇文尚武”精神空前高涨。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

    (二)体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国运兴,体育兴。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从“东亚病夫”到民族复兴的缩影!体育文化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东亚病夫”最早出现在1896年10月17日上海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登载的一篇文章中。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中国全军覆没,被讽刺为“东亚病夫”。这个蔑称成了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写照。1982年9月,中国女排获得第9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冠军时,中国人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第一块金牌,中国一举夺取了15金,列奖牌榜第4名,正式击碎“东亚病夫”的称号。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灿烂的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体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中国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价值体系。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要注重传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体育文化,树立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三)充满活力的现代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的重要部分

    优秀的体育文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足球、篮球、游泳等现代体育运动能全面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受世界各国青少年的喜爱。

    体育强国梦,足球梦是中国梦的一个部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有益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力。2015年3月,习近平主持中央深改小组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總体方案》,明确规定: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0年内达到2万所,2025年内将达到5万所。

    教育部以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改革,校园足球模式已基本成型后,将推动校园篮球、排球、游泳等其他运动项目的开展,以实现学校体育塑造学生强健体魄,全面增强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的目标。

    (四)学校体育是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主渠道

    体育对青少年的形态、机能、素质、适应能力、心理和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体育和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还是学习充满活力的现代体育,都需要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及身体练习。我国学校为青少年提供了系统学习体育和接受体育文化的最优越的条件和最适宜的土壤,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牢牢守住学校体育这块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三、重任三:打牢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根基

    (一)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根基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民族体质。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的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刻地揭示了体育运动和增强体质的内在联系,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青少年是全民健身的重点。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根基,在校的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是全民健身的主力军。学校体育承担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体育意识、掌握体育技能、形成健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扩大我国的体育人口的重任。

    (二)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根基

    2016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该行动纲领中明确指出: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制订实施青少年等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在影响健康的后天因素中,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的影响最大。健康的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需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培养。

    四、出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一)理论体系创新

    我国学校体育的学科体系发展滞后于实践,缺乏中国特色,原创性较低;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的支撑;缺乏以信息化为主的新技术、新学科的支撑等。建议:筹建高水平的体育教育智库,进行顶层设计和理论指引。

    (二)教学改革重点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全面开展健康教育;优化体质健康测评体系;以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为教改核心;应将学生体质健康与学校体育部门及体育教师的奖惩业绩挂钩,切实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及提高体育教师待遇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5-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16-07-01.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新华社,2010-07-29.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新华社,2017-01-25.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9-05-24.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DB/OL].新华社,2016-10-25.

    [7]王军利.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5,22(1):70-74.

    ◎编辑 郑晓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