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终身学习视角下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开发刍议 |
范文 | 宗丽花 [摘? ? ? ? ? ?要]? 社区教育较之于普通中小学校,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各自迥异的风格。从教育受众者这一角度出发,如何贴近我们所服务的社区实际,富有成效地组织开展较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课程建设,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结合社区教育实践的思考,谈谈在建设宜兴市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几点关于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想法,与同行共商榷。 [关? ? 键? ?词]?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社区民俗;文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79.2?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7-0038-02 社区教育较之于普通中小学校,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各自迥异的风格。从教育受众者这一角度出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贴近社区实际,富有成效地组织开展较高品位的社区文化课程建设。社区民俗文化课程的梳理和规划,应该是一个极为着力的抓手。 一、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精神,新文化、新风尚。展现地域历史渊源和乡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它抑或始于亘古,历练岁月,披沙拣金;它抑或根植里巷,口口相传,与时流芳。它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满。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主干。民族之林,五千年屹立,小至家户郡县,大及家国天下,民俗以地域的符号,以中国的元素,以不屈的姿态坚韧生长,生生不息。习近平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提出了“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的伟大号召。作为文脉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兴,彰显吴风越韵,展现宜兴民俗的传统和风尚,这是我们必须加快进行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开发建设的驱动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社区教育中心推动所在区域民俗文化更好继承、更好发展,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意义深远。所以说,社区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内容的建构应当推陈出新 社区民俗文化课程内容的建构,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应当推陈出新。据《科普中国》,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1]基于本人从事工作的现状,研究的是狭义上的民俗课程文化。内容建构主要为风尚、习俗两个方面,范围延展并缩放至宜兴市19所社区教育中心服务覆盖的区域及周边。 (一)梳理区域内民俗资源概况 按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四类划分法,宜兴覆盖社区的民俗情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国家民俗遗存的主要种类:(1)经济民俗,例如,新兴环保高峰产业论坛、政商专题大讲堂、云湖素食文化周;(2)社会民俗,例唱春、祭灶、庙会等;(3)信仰民俗,例如,“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六月六,猫狗洗冷浴”;(4)游艺民俗,例如,斗青狮舞、拔河、赛龙舟、大刀舞、丝弦锣鼓等。 (二)简析区域内民俗资源特质 宜兴既有城市中心又有城关与乡村,城镇化建设日益丰厚,村镇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百合场传说”家喻户晓,“骆驼墩文化”闻名遐迩,梁祝文化源远流长,陆平潘氏家风声名卓著……因此,全市民俗资源“亦工亦农”的城郊性、草根性,新兴产业催生下的先进性、融合性,历史积淀形成的传承性十分鲜明。 宜兴虽只96平方千米,长住人口125万,但民俗资源浩博精深。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同时民俗也是传承文化中最贴近百姓身心的。立于崭新的时代,在开发建设民俗文化课程的基本定位上应该是删繁就简,把適应时代先进性要求放在标尺位置,既敬仰先贤,尊重遗风,又推陈出新,激活新养分,与时俱进。 形成民俗文化特色课程——民俗品鉴、西乡刻纸、罨画湖父、天生丽质醉美太华等,已经应运而生,笔者建言:(1)推陈出新是大法,要不抛弃,又扬弃。(2)“爱、敬、诚、友”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政治维度,是尺子。(3)“接地气”,为百姓喜闻乐见,是民俗根本,是剪子。有了这些考量,我们才能从张紫晨的10分法、克莱耶18分法中跳出来,实实在在地为宜兴区域内民俗课程内容进行建模。于是乎,大道至简,如《民俗品鉴》目录赫然在列:(1)节日乡事;(2)婚庆趣闻;(3)家训有魂;(4)传奇再吟……《罨画湖父》:(1)史料采珍;(2)民间故事;(3)风俗传说;(4)景点探幽…… 三、社区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传播应当与时俱进 社区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传播,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应与时俱进。我们开发社区民俗课程的初衷不仅仅是编出一本小小的册子,让它上升到典籍的高度,出发点还在于让其醇厚的生活传统价值浸润芸芸众生,以至于不让它在瞬息万变、洪流滚滚的变革大潮中湮灭、吞没、失忆和消失。 《管子·正世》云:“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社区、一个村镇,乃至于家庭的每一个窗口,无不弥散着民俗的空气。道德情愫、生活信条、做人准则、处世方圆,层层堆砌,久久生力,形成足以让世界也敬畏的中国力量。 缘于课程内容所作的建构,在课程价值作用点上也自然落到“是非曲直评判标准”“生活行为潜移默化”这两个主要方面。其涵盖的范畴,有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一篇章中,对如何传播中国价值做了很好的论述,即采用融通的办法,把“陈情”和“说理”,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这无疑为我们推动社区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传播指明了方向,找准了方法。具体直白地说,我们有了民俗品鉴、西乡刻纸、罨画湖父、天生丽质醉美太华等民俗文化课程,我们还要把更多地反映阳羡黛山秀水、钟灵毓秀的人文之根的宜兴乡俗和风情,进一步挖掘、研究,形成民俗课程,使宜兴的民俗文化不仅传得远而且传得久。 四、社区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传播应当多管齐下 社区民俗文化课程价值的传播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多管齐下。社区民俗文化课程是否鲜活,关键在于在民俗久远的生命中嵌入跳荡的脉搏,催生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影响力,这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一)课程价值汲取 (1)挖掘。对史志、镇纪及现存文字资料的采集是最为便捷的手段。辨伪存真、去粗求精是原则;“走访采风”得第一手资料。重点要做好“三访”,访古遗、访掌故者、访名人后。(2)嫁接。民俗不同于地界,交互性、渗透性极强。宜兴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一体化经济圈、人文交流、民俗的依存和辐射相当深厚,再加上常州、无锡、溧阳、广德、长兴,甚至外来务工人员长期以来的迁入结姻,宜兴区域内民俗呈多元融合的倾向。一味排斥,或者强行剥离,显然不具备发展的胸襟,共合性嫁接,不失为一法。(3)新纂。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社会生活日趋国际化、高度数字化的大环境下,我们不能漠视四十年来形成的民俗成果,像宜园广场舞、氿南黄昏戏会、凤凰100的夜市,已成时尚,成为人数圈火爆的特定人群的生活习惯,它们是根植于区域热土的最年轻民俗。 (二)课程价值传播 一是传统化方式。(1)读本漂流与赠阅。在村居、社区配置一定数量的课程读本,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契机,让民俗熏陶各个社区书屋,飘香千户百家。(2)讲堂说理、楼道陈情。按读本内容关联的不同人群,分批次组织开展系列公益宣讲课堂,暑期集中于青少年,金秋面向老年朋友。不但课程主持者自己讲,也可聘请属地民俗土专家现场讲。(3)顺风车搭乘方式。社区教育中心具备强大的培训功能,陶都大讲坛、紫砂壶制作、社工师培训、婚庆主持人培训、育婴师培训等若辅以专章民俗成分,实为既学得了知识又了解了民俗风情,雅俗共赏。二是数字化方式。数字化的传播方式,为我们传输信息创造了高频率、更快捷,且能弥补、克服教育盲区的条件。据目前硬件设施,媒体体量已从多媒体渐渐向融媒体方向跨步。民俗价值的影响与渗透已不乏平台,终身学习网、社区教育中心官网、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推介、微信、滚动宣传窗等,是我们弘扬属地民俗价值思想的选择。 以上所述是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审视,引发了我对课程和自己目前经历结合起来的思考:社区教育为社区服务的本位意识,必须带着强烈的文化符号,今天能想到了作为社区“根”“魂”的宜兴民俗,并在其中获得裨益,对淳朴、清新、亲切的身边民俗,虽然是一个个碎片式的抚摸,亦仿佛进入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動月黄昏”心灵熏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社区教育是现代最接近古学的形式,宜兴民俗终可谓“西氿明珠”。 参考文献: [1]武心怡,高莎.陕西关中地区新民俗舞蹈创作审美分析 以西安音乐学院舞蹈系原创作品为例[J].艺术教育,2016(6):233-234. [2]葛凌钰.论中国民间故事和传统文化[J].科教文汇,2018(3):172-173. ◎编辑 张 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