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
范文 | 张晓+刘冬 摘 要: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以来,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始了对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的探索与研究。现代学徒制大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培养高职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借此,本文立足于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概念,对此种背景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实施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因材施教;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教育事业作为民生事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所在。教育者秉承着“教育是百年大计”,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一直是我们国家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上仍在沿用本科教学那一套方式,不能满足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专业课程是学生培养的基础所在,是提升学生能力、培育学生素质的主要载体。本文从因材施教和现代学徒制两个方面阐述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改变现阶段的教育现状。提出进行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实施改革等相应的改革措施,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进一步提升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1]。 2 课程目标改革(Reform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2.1 新旧课程目标的对比 我们可以将课程目标进行如下简单的定义:课程目标是学习者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发展状态与可描述性的水平,我们同样的也可以将课程目标定义为成一个“指标”。课程目标通常情况下都是课程设立之初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正是这个目的,限制了一个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与课程的最终成绩评价方式。立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概况,笔者认为,相比于传统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来说,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背景下的课程目标将会可以更好的培養学生未来需要胜任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因为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教育更加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立足于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背景下的课程目标,将会更加的重视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与最终使命。 在2014年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如下的阐述:当下的职业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并且在服务的过程中达到发展的目的。同时职业教育还应该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的结合时代特色,不断的适应技术的革新、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市场的基本需求。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要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以此为基础培养众多的高素质、高技能、高专业的职业性人才[2]。以上这一段的论述,表明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使命,笔者将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其使命是: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社会经快速发展、促进社会就业良性循环。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偏向实践人才教育,并不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术性研究人才。 2.2 新环境下的职业能力论述 德国的职业教育家托马斯·胡革将学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能力称为职业行动力,并且认为这种职业行动能力是由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这三个方面组成的。 (1)专业能力 我们可以将专业能力简单的理解为专业技术能力,其是由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共同组合而成的。简单的来说,我们可以将专业技能理解为理论知识技能、机械使用技能、相关工具使用技能、材料应用技能等。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改变,这种专业能力还将包括新任务能力。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的目的是确保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日以后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3]。 (2)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其理解为社交能力。它指的是在专业要求的情况之下所需要进行的情景合作能力、解决冲突的最终能力、沟通与互动的能力。社会能力是学会必须要学会并且掌握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必须要学会人际交往、理解社会中的利益冲突问题。这样才可以很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并且最终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有利用价值的建议。当然,社会能力并不单单指的是个人交际这一个单方面问题,其还将会涉及团队意识、合作能力、礼仪、责任等方面。同时,其还将会包括对他人与自身负责的主观行动能力。 (3)方法能力 就方法能力的最终含义来说,笔者更加的喜欢将其称为实践能力。其主要所指的内容是,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及经验,更好的应用于社会实践过程当中,而这个社会实践过程很可能是现如今自身仍然不熟悉的领域或是情景。方法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行为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4]。在这一个环节中,对于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应该是认清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基本结构,运用合理的技能方法与评价技巧,自己独立的解决这一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必须要注意的是,如何将自身已有的专业技能投入到一个位置的问题当中,并且还要很好的适应这一个问题。有效的学习策略及快速的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是方法能力的范畴之一。同时,能够很好的树立学习动机、工作目标、较强的承受能力都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方法能力之一。 2.3 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的高职专业课程目标改 革策略 在现代的社会当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的进行着更新,各个领域的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技术的不断升级使得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作为人这一个体面临问题与解决问题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但是教育者需要认清的是,教育事业并不是空洞与抽象的培养学生的各个单方面能力。其发展必须要以专业的载体为基础,然后开展必的教学过程。而专业能力就是学生主体职业行为与主观能动性培养的载体,也是其培养的主要依据。 所以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程目标设计,首先应该对所要教导的专业技能进行研究。了解该项技能需要应用何种技术、需要掌握何种技能、涉及哪些知识、学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等。然后在依据不同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相关要求,对这一门的课程的技能、知识、素质等目标定位进行说明[5]。 3 课程内容改革(Reform of curriculum content) 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环境下专业课程教育必须进行积极的改革,在改革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专业课程内容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的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是课程的基本的结构问题。 3.1 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选择标准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说,笔者认为,任何一个学校都不可能去交给学生一个一生受用而对知识或是技能。所以在有限的学期制度中,即使是专业性质的教育,其课程内容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变化,并且最终要发展为主次分明的形式。立足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日后的专业技能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环境下的专业课程选择需要做到的规则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课程的内容务必要做到与学生日后所要经历的工作相互适应协调。简单的来说就是,专业技能的理論讲解最终需要做是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清晰理论与乖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学习需要包括完整的工作过程介绍,也需要包括解决相应工作问题的相关知识与基础条件。一方面,课程的内容必须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及国家对于相关工程技术的要求[6]。做到教材内容要具有实时性、完整性、统一性、代表性。以此为基础,充分的体现课程内容的职业性。另一方面,要积极的引入职业领域中的新技术、新思想、新设备、新成果。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与完善[7]。 3.2 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的结构问题 课程内容的结构问题其实就是课程进行的整过程将会以什么样的结构顺序开展。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较强,学习基础较差等问题,职业教育中课程内容的结构设定一方面需要使课程内容的组织最终可以达到任务驱动的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要完成具体任务的意识,最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任务核心为主的知识结构。将知识和任务从一个对立面,拉近到同一个平台之上,将二者进行最终的结合。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过程需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先易后难、由深入浅。将整个学习过程的任务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安排,并且以工作过程把课程的知识组织编排起来[8]。 当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经历了这样的从新构建之后,传统意义上的表现学科体系内容的职业性教材就不再适应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环境下的专业课程教学需求。所以,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环境下的职业性教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相关专业性内容的编写与内容开发。 4 课程实施改革(Reform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一门课程在设计最终,其想要在实际中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关键在于是否可以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进入到边动手边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可以主动的进行学习的思考与探索[9]。所以,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环境下的专业课程教育必须做到归还学生为教育主体,以行动为基本指导,将“教”“学”“做”进行有机的融合。因为课程的最终立足点是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并且是以这两个层面为基础的教学重构,所以就课程的实施阶段,其最终将会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4.1 明确工作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了任务的目的、相关要求、工作任务等。并以此为基础激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积极性。在此期间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任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感觉到必要的挑战性,但是还需要让学生在经过努力之后得以完成,否则将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10]。 4.2 组织学生自主思索和探究完成任务的路径 这一个阶段需要教师进行“放手”工作,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去思索和探究完成任务的路径,其中包括需要什么条件、需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方案内容。 4.3 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这一阶段包括对学生的思路和方案进行点评,对学生存在困惑和方案不足的地方加以提示和讲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加以理解。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 5 结论(Conclusion) 本文立足于因材施教与现代学徒制结合的教育大环境,从专业课程的目标改革、内容改革、实施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人才,现阶段的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和培养,并结合现代学徒制,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健,郝一洁,李霞.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15. [2] 徐群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3] 吴艳红.英澳现代学徒制比较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 [4] 林红梅.丹麦中等职业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3. [5] 薛亚平,李建荣,郭平.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46-48. [6] 李建荣,王庭俊.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8. [7] 李传伟,董先,姜义.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2015:5. [8] 史丰荣.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的研究[A].中国职协201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2016:5. [9] 齐守泉.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 葛乐清.现代学徒制在我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实践 与思考[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1. 作者简介: 张 晓(1980-),男,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软件开发. 刘 冬(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领域:经济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