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高职院校建立心理课程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欧阳叶 刘建军 高职院校学生往往是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就读高职院校的,大多数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感。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如何改善他们的情绪,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也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多数院校仍只是开设一些心理讲座而已。 1.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1)开设选修课。由于缺少心理专业的老师,多数高职院校只能选择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但这样做的缺点是只有极少数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覆盖面太窄。 (2)讲座及报告。大部分高职业院校采取每个学期由心理咨询室老师开设一到二次的心理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的缺点在于,讲座人数太多,内容多而杂,不具有针对性,无法激起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更无法达到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效果。 (3)开展活动。开展与心理健康知识相关的教育活动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常采用的方法,这种方式能扩大学生参与的范围。但由于缺少创新,每个学期都是心理主题班会、心理话题、心理手抄报千篇一律的老三样,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2.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不统一。与名目繁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相比,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少得可怜,加之只有罕见的几本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独特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各高职院校在思想上自然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 (2)课时不多。心理健康教育课只有为数不多的十来节课,这与庞大的心理健康知识内容是很不相符的。课程涵盖的内容宽泛,不能突出表现学生有兴趣和重视的知识。 (3)学生不重视。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无关痛痒。再加上职校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专业课程多,要拿到的技能证也较多,因此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较优越,自我管理能力与独立性不高,无法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和环境。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认识新的生活环境,转换角色,调适心理,增强适应大学生活的自觉性。 2.平衡不良心态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态有两种倾向。一是高考失利,不甘心又无奈地入读高职院校, 失望、低落。二是高职院校的生活与自己梦想中的大学生活有极大的反差,郁闷不平。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从心理层面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树立高职毕业生是有用人才、大有用武之地的信心。 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组织交互性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交流的愉悦,获得人际交往的经验,提高交际技巧。 三、建立心理课程教育体系的途径 1.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定位 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根据当今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可将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于通过对学生学校适应、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的辅导,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整体素质。 2.突出课程的活动性 活动课程就是一种让学生产生感受-感知-感悟的模式,教师通过目标引入、活动展示、情景体验、问题解决、启发感悟、拓展提高等基本环节,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提高心理素质。课程活动形式有情境式、讨论式、游戏式、讲授式和调查测试式等,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角色扮演、课内游戏等融为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一要注重活动与体验相结合,二要注重问题与经验相结合,三要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四要注意把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开发、丰富课程资源 教材的编写应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心理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将文本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建构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引导家长、教师和其他社会人士加入课程资源开发中来。 (作者单位:欧阳叶,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刘建军,长沙市财政局信息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