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
范文 |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最为有效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学校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通过多年来积累的十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 探索 收获 当前,对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各类技能型人才,社会普遍反映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适应企业生产的时间较长。这说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符合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校企合作是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其本质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双赢”局面;其核心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目标是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增强企业的人才竞争优势,最终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出路。 2.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展的必然趋势,各职业院校也正在积极组织、鼓励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开发,掀起了诸如“基于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工学结合一体化”等不同称谓的课程体系开发潮流,其核心思想就是“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过程”,工学结合的“学”是指“学习过程”,工学结合就是“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的过程。工学结合的内涵是:从做中学,从学中做;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3.“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关系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没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没有土壤来源,就是空谈;没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没有深度,就失去意义。“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教学模式,他们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最为有效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指职业院校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创建真实企业实践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活动。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育思想,整体反映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即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它是职业教育职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校企合作”已被学校确定为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并专门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制订了校企合作实施方案,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1.模式一:引企入校 学校提供设备和场地,把企业的一个工段引进校园,企业提供技术人员,并对师生进行培训,通过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完成生产任务。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设备场地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训师资不足的问题,降低了教学成本,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如:学院与北京第二机床厂、天津国丰模具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引企入校”模式。 2.模式二:产教结合 学校提供师资、设备和场地,企业提供产品图样和原料。学校产教结合、工学一体,通过学生教学实习进行产品加工或项目合作。企业根据完成的产品质量和数量须向学校提供水电、机器折旧、老师加班等加工成本费用。如:学院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制造系、北京东方润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产教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很盛行。 3.模式三:产品研发 学校师资凭借技术和设备优势,与科研机构或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承接企业产品研发项目。企业提供市场需求和策划方案,学校进行产品造型设计、样品开发并持续改进,最终形成新产品。如:学院与清华大学核能物理研究所、北京长城电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产品研发”模式。 4.模式四:课题研究 企业针对某一专业领域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或教学改革,共同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教学课题,开发工作页。双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致力于学术领域的探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以及课程标准和教学项目的完善。如:学院与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圣蓝拓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的合作就是典型的“课题研究”模式。 5.模式五:专家讲座 一方面,企业把一线技术工人送到学校,学校专家针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另一方面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把企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带到学校。如:学院聘请吴柏林、金福吉、卫建平等知名专家来校对数控加工专业一体化师资进行培训授课,收到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效果。 6.模式六:技能大赛 学校发挥技能优势,承办技能大赛,企业积极参与协办。在学院承办京城控股、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企业级技能大赛和市级、国家级大赛时,有大连机床厂、成都千木数控刀具有限公司、北京蓝新特夹具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积极参与大赛赞助,分别从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刀具、量具、夹具、软件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比赛,企业员工给学院教学带来了新技术,学院也给企业提供了竞技平台,共同提升了技能水平。 7.模式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按照企业产品加工要求提供设备,把设备安装在企业现场,在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安排师生定期去企业实习,企业负责对师生进行培训。如:学院与北京北量机电工量具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引校入企”模式,目前有300多名学生分15批次前往企业参加实习教学。在那里,同学们接触到了德国通快激光切割机等新的机床和生产工艺,了解了生产工艺和车间的生产管理,受益匪浅。 8.模式八:工学交替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校上一段时间课,去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社会实践,然后再回校上课,实现工学交替。如:学院与航天三院159厂的合作就是典型的“工学交替”模式。这种模式特别适合技师班教学,到企业实践有利于同学们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寻找典型课题,回校后便于撰写论文和答辩。 9.模式九:订单培养 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以企业名义开办定向委培班。一种形式是针对在校生,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大纲,植入企业文化,开设特色课程,校企共同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的良性循环。另一种形式是针对企业员工,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送教上门”,为企业提供量体裁衣式地教学服务。如:学院开设的“华德班”“现代班”“北开班”等就是典型的“订单培养”模式。 10.模式十:教师下企业实践 校企合作,重要的是教师首先与企业合作,最终受益的是学生。为了向学生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教师必须下企业实践,亲身体验和经历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前往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下企业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学院“请进来,走出去”,通过以上“十种模式”的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以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只有通过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地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不断地寻找教学项目、创造工作情境,不断地将教学项目开发成工作页,逐步实现“文化课分层次教学、专业课一体化教学、综合技能课产教结合”,逐步实现“教学场地车间化、教学内容工作化、教学项目产品化”,从而达到以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 2.以工作室建设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为发挥高技能人才在首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学院申报的“北京市杨朝辉钳工首席技师重点工作室”和“北京市江伟加工中心操作工(多轴)首席技师工作室”,得到北京市批准。工作室将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大赛承办和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工作室的建设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3.以五项关键技术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 “五轴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机电联调技术、激光检测技术、工业创意设计”已成为引领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向高端发展的五项关键技术,是未来专业发展的蓝图。学院要围绕这五项关键技术开拓新的校企合作领域。 4.以基地建设辐射示范全国职业院校 学院已与人社部教培中心、快速制造工程国家研究中心、机械行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现代制造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大连机床区域技术服务中心”“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蓝新特夹具实践基地”和“北京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公共实训中心”。这些基地和中心的建设,将大大增强学院的实力,通过开展各种师资培训活动,辐射示范到全国职业院校。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1.校企合作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掌握企业当前的实用技术,能够理解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工时意识,真正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尤其是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获得了很多工作过程知识和宝贵的加工经验,这为他们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奠定了良好基础。 2.校企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情况,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一到企业,就被充实到重要生产岗位顶岗生产,成为车间的生产骨干。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部分学生成为生产技术能手和班组长,还有的学生被评为标兵。 3.校企合作培养了一体化教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师队伍。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获得了很多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教师们带着问题或课题与企业合作,能够提出很多课程改革方面的建议,并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引入教学过程,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和锻炼了一体化教师队伍。 4.校企合作节约了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达到节约教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的目的。学院机械加工专业开展了产教结合、产品研发、对外技术咨询、承办技能大赛等校企合作项目,节约了教学成本。 综上所述,学院从职业教育的使命出发,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体制层面实现了就业导向和市场驱动,在课程层面实现了能力本位和过程导向,在教学层面实现了学生主体和行动导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未来学院在“以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以工作室建设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以五项关键技术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以基地建设辐射全国职业院校”等方面的探索,必将赋予校企合作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 (作者单位: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