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职药物分析课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 |
范文 | 俞春飞 摘 要: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科学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这导致学生对药物分析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根据药物分析学科的特点,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分析 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比较完整的药品质量观念,掌握常用药物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操作技术,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它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有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 由于药物分析课程专业性太强,覆盖内容广泛、知识点琐碎,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学难记,不易掌握学生上课时容易感到疲乏,厌学情绪较高。根据学科的特点及职高生自身的学习特点,笔者积极采用建构主义认识过程和科学推理特征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获得新知,建构新的知识意义,以达到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效果。 一、展现生活情境 展现生活情境,在这种“茶馆式”课堂里,老师就像茶馆的主人,学生就像茶馆的喝茶者。老师精心设计学案,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讨论、展示操作,课堂氛围无拘无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思维处于主动、开放和灵动的状态,他们能够获得自由、宽松和友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创新思维得到激活,知识得到构建。 如在教材第十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咖啡因的分析”的教学中,笔者选用学校的特色教室——春天里的“放牛班”。“放牛班”的教室环境与众不同,就像休闲吧。在这里,桌椅不是一排排向前摆放,而是回字形或圆桌排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一圈。一上课笔者就播放了一段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一起喝茶、品咖啡。此时学生思维处于主动、新奇、开放的状态。在这种自由、友好的情境下,笔者设置了一系列有效设问:味道怎样?茶、咖啡中有咖啡因吗?颜色呢?具有怎样的药理作用?接着播放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视频。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兴趣被充分激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同时也在一步步的设问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闻事件情境 如今,学生生活在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流行元素充斥的社会大环境中。教师在课堂中应巧妙利用医药问题、广告等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这样一来,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生书本世界与社会世界的界限,同时可以利用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如在第一章绪论教学中播放案例图片和相关视频,引用“齐二药事件”:亮菌甲素注射液中假辅料丙二醇,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多人死亡的案例。如第十四章制剂分析教学中,引入“皮鞋—工业明胶—毒胶囊—食用明胶”新闻事件,分析药品质量检验的重要性及检验的具体对象中包括制剂的赋形剂和附加剂,进而加强学生们的药品质量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但要注意新闻事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确实发生的真人真事,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且很多是近期社会上发生的民生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暴露了我国医药界、体制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如“齐二药事件”、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不良反应。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反面的引导,并在应用时强调暴露不足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说明新闻透明度的加强,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使命感,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实验情境 实验是药物分析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舞台。可以说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往的传统教学是先学理论,然后按照教材所列实验项目及操作步骤进行实验。这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时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笔者将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有效的融合,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突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如在第三章鉴别教学时,一般鉴别试验即化学鉴别法教学时,通过做实验项目——鉴别,先让学生做实验,总结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再思考总结药物的结构与化学性质及鉴别药物的方法。如在第四章药物检查法中杂质限量具体做法及杂质限量计算教学时,通过先做葡萄糖的氯化物检查实验,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杂质限量的具体做法及限量计算,这样学生在实验情境中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点,并很好地掌握它。其次带着相关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验项目——葡萄糖的一般杂质检查,通过举一反三,做好葡萄糖的硫酸盐检查、铁盐检查等系列实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角色扮演情境 在全球MOOCs浪潮中,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也紧密地将MOOCs模式与传统课堂有机结合。通过实施“翻转式”课堂,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网络教学资源相关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亲身构建知识和提升能力。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设计角色、情境,使学生成为这个角色并完成任务,这样可以明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进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能力。 如在第十章生物碱类药物的分析“盐酸小檗碱的分析”教学时,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微课用信息技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同时将学生分组,并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质量检验。课堂上通过模拟宁波药品检验所和经贸药业对彩虹大药房经贸实践店中云南某制药有限公司和浙江某药业生产的两种盐酸小檗碱片剂进行抽样质量检验。学生从一开始穿上白大褂,到学校药店进行取样,再到实验室的检验,然后得出抽样结论进行检验报告的陈述,最后通过学生的自己评价和教师评价,总结提升。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盐酸小檗碱的质量检验项目与方法,同时又复习掌握了第二章药品质量标准查《中国药典》及检验报告単的填写与内容。而且学生在翻转课堂中自主学习,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产生思维共振、感情共鸣。课堂教学围绕“做”而展开,创设工作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成为工作中问题解决的依据,学生知识得到了构建,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体验了职业情境。 五、问题情境 设计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问题的引导,一步步丰富自己。而且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如第四章药物检查法,在讲授“杂质”一节时,药物纯度是这一节的重点,特别是药物纯度与化学试剂纯度的区别。此时引入情境:小李同学因胃酸过多而上腹部疼痛、暖气、反酸等,现可以口服碳酸氢钠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而学校化学实验室有碳酸氢钠,学校药店也有碳酸氢钠,那么小李同学是马上跑到化学实验室口服呢?还是去学校药店买碳酸氢钠口服呢?这样就把什么是药物纯度,药物纯度与化学试剂纯度的区别,哪些方面能反应药品的纯度等教材内容变成一个问题情境链。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熟悉又新鲜,促使他们深入思考,并带着问题走,带着问题学,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排疑解难,从而使知识内化到学生自己的智能结构中。 六、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可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可使学生在听课时减弱枯燥感。药物分析中会涉及很多实验,有些实验在教学环节实施有难度,如产生挥发性强的有毒有害气体,这种特殊的实验就可以制成视频动画,既能给学生直观感知,又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利用网络、多媒体还能了解药学相关的最新动态。多媒体课件可以是教师制作完成的,也可以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PPT。 如在第二章药品质量标准教学时,可在机房或电子阅览室等电脑上安装电子版的《中国药典》,学生通过边查阅边学习药典的有关内容,这样可以克服缺少纸质《中国药典》带来的不便。如在第三章鉴别,讲薄层色谱法鉴别时,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将点样,展开、显色,特别是展开这一环节表达清楚。采用动画讲授色谱分离过程,就可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其次同时进行学生实验,让学生巩固内化。如在第十章生物碱类分析中“咖啡因的分析”教学中用flash动画展示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效果很好。如第五章芳酸累药物分析教学时,先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小组合作完成“阿司匹林”的性状部分内容,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汇报。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讨论问题,及时发现亮点,对小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教师点评与总结。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资料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表达沟通和团队协助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药物分析课变得更生动形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技能、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总之,药物分析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对药物分析课程进行改革创新,不仅使学生掌握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要使学生具备新形势下药学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红,黄真,陈锡林等.案例分析法在生药教学中的作用[J].药学教育,2008(1). [2]陈可燕.浅谈科学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学月刊, 2008(8). [3]张弛.情境教学运用于高中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化学教育,2009(2). [4]朱昭玲.药物分析与药物化学基础课程整合初探[J].药学教育,2013(3). [5]苏梦翔.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究[J].药学教育, 2014(3). (作者单位:宁波经贸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