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 |
范文 | 兰金林 石伟平
摘 要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内容选择与组织。职业知识是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的核心依据,应依据课程标准融合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职业知识;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知识的更新以灵活应对岗位的变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融入职业能力标准。工作逻辑是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关键技术,应紧密围绕工作任务与工作过程,凸显知识的应用结构,遵循职业学校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考虑职校生的可接受程度。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工作逻辑;职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1-0030-06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专门针对教材建设问题提出“健全教材建设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教材开发、遴选、更新和评价机制”[1]。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提出“要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2]。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承载着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要素[3],推动课堂革命离不开教材建设。教材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将成为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事项。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而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开发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的核心问题,需要有更为清晰明确的选择策略和组织路径。 一、同而存异: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类型特征 教材是一个有逻辑的系统,拥有其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教材的内在结构是教材的形式框架,内容才是教材的本原。一般来说,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有关事物概念、定义等较为抽象的知识;二是有关技术、作业方式、步骤等实践性知识;三是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4]。一本教材从最初的设计、编写最后到出版,包含多个环节。内容作为一本教材的基础,具有权威性和正确性,是教材质量的核心体现,其选择和组织十分重要。从哲学意义上说,逻辑思维在具體表达形式上是指将所有对立的东西相消,对剩下的东西进行排列,从而使之更加合理地被人们所接受[5]。因而,教材开发者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有清晰明确的逻辑。 目前,有关职业教育教材的研究多停留在对某个专业、某种类型的教材分析上,未深入探究其设计与开发的内在机理,导致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和编写缺乏公认、权威的理论和路径支撑,难以逃脱普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的影响,容易产生“学问化”倾向,脱离工作实际。再加上实际研究中很少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对于教材的实际应用和反馈经验的深入探寻和思考,导致教材编写中容易忽略使用主体需求,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适用性不强。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6]。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育目标、人才培养定位、课程标准、教学过程等方面存在差异,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有其自身的特征。开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需要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从根本上转变学科逻辑的教材内容选择与组织思维。 (一)丰富的职业活动带来教材内容多样化 社会职业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职业学校为社会不同职业领域输送了大量人才,采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专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所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不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不同,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同,因而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千差万别。对于同一专业而言,同一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课程,如理论课、实践课、理实一体化课程等。课程性质不同意味着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不同,理论课强调学生对于概念、基本原理或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课强调学生具体的技术应用,理实一体化课程则强调理论在实际情景中的综合运用,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同性质的课程其教学形式也不同,所需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不尽相同。随着学生专业学习阶段的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要求也会随之逐步提高,因此不同学习阶段对于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同,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材。 (二)职业教育的目标决定教材内容职业化 培养满足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此,教学内容需要反映职业特色,致力于个体职业能力的塑造。职业教育内容不同于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教材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支撑资源,应注重联系岗位实际,贴近真实工作情境,体现职业特色。具体来说,教材内容要紧密对接社会不同职业的职业标准、岗位要求及工作任务,既包括岗位工作中需要的理论知识,又涵盖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标准规范及职业素养[7],帮助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其教学内容要满足地方经济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使用的教材要适当融入当地特色产业相关的知识、工艺以及技术,对接当地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岗位培养人才。 (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要求教材内容系统化 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遵循工作过程的整体性。整体性是一种工作思维,不仅体现在对待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能遵照其技术标准、操作步骤按流程完成工作,还体现在能灵活应对和处理不同情境中的工作样态,兼顾各个要素协调配合,保障每项工作任务的真正落实。教材作为专业化教学的辅助材料,职业教育主要围绕岗位工作系统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展开设计,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全面考虑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对象、内容、方式、工具等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系统有机地呈现于教材之上,避免每个工作任务孤立分割开,引导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工作思维,从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职业知识: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的核心依据 职业知识是职业教育教材内容选择的核心依据。从概念来看,职业知识包含了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类型的知识,不管这种知识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技术的还是技艺的[8]。职业知识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一本教材所能承载的知识是有限的,职业教育教材对于职业知识的选择需要采取一定策略,才能充分发挥教材效用、保障教学质量。 (一)依据课程标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是对某门具体科目的纲要性描述,包含该门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和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9]。教材服务于一门课程的“教与学”,教材开发的目标要与课程标准一致。因此,职业教育教材对职业知识的选择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纵观国际经验,每个国家教材编写与开发都有特定的依据。例如,英国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研制教学大纲,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德国根据每个州的学校教育标准、目标和大纲编写教科书。目前,我国的课程标准是在国家层面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制定的,主要是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关键要素作出具体规定。作为课程教与学的辅助性材料,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要紧扣课程标准,才能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因此,在教材设计之前,教材开发者应系统分解和整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目标和学习内容,制定教材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教材的总体框架,然后选择与课程标准要求相关的具体职业知识。 职业知识围绕着职业活动,不仅包含着指导具体职业行动的理论层面的知识,而且涉及与职业行动具体操作相关的实践层面的知识。这里的理论层面包含一部分原理、概念、规律等纯粹科学理论,但主要指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工作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理论。实践层面的知识主要包含工作过程知识和默会知识。其中,工作过程知识指在职业活动实际进行中,包含工作过程全方位所需要的有关工作对象、内容、方法、设备和工具等的知识。默会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指与情境相关却并非来自理论的知识,可表现为领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等。默会知识通常很难通过书面形式在教科书中呈现,有一部分默会知识可以通过图表、图片等更直观的形式呈现,更多的需要通过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与有技术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才能获得,见图1。 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需要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职业知识相结合。在理论层面,将一部分纯粹科学理论和技术理论知识规范、准确地呈现;在实践層面,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将工作对象、内容、方法等工作过程知识联系起来,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和工作任务,将学生代入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一些新生的职业领域,其知识体系还未完全建立,缺乏现成的可供选择的知识,这就需要教材开发者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深入到岗位实践中去开发知识。 (二)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灵活应对岗位变化 培养学生特定职业活动所需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德国学者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10],其中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一项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方法和社会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共同体现了劳动者对于职业相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等的掌握程度和在实际工作情境中的运用程度,以及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综合职业能力则与具体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无直接联系,而是能够广泛迁移和运用的关键技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系列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技术出现,掀起了大规模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各个领域产业纷纷转型升级,谋求用新技术去改革传统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以增加生产效益。特别是一些企业正在使用机器设备替代人力,导致一些传统的、低端的岗位不复存在,而保留下来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活动性质和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经济生产环境之下,企业的人才需求正朝着更专业、更复合的方向转变,这对职业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应对这一挑战,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理念需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人不仅需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职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超出职业知识和技能范畴以外的关键技能。职业能力首先需要充足的职业知识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进行职业知识的转化和运用才能形成,见图2。因此,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活动三者有着密切联系,职业活动是职业知识转化成职业能力的中介。 因此,职业教育教材需紧密配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多方向拓展其功能,在其内容选择上不仅要重视职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还要适当融入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培养能灵活适应岗位需求、岗位迁移能力强的学生。具体来说,教材在分模块、分章节呈现职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加入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使学生明确每个职业知识运用下的能力要求;其次,设计相关的可操作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学习从事特定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再次,职业活动性质的转变使得职业知识与工作任务联系的不确定性增强,教材要关注职业知识的动态变化和更新,及时将职业领域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等融入其中,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满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最后,职业教育教材主动承担“立德树人”的任务,将相应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融入教材的各个模块和章节中,帮助学生在养成良好职业素养的同时,成为一名道德品行优良的从业者。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有机融入职业能力标准 教材的目标受众是教师和学生,不仅涵盖着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而且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理论的日益丰富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慢慢经历着从以教师使用为主的“教程”式向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学程”式转变[11],日益重视学习主体学生的需要。教材不是要完全囊括教师的教学内容,相反,其应该囊括学生在这门课上所必须掌握的“应知”和“应会”,从而发挥教材在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学习之间的有效联结功能,方便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与巩固。同时,职业学校愈来愈强调复合型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强调学生能够具备跨领域的知能结构,能更加灵活地应对日益多变的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内容也要从一线实际工作中取材,找出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围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开展内容的组织设计。因此,在职业知识的选择上,首先,打破传统的灌输式知识呈现,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从易到难慢慢建立起学生对工作情境、原理、任务的系统认知、思考和习得;其次,教材所选择的内容要具有可读性,尽可能地围绕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职業能力标准是衡量从业者(包括正在接受教育与培训的准从业者)胜任特定职业的基本尺度和规范[12]。简单来说,职业能力标准是衡量职业领域应具备的相关能力的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的相关要求可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标准意识和规范意识,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虽然我国目前尚无统一、权威的职业能力标准,但是相关的行业标准、职业技能证书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有一定要求。职业教育教材要融入权威的国家职业技能证书以及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过程能有所侧重,确保学生掌握与证书要求相符的知识、技能,从而更加顺利地拿到职业技能证书,达到毕业要求。 三、工作逻辑: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关键技术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与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科学性要求很高的活动,需要在合适内容选择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组织编排,促使职业教育教材设计更加适应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主要是按照工作体系开展的教育。工作体系是人类直接进行物品与服务设计、生产、提供和交换的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体系[13],其与学术体系相对,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体系要求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存在,同样地,职业教育教材也应该打破学术体系的桎梏,围绕工作逻辑进行组织。 (一)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 按照工作逻辑开展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组织,必须始终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于一、二产业的技术性专业,其工作任务通常以过程为导向,有着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步骤;对于一些艺术类专业,其工作任务通常以结果为导向,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强调成果的个性化产出;对于第三产业的服务类专业,其工作任务通常以情境为导向,虽然存在一些业界内的标准和程序,但需要工作者根据情境作出灵活的安排。不同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大相径庭,对从业者的知识和方法论要求差异很大,因此不同职业领域教材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着相应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教材不仅存在知识系统结构,而且存在知识应用结构。知识系统结构主要是知识的系统呈现,用于传授学生知识;知识应用结构主要是展示知识如何运用,是方法论的呈现,用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教材开发者要区分不同职业领域的要求,明确其工作任务的特征,对于过程导向的工作任务,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对于结果导向的工作任务则突出原则性的知识,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创作空间;对于情境导向的工作任务要在介绍一般工作流程规范的基础之上设置多种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教材开发者要将该职业领域的重点工作任务梳理清楚并分类,明确每项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其次,将完成该项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理论层面的知识以及实践层面的知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模块,并将其进行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的序列化处理;最后,通过反思与回顾检验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度和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当以工作逻辑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组织时,教材中所展示的是真实工作情境中所涉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相关知识与方法论。 (二)凸显知识应用结构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知识是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从业者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对知识进行解构、重组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应用知识的能力。职业教育教材知识应用结构构建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首先,构建职业教育教材的知识应用结构,需要设计“做中学”的教材知识结构。通过活动尽量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决策、计划、实施等各项工作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反思总结,从而在连续不断地知识重构过程中获得自我发展。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案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对真实事件的思考和操练中进一步加深对工作情境的认知与实践。其次,关注教材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在关注知识点横向联系的同时,纵向上按照知识点的识记、理解、综合应用、自我创造等逐步加深的层次进行职业知识的设计与编排,让学生在课余自学以及练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记忆,促使学生从新手渐渐成长为专家。最后,重视教材问题体系的设计。依据每门课的课程标准,依托具体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将问题按照职业能力的内涵要求逐步展开,使学习者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层级。对于一些系统性、整体性强的工作任务,可设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或练习,从而强化学生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对于一些能力层级要求高的工作任务,可设置一些专项训练,促使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三)遵循学生能力发展规律 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组织要遵循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即循序渐进以及“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指学生在能力发展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到独立创造力,一步一步地前进。而“螺旋式上升”则不要求学生一次就掌握全部知识,必须通过多次反复的学习与操作,在越来越复杂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不断加深记忆与理解,进而逐渐掌握[14]。此外,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经济社会培养技术和技能人才,从技能形成和技能建构的视角出发,这些人才需要在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反复推演”的过程中获得建构式的成长[15],其中知识习得与技能训练不存在明确的先后关系。因此,首先,在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上,应遵循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要将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孤立开来,以任务或项目为纽带突出做学结合,尽可能地在职前阶段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需要将知识和技能的难度进行整体排序,从易到难地一一呈现、循序渐进。在重难点的编排设计上,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多个工作任务单元的设计,反复让学生进行学习以至掌握。再次,要重视教材中的练习和巩固环节,适当编排基础性的问题和拓展性问题,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巩固提供条件。最后,要重视同一教材中各项工作任务之间以及同一类型课程不同年级教材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遵循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和深入性,为不同阶段课程的贯通培养提供良好支撑。 (四)重视学生可接受程度 职业教育教材的内容组织要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科书并不是简单的书本,是辅助学习与教学的工具,这要求教材开发者在内容组织和呈现中,一定要改善教材中连接读者与教材开发者在认知上的鸿沟,编写易理解、可读性强的教材。职校生由于学习动机、学习毅力、学习创造力等方面的缺乏与不足,在学习上容易出现倦怠,总体上学习能力较弱。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教材更要发挥“导学”“导练”的作用。所以职业教育的教材要尊重学生意愿、兴趣和需求,从现实生活中让他们感到有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意愿的事物或现象取材,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同時将内容以较为直观、明晰的方式呈现,尽量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进行内容的组织。具体来讲,首先,要在教材中设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他们正在学习什么、他们需要学会什么以及学了这些东西有什么作用、能运用到哪些领域,增强学习过程的目的性。其次,教材的主体内容中若涉及到一些较为复杂的事实,应尽力消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或前后矛盾的容易对学生理解产生干扰的信息。另外,通过设置一些课后的问题与任务,引导学生自我检测与反思,增强学习的成就感。还可以通过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活动和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对学习进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15-07-27)[2019-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08/t20150817_200583.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19-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3(2):17-22. [4][11]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17. [5]杜尚荣,李森.中小学教材编写逻辑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论教材编写的教学逻辑体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34-39.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4-01)[2019-08-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7]王守志,韩金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探讨及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63-66. [8]徐国庆.新职业主义时代职业知识的存在范式[J].职教论坛,2013(21):4-11. [9][13]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8,15. [10]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 [12]肖凤翔,付小倩.职业能力标准演进的技术实践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45-50,189-190. [14]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62-68. [15]郝天聪,石伟平.职前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路径新探——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6):67-7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