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多元化生源结构下高职院校“五大金课”建设策略研究
范文

    张晓燕 张万红 王志峰 马娜

    

    

    

    摘 要 對1150名不同生源结构的高职大学生接受金课深度、难度、挑战度等情况的调查分析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偏爱五种不同类别的课堂,即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偏爱人数比例最大;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获认可度最高,认可度最低的是线下课堂;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高职学生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挑战度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源学生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挑战度有显著差异。打造线上“金课”,关键是组建教学团队,系统组织教学内容,在讨论区注重学生的价值收获;打造线下“金课”,要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差异性,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三个方面打造;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重点是抓好翻转课堂的落实;打造虚拟仿真“金课”,重点是进行分层教学,建设仿真虚拟实验室;打造社会实践“金课”,关键是提升社会实践项目的高阶性和创新性,完善社会实践项目服务体系。

    关键词 生源结构;金课;高职院校;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20-0050-05

    一、问题的提出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金课”的概念,并指出高校课程建设要合理增加难度、拓展深度、扩大选择性,打造“金课”,淘汰掉“水课”[1]。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用“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概括了“金课”的特征[2]。高阶性是指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具备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先进互动、学习过程体现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认真备课讲课,学生课内课外要充分思考探究[3]。吴岩司长提出各类高校要花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金课”,即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4]。

    当前高职院校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打造高职院校“金课”成为重要话题[5]。课程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基本依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6]。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既要兼顾学生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需求。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接受能力欠缺,同时学生需求多样化。分类别进行课程建设,使得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有动力、学生学习有信心、课堂有氛围,“金课堂”不断涌现,“金课”自然而然就会产生[7]。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19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百万扩招”的生源范畴,因此,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组成既有高考普招生、注册生、中专单招生、自主单招生、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的学生[8],又有2019年开始的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扩招生。调查发现,不同招生来源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新的学情下,高职院校如何开展课程改革,怎么建设“金课”,既要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要结合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结构背景特点,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从2019年9月到10月对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展开调研。选择这4所高职院校主要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4所院校分别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江苏省示范高职院、地方一般高职院及民办高职院。为保证调查质量,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调研方法。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是自编的调查问卷,通过文献研究结合专家访谈拟订问卷,首先进行小样本调研,对问卷进行修改得到正式问卷。正式问卷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课堂偏好调研,针对五大课堂即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编排、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式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展示、教学效果达成等方面调查高职学生的偏好;第三部分是有关“五大金课”深度、难度、挑战度的调研,使用李克特量表从1到5五个等级,分别表示很不赞同、不太赞同、赞同、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

    (三)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主要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根据专业类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在校学生进行纸质调查,同时给一部分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发放网络问卷。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有效率为76.67%,有效样本中男生690人,占总样本的60%,女生460人,占总样本的40%;大一学生449人(占39%),大二学生299人(占26%),大三学生356人(占31%),其他学生46人(占4%);按照学科分类,文科专业学生518人(占45%),理工科学生632人(占55%);按照升学来源结构分类,高考生620人(占53.91%),注册入学240人(占20.87%),单招生150人(占13.05%),中职单招生100人(占8.69%),面向社会招生40人(占3.48%);按照院校来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240人(占20.87%),一般公办高职院校780人(占67.83%),民办高职院校130人(占11.30%)。

    (四)统计方法

    运用SPSS22.0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该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运用SNK多重比较检验法、均值比较法探究不同高职学生的差异规律。

    三、实证统计分析

    (一)高职学生五大课堂偏好调查分析

    1.高职学生课堂类别偏好调研

    关于高职学生最喜欢五大课堂类别中哪一种,调研结果显示:13.04%的学生最喜欢线下课堂,21.74%的学生最喜欢线上课堂,20%的学生最喜欢线上线下混合课堂,18.26%的学生最喜欢虚拟仿真课堂,26.96%的学生最喜欢社会实践课堂。进一步分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五大课堂偏好情况发现,大一年级对五大课堂偏好差异不大,大二、大三年级更多学生偏爱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虚拟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高职学生五大课堂认可度调研

    课堂认可度主要调研高职学生对每一类别课堂中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式实施等方面偏好情况。通过调研分析得知,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安排和教学形式实施四个方面的认可度均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课堂,认可度最低的是线下课堂。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3.有关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展示情况调研

    14.78%的学生认为线下课堂更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15.65%的学生认为线上课堂更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35.65%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更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15.65%的学生认为虚拟仿真课堂更能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选择社会实践课堂的学生有18.26%。

    4.有关教学效果达成度调研

    15.65%的学生认为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最好,13.91%的学生最认可线上课堂教学效果,39.13%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效果最好,认可虚拟仿真课堂教学效果的学生占15.65%,选择社会实践课堂的学生有15.63%。

    5.五大课堂深度、难度、挑战度接受情况调研

    高职学生中非常赞同课堂应该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人数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实践课堂(33.04%)、虚拟仿真课堂(30.43%)、线上线下混合课堂(29.56%)、线上课堂(27.82%)、线下课堂(26.95%)。总体来说,五大课堂中均有超过90%的学生赞同课堂有一定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二)高职学生“五大金课”难度、深度和挑战度接受程度单因素方差分析

    首先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运用SPSS22.0分析得知,调研问卷的信度值Cronbach's Alpha为0.959,全部题项的KMO值为0.880,表明效度良好。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不同样本在人口统计学上对“五大金课”深度、难度和挑战度接受程度的差异性,主要探讨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性別、不同学科、不同院校学生之间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是否存在差异。采用SPSS22.0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并运用SNK多重比较检验法,探究差异规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在性别、年级和学科上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生源学生对“五大金课”难度、深度和挑战度的接受程度上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类别院校学生在“五大金课”的难度、深度和挑战度的接受程度上除了社会实践金课外均有显著性差异。单因素方差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进一步运用SPSS均值比较法分析差异规律,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招生来源学生接受五大课堂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情况各不相同,总体状况是高考招生的学生认同五大课堂深度、难度和挑战度最高,依次是单招生、中专招生、注册生,认可最低的是社招生。不同类别院校学生认同情况各不相同,总体状况是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认可程度最高,其次是一般院校的学生,最低的是民办高职院校。但是,总体样本均值在3.0~4.0之间(李克特五点量表)。说明高职学生普遍认为金课的深度、难度和挑战度不要太高。

    四、结论与对策

    (一)基本结论

    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偏爱五种不同类别的课堂,即线下课堂、线上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虚拟仿真课堂、社会实践课堂,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课堂偏爱人数比例最大。

    二是从五大课堂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方式实施四个方面认可情况调研分析得知,线上线下混合课堂认可度最高,认可度最低的是线下课堂。

    三是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高职学生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挑战度基本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生源学生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挑战度有显著差异。其中高考生接受意愿最大,社招生接受意愿最小。不同院校学生接受“五大金课”的深度、难度、挑战度有显著差异。其中国家重点院校学生接受“五大金课”深度、难度、挑战度的意愿更强,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接受“五大金课”深度、难度、挑战度的意愿最弱。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不同生源结构的差异性存在,要求在课程教学中采取不同的策略。

    (二)高职院校“五大金课”建设对策建议

    1.线下“金课”建设策略

    高职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价值观。打造线下“金课”要针对不同生源学生差异性,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三个方面打造。首先,从知识传授层面打造“金课”,针对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理论知识本着够用的原则,选取难度适中的理论知识点,以“问题的由来、问题的剖析、问题的去向”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本质。其次,从能力培养的层面打造线下“金课”,针对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置任务情境让学生完成任务,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化、全过程、动态化的考核模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最后,打造线下“金课”,塑造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

    2.线上“金课”建设策略

    线上课堂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课程组织形式,面向社会开放的网络课程应该按照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要求建设。面向本校学生开放的在线课程主要有SPOC、智慧职教、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建设适合不同生源学生特点的线上“金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首先,要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协作,制作MOOCS、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等相关工作。其次,系统组织教学内容,根据“金课”的建设标准,教学内容除了线上的知识点外,还包括配套的资源,如学生作品、案例、富媒体、教材等。最后,要分析不同生源学生的特点,与学生在讨论区多沟通交流,注重学生的价值收获。

    3.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对策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教学是当前高职学生最喜欢的一种课堂形式。针对不同生源学生有效注意力集中时长偏短、自我控制力偏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特点,高职院校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除了建设好线上网络课程外,重点是抓好翻转课堂的落实。下面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来说明如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整个教学活动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三个大环节。首先,课前环节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本次课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平台在手机APP上观看微课,小组同学通过平台领取教学任务,组内同学在平台讨论,完成初步方案的设计任务。其次,课堂环节通过线上“回顾复习”、线下“理论讲授”、线上“课堂抢答”、线上“任务前导”、线上“发布任务”、线上“学生实操”、线上“作品展示”、线上“小组互评”、线下“老师点评”、线下“讨论升华”、线上“课堂测试”、线下“小结及布置作业”共12个步骤完成一个任务知识点的学习。最后,课后环节学生通过平台反复讨论完善方案,并在线提交方案,教师在平台上批改学生递交的方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实例如图4所示。

    4.虚拟仿真“金课”建设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多元化生源结构特点,建设虚拟仿真“金课”。首先,根据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设计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综合探究型等實验项目,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次,加强校企协同合作,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真实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景,实现学生学习技能与就业工作要求无缝对接,以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效果。同时,建设虚拟仿真“金课”,有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最后,教师团队要研究虚拟仿真技术应用,推进智能技术、虚拟技术与实验教改项目深度融合,指导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探究学习。

    5.社会实践“金课”建设对策

    首先,设置的社会实践项目与专业和科研相融合,从而提升社会实践项目的高阶性,训练学生的高级思维;其次,社会实践项目与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需求相融合,提升社会实践项目的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完善社会实践项目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孵化平台资源,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的成果转化,从而提升社会实践项目的挑战度,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的真正价值。

    总之,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百万扩招”对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9]。高职院校应根据生源变化与主要特点,研究课程改革策略,建设“五大金课”,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更高质量的建设者。

    参 考 文 献

    [1]崔佳,宋耀武.“金课”的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5):46-48.

    [2][4]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3]冯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要素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2-66.

    [5]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0.

    [6]王伟毅.关于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8):155-156.

    [6]刘畅.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师德师风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之辨析——基于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5):92-96.

    [8]陈宗丽,陈万鹏.多元化生源结构下高职院校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8):159-161.

    [9]高永新.“百万扩招”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改革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21-2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