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 |
范文 | 韦庆昱 吴玉剑 摘 要:面向社会人员实施的扩招百万政策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结合社会人员生源的特点以及当前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经验,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形式和管理模式等维度构建面向社会人员生源的“五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人员提供适合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关键词:百万扩招;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七批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研究课题“‘适合的教育理念下完善江苏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的政策研究”(立项文件:苏教法函〔2018〕6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教育研究重点专题项目“‘适合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YZX001) 作者简介:韦庆昱,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吴玉剑,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1-0041-06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面向高中应届生、往届毕业生和三校生(中职、中专和技工学校),一般通过提前招生、对口单招及普通高考等途径进行招考选拔。近年来,全国部分省市高考报名人数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近些年升格的高职院校数量却在不断增加,加之本科院校招生计划的增加,导致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着严峻的生源危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不契合,大量社会人员有着技术技能提升和学历提升的强烈需求。基于此,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完善高职考试录取办法,通过申请考试的方式鼓励更多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各省市分别出台扩招政策和实施方案。 一、精准把握社会人员生源的特点 面向社会人员扩招,高职院校必须精准把握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人员与传统生源的差异及其自身特点。与传统高中或三校毕业生相比,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人员(以下简称“三类人员”)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心智更加成熟,能吃苦耐劳。但在文化基础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积累等方面,他们难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的需求。为了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他们对实践技能有着更迫切的需求,对知识的渴求度远高于高考学生。因此,这三类人员在学习的内生动力上要远高于传统生源,高职院校要着重加强其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 (一)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将是社会人员生源的主体 从当前扩招的面向群体来看,已取得大专学历和在校生参军入伍保留学籍的退役士兵比例越来越高,且部分省份在提前招生批次上对退役士兵有优录政策,因而此次百万扩招对象的适合生源群体主要为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及以上的农民工和下岗职工(待业人员)。 (二)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文化基础不一 在经历了或短或长的工作生活后,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甚至当中一些人还具备某些职业资格。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的差异,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文化基础差别较大。受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影响,一般来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农民子女的受教育年限较东部地区会短些,农村家庭子女受教育程度略低于城市家庭子女。因此,从整体上看,城镇接受基础教育的下岗职工的文化知识基础要好于多数来自欠发达的中西部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高职院校在对其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时,要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 (三)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三类人员选择入学深造的现实之需 提升职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养,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是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等群体报考高职院校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主要动因。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业,高职院校在扩招工作中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订单班”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以吸引更多退役军人、农民工和下岗职工报考,同时得到政府和合作企业在办学资源、办学条件上的有力支持。 二、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不足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各个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开展探索,其中,“订单班”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按照企业所需,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2018年2月5日,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指出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需求的企业,可以与职业学校合作设立学徒岗位,联合招收学员,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方式进行培养。 目前,虽然各类高职院校的“订单班”数量多,合作的企业类型多,但往往对“订单班”的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同时,“订单班”学生的顶岗实习管理不到位、培养效果层次不齐,无法有效融合地方产业的发展 [2]。高职院校全日制“订单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大多数学校在“订单班”的培养理念上出现了价值偏差,将“订单班”的培养目标定为“一次性就业率”。虽然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但对于实训环境建设、设备、税收等方面并没有给予企业实质性的政策,这导致“订单班”整体质量水平層次不齐,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融合度不高 [3]。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附于高职院校本身,也需要外在支持。政府、企业、实训设备、税收支持等多方面因素构成了高职院校“订单班”的社会支持系统,所有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订单班”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三类人员的“五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从社会类考生特点进行分析,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科教学内容,不适合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这三类人员。参照高职院校全日制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模式的有益经验,结合三类人员的实际情况,从培养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形式、管理模式五个维度探索新形势下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三类人员提供适合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 1.个性定制。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班最鲜明的特色是采用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式为三类人员提供适合的高质量职业教育。订单班个性定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内容的个性定制,即根据三类人员的特点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导向。二是培养学制的个性定制,三类人员大多数都已成家,难以做到全日制脱产学习,因此,一方面需要设置弹性学制和弹性学期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另一方面要完善学分制,探索构建学分银行,完善学分积累、认定与兑换机制。同时,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工作,学生取得的教育部门认可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学习的课程及取得的成果,可根据学分认定办法进行学分认定,并可置换计入本人相应的学业学分。 2.定向培养。基于校企双主体育人,遵循“社会急需、适合成人、易于就业”的原则,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定向培养。结合全日制“订单班”培养模式的经验,面向三类人员的定向培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先设班,后招生”,即高职院校提前与相关深度合作企业联合开设定向订单班,再根据企业需求共同确定培养方案,进行定向招生和定向培养。另一种类型是“先招生,后组班”,即高职院校先选拔学生,再根据校企合作情况以及对应同类企业的不同用人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组建混合型订单班。混合型订单班可以为多个不同的企业定向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这种模式较第一种更为灵活多样,更能有效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需求。 (二)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框架 1.解决如何培养的问题:更新培养理念。“订单班”是高职院校订单式培养的重要实现形式,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科学的培养理念。目前,全日制“订单班”整体质量水平普遍层次不齐,与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融合度不高,这主要与部分高职院校在“订单班”培养理念上的偏差有关。部分高职院校将“订单班”的培养目标仅着重于就业率的提升,看重学生未出校门就已经落实了就业岗位,使“订单班”学生多成为企业实际的廉价劳动力,甚至在企业中从事与所学专业没有关系的简单劳动工作。 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班”培养模式要对高职院校全日制“订单班”培养模式进行合理扬弃,着力破除两种错误思维导向。一是要破除“订单班”培养脱离三类人员的特点和现实基础,陷入象牙塔式精英教育的误区。二是破除将“订单班”培养视为非学历教育,陷入单纯技术技能培训的误区。高职院校要借鉴国内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方式、优化培养评价方式,提高职业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匹配度。 基于多元生涯发展导向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应系统设计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个人意向、企业实际需求、学校现实情况,在“订单班”开展个性化定向培养;通过与企业技术骨干签订师徒协议、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为其技能提升、岗位就业乃至未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革新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全日制“订单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性,原因在于“订单班”的课程设置往往是按需施教,对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强化学习,对岗位不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弱化,这导致課程内容范围过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再深造或再就业相对困难[4]。因此,面向三类人员“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各课堂的教学计划,需要汇集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意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力等差异共同研究制订,课程设置应突出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和职业迁移能力,重点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课程设置不应只局限于企业的生产内容,应该在该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范围内进行设置。建立起校企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将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纳入课程体系,将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与企业的技能实践课程进行零距离对接,确保“订单班”课程的最优化。 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班”培养可以尝试“1+1.5+0.5”学制的课程体系。“订单班”学生在进入学校后,首先开展一学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基础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第二年,学生可进入相关“订单班”企业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识岗实习。识岗实习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应结合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徒制教学。在此期间,学生应基本熟悉今后就业企业的工作环境、技术特点、生产流程,同时学校应指派1~2名专任教师进行轮换跟岗管理和授课,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每周基于不同岗位的学生实训情况进行专业课授课,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完成一年半的识岗实习以后,学生再返回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基于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实践基础,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 3.解决谁来教的问题:优化师资队伍。目前,全日制“订单班”三分之二以上的教师是校内专职教师,其中95%以上的教师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接受的都是普通高等教育,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但是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和生产一线经验,存在从理论到理论,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 三类人员与传统生源差异较大,对技术技能获取的诉求更为强烈。因此,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班”师资队伍应适度扩大来自企业专职教师的比例,聘请行业专家与技术骨干讲授专业知识[5]。根据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业务流程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学徒、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从而成为教学的主体。在实习实训课程的评价方面,打破以往考查记忆能力的静态式闭卷理论考试模式,让企业技术骨干更多地参与到课程考核的命题工作,更好地实现考试评价与岗位应用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值得注意的是,高职院校“订单班”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盲目追求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只注重“点的高度”,忽略了“面的厚度”[6]。“订单班”师资队伍建设应坚持“内部挖潜,专兼结合”的原则,将培养重点放在当前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将培养的重心放在青年教师上。通过校内的政策性引导,促进更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等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理实并举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 4.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改革培养方式。生源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培养方式的变革,为了确保三类人员“订单班”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更需要在培养方式上进行创新。一是要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坚持与业内知名且技术与工艺先进的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提升“订单班”培养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二是要融入地方产业。地方产业经济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因此,“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必须以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项目为载体,这样才能确保“订单班”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与行业协会加强合作。高职院校与区域性行业协会为合作对象,将地方具有产业背景的中小企业组成行业联合体,以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项目为工作载体,通过行业联合体进行“订单班”办学。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活动项目化、项目成果化”的运作方式,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全面提升“订单班”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四大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区别本科院校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科研定位,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应更多定位于为地方企业承担产品结构设计、工艺优化以及技术改造。以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校企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思路。依托地方及其周边良好的产业经济基础及特色产业优势,以对外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对内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宗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项目建设,加大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7]。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订单班”应与地方产业无缝融合,构建政行企校四方协同育人格局。与此同时,通过地方政府牵头,学校还可以与行业企业签订合约,组建非盈利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使“订单班”培养由1+1模式转变成1+N模式。职教集团的成员单位可以师资共享、资料共享、设备共享,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职教集团的设立还将有效增加岗位集群的订单量,更好地推进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间的人才互选和对口合作,有效推动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 5.解决如何管的问题:创新管理模式。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大力提倡高职院校的“订单班”培养模式,但实际上并没有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再加上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地,造成了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愿不断下降,有些校企合作也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导致被寄予厚望的“订单班”培养模式成效不显、质量不高。 从社会支持系统角度来看,“订单班”培养模式要想有效运行并取得可持续发展,政府层面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诸多因素里最为核心的因素。因此,政府层面应出台具体的实质性政策,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针对社会紧缺性人才进行订单培养的高职院校和企业,政府应该给予其在实训室建设、设备购买、税收减免等方面支持;同时,还应健全与“订单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政策上的优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应在法律法规中给予明确划分,在充分保障学生权益的前提下,也要确保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伤害,从而避免产生纠纷的潜在威胁,促进面向三类人员的“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目前高职教育存在多种形式的招生模式,多元化的生源将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为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个性化的指导也成为“订单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此,高职院校必须“软硬兼施”,做好资源保障和教育管理,坚持宽进严出,坚持品德建设和技能培养相统一[8],让起点不同、年龄各异、目标不同的各类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提升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化解技能人才培养与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结构性矛盾[9]。一是提升教育管理硬实力,增加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在实训、教学、宿舍等方面适应扩招规模。二是提升教育管理“软实力”,根据不同类别学生的特点制定分类管理制度,构建“分层管理、多元发展”的管理服务模式,坚持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助力学生多元化发展。三是探索弹性学制(弹性学期制),尝试以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学分银行、企业学徒制等较为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打破传统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束缚,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契合高职院校、企业和三类人员三方需求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EB/OL].[2020-09-20]. 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16/content_5374314.htm. [2]陈晓静,刘华强,高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双三元”模式理论创新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8):93-96. [3]黃志良.教育生态视角下行业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职教论坛,2017(8):93-96. [4]张健.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2(2):16-18. [5]李洪渠,彭振宇.高职扩招100万的责任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12-14. [6]陈烈强,张志霞,金传伟,等.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障碍与发展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4):9-12. [7]裴智民,朱平.高职院校订单培养“扬利避弊”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63-66. [8]任聪敏,石伟平.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3-24. [9]梁克东.高职百万扩招须同步提升质量[N].中国教育报,2019-04-02(9). [责任编辑? ?刘素萍] Exploration of Order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ll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WEI Qingyu, WU Yujian Abstract: The policy of expanding enrollment of millions of social personnel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 should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ersonnel and talent order training experie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build the "five-in-one" customized talent training mode for the social personnel from the training concep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s, training form and management model and other dimensions, so as to provide social personnel with suitable high-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nsform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into talent dividend. Key words: million enrollment expans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rder training mode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