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背景下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研究 |
范文 | 胡慧慧 曹石勇 [摘要]目前职业教育分段培养存在顶层设计及宏观体系构建有待完善、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培养质量和效果均亟待提升等问题。基于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为了实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拓展并深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功能、奋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核心任务,文章提出要著眼职教现代化搭建标准体系框架,依靠法律、制度、章程促进分段培养治理的现代化,立足“人本立场”、满足分段培养的个性化需求等改进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分段培养;中高职衔接 [作者简介]胡慧慧(1983- ),女,浙江景宁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曹石勇(1982- ),男,广西桂林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层进式学习理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编号:B-a/2018/03/09,课题主持人:胡慧慧、李进)、201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省现代学徒治理结构的构建及改进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1238)和2018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师协同研修”(项目批准号:2018G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8-0045-06 正确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的宏观目标和战略任务,全力推进落实,成为当前职教改革的重点。分段培养作为一种新兴的职教培养模式,是现代职教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专业理论和技术技能训练衔接贯通,系统化、持续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职教优化体系结构,面向人人,促进终身学习,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举措。分段培养的质量体现了职教现代化程度,也反作用于职教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需要精准研判分段培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清晰解构《2035》战略任务,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从而不断落实《2035》要求,推进职教现代化进程。 一、职业教育分段培养的发展现状及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分段培养是指为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标,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等教学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和知识储备量,分阶段进行系统化培养,最终实现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协议分段培养、对口单招、专转本、专接本以及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的全日制教育等衔接形式都可统称为广义分段培养。当前我国主要以协议分段培养(本文“分段培养”特指协议分段培养)为主,包括中高职“3+3”或“3+2”、中职本科“3+4”和高职本科“3+2”等类型。 1.分段培养的发展概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但长期以来,职教体系结构不完善,中高职、高职与本科之间缺乏有效的贯通培养机制,造成低层级职教毕业生在继续学习、提升教育层次方面的选择较少,难以实现系统化的终身学习,造成教育层次跃升需求与职教功能支撑乏力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自2010年起,粤、苏、鲁、沪等职教发达省市陆续开展中高职、高职本科的分段培养或贯通式职教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果。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强调了现代职教“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重要内涵。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推进职教高质量发展应扩大贯通培养的规模。目前,分段培养的基本框架及任务内涵已初步成型,但政府、院校、学生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分段培养的目标、诉求各异,体现了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对分段培养改革的迫切要求。在《2035》背景下,分段培养赢来新的发展机遇,必然会在提升教育层次、促进终身学习、推进职教现代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发展分段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第一,顶层设计及宏观体系构建有待完善。首先,缺少统一完善的实施制度是制约分段培养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家层面尚缺少理论框架、运行模式、评价机制等宏观框架体系,导致分段培养以地区自行试点为主,其运行模式、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均有局限性,不利于资源整合形成规模效益。其次,管理体制不合理是掣肘分段培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中、高职为例,由于分属两套不同的管理系统,关联弱,互动少,衔接不畅,造成中高职分段培养发展迟缓。最后,缺少覆盖全过程、体系化的内外部考核评价标准。内部的教学和转段考评体系不完善,缺乏过程跟踪,难以实现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的层层递进,无法保证培养质量。外部缺乏全方位的科学评价体系,无法及时全面开展实质性教学质量评价及反馈,造成诊断改进无的放矢。 第二,综合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法律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已出台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健全,为保证依法治理,就要加快教育立法和有些教育法修正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颁布,2019年才发布修订草案。职教立法滞后于时代发展,分段培养缺少法律体系支撑的境况可见一斑。其次,多方参与共建共治的局面尚未形成。目前职教治理领域政府占主导地位,“单中心化”情况突出,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定位和权责界限不甚明晰,话语权偏弱,参与度不高。最后,存在管理混乱现象。由于缺少全过程监督和相互制约,院校协同育人观念不强,缺少沟通协作,对前、后续阶段的管理参与不足,衔接过程易出现管理空白,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严格执行。一些中职院校为降低培养成本,高职院校担忧转段生源流失,将企业顶岗实习环节省略,直接以高阶实训课取而代之。 第三,培养质量和效果亟待提升。由于追求高转段率和毕业率而忽视培养质量,分段培养在实施中易出现重教轻学、重量轻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年轻学分、重共性轻个性等问题。如低阶教育更关注考核科目而忽视其他基础课程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不强,高阶教学开展难度大,达不到预期目标。培养质量不高引发“多米诺效应”:毕业生不具备应有的素养与能力,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就业情况不理想,社会认可度不高,降低了院校开展分段培养的意愿和积极性。迫于考核指标或生源压力,院校进一步弱化培养标准和要求,造成质量持续下滑的恶性循环,使分段培养陷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尴尬境地。 二、《2035》背景下分段培养发展的核心要务 《2035》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任务要求,也是改进和提升分段培养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从中可得出推进分段培养应把握的核心要务。 1.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也是分段培养的第一要务,更是评价分段培养效能、决定其发展前景的核心指标。提高培养质量,于社会,是畅通人才培养渠道,提供充足人才动力,更好释放人口红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于学校,是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提高其影响力、竞争力、社会认可度及办学成效的必要条件;于家庭及学生,是满足继续教育需求,全面提升个人素养,提高教育层次,增加教育投资回报,以适应并推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本质要求。 2.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是《2035》的战略任务。分段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技术技能的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注重综合技能尤其是称为“二十一世纪技能”的可转移技能的培养。科技快速更新迭代带来岗位需求的持续变化,用5~6年时间培养某一狭隘的专业点或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变得不切实际。因此,培养内容应聚焦在可以转移和适应不同工作需求的多种技能上,包括交流、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创业等,体现职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体现促进公民责任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属性。分段培养贯穿了整个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让学生了解地方、国家、全球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建立起命运共同体意识,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外,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势必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化需求,分段培养需要更注重个性化培养,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 3.进一步拓展并深化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功能。《2035》提出要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使职教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更新观念、知识与技能,通过终身学习实现与时俱进。分段培养应重视学习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通过建立规范化、一体化学习体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生源类型日益复杂多样,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供重要支撑。应进一步提高分段培养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丰富学生在各阶段的选择机会和学习路径,满足终身学习需求。 4.奋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35》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战略任务,提出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分段培养应积极参与构建职教现代治理体系,着力提升自身治理能力,这是提升培养质量、扩大影响的必由之路。首先,治理能力薄弱是造成当前分段培养诸多问题的根源,需要通过提升治理能力来解决,保障分段培养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分段培养是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应通过提升分段培养自身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提高我国在相关国际规则、标准研制时的话语权,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展示中国特色,提升中国影响。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分段培养的改进路径 1.着眼职教现代化搭建标准体系框架,保证分段培养的系统化。分段培养是实现各层次职业教育贯通衔接,促进技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持续成长的重要手段,需从职教现代化目标出发,做好宏观设计和制度安排。 第一,建立层次衔接的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国家培训资源包”,实现分段培养的标准化。《方案》指出要构建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中高等职业的专业目录已完成修订,并建立动态增补机制进行适时增补。新修订的专业目录更加注重中职、高職、职教本科试点专业目录间衔接对应,高等职业的专业简介及《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都新增了专业衔接的相关内容。可见,我国已开始从宏观设计上注重中高职及本科的专业衔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对接关系,中、高职的专业教学标准各自分立,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出现重叠,不利于开展分段培养。 首先,充分发挥专业目录动态增补机制作用,参考法国职业教育的“分类衔接法”,基于专业集群发展思维,以专业大类进行衔接,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层次,实现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衔接和连续。其次,依托现行分段培养试点项目,总结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动态修订机制,逐步完善接续专业在培养目标、学习内容方面的统一性、延续性和分层递进性。最后,以国家资源库建设为契机,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并扩展资源库功能,实现标准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统筹接续专业间的资源库建设,加强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纵向和横向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将专业教学标准嵌入资源库中,将其打造成由强制执行的标准部分和参考实施的非标部分组成的国家培训资源包。标准部分包括国家统一实施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职业等级证书标准及对应的学历层次要求等内容。非标部分包括作为参考范例的教材、电子课件、教学方法等具体培训资源,使“资源包”成为实现资格证书、学历层次、专业标准、学习内容有机统一的载体。 第二,构建个人学习档案系统,推动分段培养的精细化。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已不再是一次成形,也不可能线性完成。为适应发展,人们会在不同时间、地点参加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这就需要建立相关机制对各种教育、培训及工作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记录、认定和评估。目前,已有154个国家建立了资历框架,我国也在积极构建,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记录个人在校和终身学习信息的档案系统。在校学习档案是过程性记录,主要记录各阶段学习过程的细节,包括学习内容、进度、效果等。终身学习档案是结果性记录,主要记录课程考核结果、获得的学分、学历学位、职业等级证书及奖惩情况等。完备的学习档案为进阶及再教育提供依据,使学习管理从粗放型、单一型向精细型、多样型转变,是推进分段培养个性化开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的必要前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