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设高效语文新课堂 |
范文 | 范榕 教书育人,从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以知识育人、能力育人、思想育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在三维的方向上和谐发展。这其中的关键自然是“全面”、“和谐”,如果知识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能力不能转化为思想,其结果必定是知识不会运用,能力难以发展,思想无从落实,教书育人的任务也就不能很好地完成。要想把教书育人推向更深的层次,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创设高效语文新课堂是关键。 通过多次教学尝试,我发现创设高效语文新课堂的核心在于优化组合课堂教学。经过近七年关于新课标新教材的探索,我从教学角度、课文核心、作品深层、寄情托意四个角度,对“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进行了设计与构想,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突破、有所实现、有所心得。在此,我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展示,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教学角度的选取 教学角度,不同于研究角度、报告角度、宣传角度,它的目的是在使学生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可用之材。教学时,就应本着这个目标,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去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一篇文章,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旨是固定的,含义是丰富的,而理解却又是灵活的。因此就出现了“一种人一部《西游记》,一千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就应当选择最优的教学角度,高效率捕捉最佳的思想闪光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般可从这两种角度去理解:一是从故乡的衰败景象,使我的思想感情发生很大的震动;二是通过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使“我”的思想感情得到很大的发展。前者强调思想感情的震动,后者强调思想感情的发展。如果强调后者,就可以突出“我”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从记忆中的故乡使“我”感到美好,到现实中的故乡使我感到悲凉,然后到不那么美好也不那么悲凉;继而到使我感到非常气闷、非常悲哀,到因“后辈还是一气”,于是觉得大有希望;待最后总结出一条有价值的经验:希望本是无所谓有和无,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变成了路。于是,一条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思想感情发展线索,也很明显的贯穿于作品的始终,从而有效地启发学生:如作品中的人物一样,人必须在生活实践中加强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锤炼会有一个艰苦的思索过程和坚持不懈的探求精神。因此,在教学中选取第二个教学角度,就能从思想历练成长的角度,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课文核心的强化 强化课文核心,是为了使课文在教学中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可以以点带面,以中心带全篇,使文章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清晰的思路脉络。那种从文章分析段落大意到归纳中心思想的程式化的教学方法,有时是达不到强化核心的要求的。真正使课文核心得到强化,必须探索文章的思想高度、作者的认识程度、语言的概括强度、写作的艺术精度,从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以及对读者的教育效果和感染力量,有个统一的认识,才能牢固地掌握课文的核心,并使它得到强化。 入选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山米与白鹤》,表达了“爱不仅使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贴切,甚至也能使人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互沟通”的主题。这部作品“不以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以深情动人的挚情见长。”作品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山米与外祖父相处的一段经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使山米的情感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说乍看平淡无奇,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若经过深刻挖掘,从情感体验出发,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从而真正理解作品的创作主旨。我在授课时,尝试在“回归”主题下诠释这篇课文,从亲情的回归、爱心的回归、生命的回归三个方面,从人性本色、道德升华和自然和谐三个角度引发学生多重、多样性的情感体验,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新教材编写文本的时候,不再以表达方式或文体特征的要求为标准,取而代之是以情感的审美目标为单元的教育目标。这样,在同一个情感目标如“爱国主义”的单元大前提之下,所搜集的四至五篇文章,所体现的美学核心也会有所不同,比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体现的是“奇美”,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体现的是“壮美”,法国小说《最后一课》体现的则是“凄美”。——找到了不同文本的情感审美中心词,无疑也攥住了课文的核心,以此为基点的教学更具放射性、层次性和审美的细腻性。 三、作品深层的探索 读文犹如采矿,不入深层,难以挖出有价值的矿石来。但要根据文本实际,不能无中生有,以意为之;不能乱加猜测,以虚带实;不能忽略整体,以点带面。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也就是不能断章取义地割裂个别字眼而曲解其词句,也不能就词句的表面作解释,歪曲作者的意愿。而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探索作品的实际意图,分析作品的实际含义。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善于进谏和勇于纳谏是去弊兴国之道。这是不错的,但这还不够,它没有深入到善于进谏和勇于纳谏的实质。其实质是在于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写:“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种颇含深意的详细分析,其实是在传递一种质朴而严密的思维方式,一种行之有效的人生哲理,应该引导学生从中悟出有益的生活道理来。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读“邹忌反思”的反思》:“成绩一向平平的我的期中考试居然放了颗卫星,却赢得了父亲、老师和朋友们的一致称赞,甚至美言我前途未可限量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我因此自满,于是期末成绩大跌。读‘邹忌反思,我也不禁有所反思:我的父亲夸我者,爱我也;老师夸我者,鼓励我也;朋友夸我者,尊重我取得的成绩也。思想一通,便踏实求学,努力上进,于是成绩逐步上升了。”看来,这个学生是从文章中真正悟出了一些对学习、对生活都有用的东西,否则是写不出这样有哲理的篇章的。 四、寄情托意之作的剖析 对寄情托意的写景状物的文章,就要去缘景明情,剖物察意,理解文章的精髓。既不可牵强附会,单凭臆测,也不可就景议景,就物论物,丢掉了不可缺少的补充和引申;既不可忽视完整的景物描写,只抓些零碎片断的情节、段落,也不可把精力完全放在景物的描写和事物的叙说上,而丢掉了文章蕴藏着的真实情感和深刻内容。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在明情察意,揭示诗歌的精髓和底蕴时,可分解为四个层次:①暴风雨的来临——从“在酝酿”到“将临近”,到“就到来”;②海燕的飞翔——从“高傲的飞翔”,到“欢乐的飞舞”,到“勇敢的叫喊”;③海燕对暴风雨的热爱——从“渴望”,到“歌颂”,到“迎接”;④作者对海燕的赞颂——从它是暴风雨的“报信者”,到“宣告者”,到“召唤者”。从而不难看出,作者对暴风雨的描写,对海燕的赞颂,不是并列的平行的,而是发展的,它象征着革命形势在不断发展,革命力量在不断增强。 创设高效语文新课堂,涉及问题非常广泛,特别是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组合。我们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结构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教学组合的各个方面,创设出高效语文新课堂,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的奋斗目标。初中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已经进行了七年余,老师们悉心摸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希望我也能跟上同行们的步伐,为新课程改革更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目标略尽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一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