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课堂中,问题要有铺垫
范文 樊琳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要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笔者进行过多次探索,将问题的铺垫归纳为三种,这就是“情景铺垫”、“内容铺垫”、“学生铺垫”,力图将课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达成高效课堂之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景铺垫 内容铺垫 学生铺垫 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当然离不开问题的设计与提问,问题一旦被设计提出,便要施之于,促使学生阅读文本思考。这里,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却又有诸多问题,比如,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之前,学生有无回答的准备?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又有无回答的能力?问题即便解决,它能不能牵涉下文?种种问题都可以上升为教学艺术,都是一门学问,需要教师作深入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问题的铺垫归纳为三种:
一是情景铺垫。一个问题总有产生的背景,如果教师能在此背景中做文章,创设生动的情景,一方面丰富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实现了对学生的引导。如执教《寡人之于国也》,为了弄清本文围绕的中心论题,我在本文的时代背景之上进行了设计: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人口伤亡惨重。一个国家为求安定、为求富强,就不得不发展生产,巩固国防,而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年代,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应该是人。因此我们看到梁惠王一开始非常在意什么?这样学生很自然想到“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句,中心论题自然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而被他们深深记住。
二是内容铺垫。问题是文本内容的外现,它从文本内容中来,最终又要回归文本内容。在提出问题前,将前面的内容作一下交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思考前因后果,那么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如教学《过秦论》第四段陈涉内容时,如果直接发问:本段作者写到谁?突出了他的什么特征?假如学生对于之前的内容不够熟悉,再遇到这种单刀直入式的提问,可能会一脸茫然。换言之,这时,我运用了内容铺垫,提到前文都在写秦王,而本段转写到谁?当学生明白了对象的概念,便很容易想到陈涉。再提到前面几段都是在表现秦强,而本段则突出陈涉什么特点?有了强的呼唤,学生关注力量的特点,也会强烈感觉出陈涉之弱,教学空间被拓展开来,学生沉浸在文本当中,问题的价值也会显现。
三是学生铺垫。问题的主体是学生,问题的价值也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当学生能够主动提出超出教师预设的问题时,问题也就成熟了,即便问题在课堂上没有被解决,但是它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了学生的阅读,这是比得出一个简单答案的意义要大得多。如在执教《劝学》时,当讲到“而”的用法时,举到了“登高而招”,学生形成两种意见:一是“而”为承接关系,理由:登上高出,才有招手的动作,“而”的前后存在先后关系;二是“而”为修饰关系,理由:怎样招手?登上高处的招手,“而”的前后存在修饰关系。有的学生便提出:“而”表示承接关系与表示修饰关系有什么区别?接着学生针对此文展开讨论,有的还举了以前文章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发问,自觉思维,问题提出也不生硬。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问题无论怎样提出,必须着眼于学生,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反应,能由问题进入文本,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问题的提出就是适逢时机,恰到好处。教师也可以在这一条路上多作尝试,以便走得更好、更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