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最后的常春藤叶》导学活动单设计及说明 |
范文 | 孙兴宇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熟悉情节。 2.多角度分析贝尔曼形象,感悟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情操。 3.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学习重点、难点】 1.多角度分析贝尔曼形象 2.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型】参与式活动课 【活动过程】 1.情节篇 (1)复述情节:自由朗读,铅笔勾划,理清思路,熟悉情节。 (2)体悟特点:研读,思考小说情节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小说情节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又是否在情理之中? (3)想象补充:将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叶的情节补写出来。 小组交流,点评,并推荐展示。 2.人物篇 讨论、探究:贝尔曼是不是作品主人公?为什么? (1)自由研读 教师提示: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用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2)自主思考、回答 (3)归纳提示 3.标题篇 (1)自拟标题 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拟一标题。 (2)比试高下 把自拟的标题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比较,就各自的优劣高下做简要点评,应言之成理。 (3)自由点评 【设计说明】 一、目标确立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的第一板块“精神支柱”中的一篇课文,教材将这篇小说放在这个板块,希望引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启示学生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我将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1)理清思路,熟悉情节。 (2)多角度分析贝尔曼形象,感悟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情操。 (3)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二、活动策略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感知,复述情节的基础上探讨欧·亨利式的结局的妙处,探究贝尔曼的人物形象以及小说的主题。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分享彼此的见解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三、活动流程设计 1.课前预习,根据活动单要求,做一般性预习,同时了解课堂流程,以提高课堂效率。 2.课堂根据活动单要求,深入研读课文,参与问题的探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我将活动分成三大板块:情节篇,人物篇和标题篇。过程如下: 活动一:情节篇。 首先是复述情节,设置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理清小说思路的基础上熟悉情节并且学会概述情节,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体悟特点:小说情节结构主要特点是什么?小说情节哪些方面出乎意料?又是否在情理之中?这个环节的设置是让学生几个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深入体会欧·亨利小说结局的巧妙。 最后要求学生想象补充:将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叶的情节补写出来。这项开放性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读写思用相结合,更准确地与文本对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活动二:人物篇。 讨论、探究:贝尔曼是不是作品主人公?为什么? 先自由研读。教师提示:文中几次写到贝尔曼?分别用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再自主回答,教师归纳提示。 设置这一环节是因为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描写的手法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只有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全面分析后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活动三:标题篇。让学生自拟标题,与同学,与作家比试高下。 设置两个问题: (1)这篇小说的题目其实有几种不同的版本,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另拟一标题。 (2)把自拟的标题与同学的标题,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比较,就各自的优劣高下做简要点评,应言之成理。 学生自由点评:讨论交流,并自由展示。 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点燃活动热情,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活动设计亮点 1.活动单层次简洁清晰。《最后的常春藤叶》字数较多,想要在一节课内把小说的重点落实到位,这就要活动单在环节和问题设计上要精炼简洁。故教者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基础,设置了“情节篇”“人物篇”“标题篇”三个环节。 2.合作学习频率适中。活动单导学固然强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也不能无限制地讨论探究。教者在这份活动单中以第一部分“想象补充”和第三部分“自拟标题比高下”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集思广益,选择最好的答案进行全班展示。 3.读写思用有机统一。语文中诗歌、散文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读写思,小说的学习也一样。本活动单的设计力求达到这一点。教者通过情节的概括、画面的想象补充、对标题的探讨将读、写、思这几种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